高校教学管理与创新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对策

2018-01-17 11:42李毅谭海龙
广西教育·C版 2018年10期
关键词:教育机制创新人才教学管理

李毅 谭海龙

【摘 要】本文论述要实现培养优秀创新型人才的目标,高校必须改进教学管理机制和教学方法,使人才更适应社会的变革与发展;就高校教学管理与创新人才培养展开讨论,提出开创高校教学管理与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从根本上改变高校教育观念,向先进国家学习,与国际接轨,吸引强有力的师资力量,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助力等措施。

【关键词】高校  教学管理  教育机制  创新人才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10C-0014-02

就目前来看,我国的教育机制虽然在向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倾斜,但是所取得的实际效果并不明显。这与我国原本特有的教育方法和教育体系都有着莫大的联系。要想真正成功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必须在教育机制和教育方法方面做出改革和调整,而高校教学管理是最为重要的关键一步。

一、我国高校教学管理与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高校教育体制和教学体系存在弊端

我国高校大部分仍然是以制度为中心、以管理者为本位的体制,教育制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偏向于“管”,在“管”的过程中偏向于统一形式,这体现在学生衣食住行方面和学习思维方面,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压制新的想法、新的思维。从根本上断绝人才与创新之间的联系,是我国高校教学管理的一大缺陷。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新的想法与思想,我国高校教育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另一方面,我国教学方法仍然以“填鸭式”为主,在课堂上以灌输基础知识为主要任务,这让学生在实践活动、动手能力方面形成巨大缺陷。基础知识与实践能力形成强烈反差,二者不能平衡发展,在校期间能够游刃有余,一踏入社会就会陷入困境。这也是我国高校教育体制弊端的一大表现。

(二)创新型人才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我国近几年社会发展迅速,加上又是人口大国,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在发展过程中都需要大量的人才。尤其是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对于创新型人才的需要更甚。可是我国人才虽然人数众多,但大都以知识性人才为主,拥有足够创新能力的人才仍是少数。社会需求越来越大,后备人才严重不足。这也是遏制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

人才是创新的源泉,创新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支撑,而产学研相结合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科学模式和最佳途径。现在的高校教育只鼓励解决问题,完全忽略提出问题,然而中国就是缺乏提出问题的创新人才。社会发展带来大量的机遇和挑战,对于人才的需要更是紧迫。

(三)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专业设施条件落后

专业设施是培养人才的基本要素。我国众多高校普遍基础设施较差,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对于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无论是在知识技能还是实践能力方面都应该得到良好教育,专业设施的落后,造成实践能力的偏差,这样的人才是有缺陷的,是不完整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国家教育的重点工程之一,我国高校需要在基础设施上进行完善和补充,无论是电子教学、网络工程还是专业所需机械、动力方面,都有责任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受教环境。

二、我国高校教学管理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一)创新有利于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正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工程师”。在科技革命迅速发展的新世纪,科技创新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决定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进程。当今时代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能否增强民族创新能力,关系到整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我国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只有推进科技创新,才能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高校教育,少年强则国强,因此,变革高校教学管理机制,培养创新型人才有利于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二)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对于创新的要求越来越高

正是有了创新,社会才会进步。而创新型人才是新的生产力的代表。我国的毕业生面临着市场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各个工作单位对于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毕业生找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我国高校只有进行教学管理机制的改革与优化,培养创新人才,才能让毕业生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赢得先机。

在国家提倡创新的环境下,我们应该意识到创新的机遇是广泛存在于每一个专业人士身边,各行业专业人员都有可能取得创新的成果。创新也并不限于教科书中提到的少数经典理论,很多时候表现为各个领域,各种产品、方法、功能上的渐进式改进。所以无论哪个领域,应该都有大量可以改进的地方。

三、我国高校教学管理与创新人才培养的方法

(一)开创高校教学管理与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创新培养人们看待世界的新的角度,思考人生的终极目的。当人们不满足于循规蹈矩,当人不满足阅读现成的书籍和思想,当人们希望在这个世界上留下个人印记,创新是唯一的选择。当人们有了这个愿望,其他的就迎刃而解,当人们意识到这一点,我国的教学管理机制才算成功。

我国正在由重知识基础的填鸭式教育体制向创新型人才培养转型。开启自由课堂,在教师、专家的引领下逐步培养学生自由创新意识;电子技术、网络技术走进课堂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利条件;教育培养中心逐渐由知识技能向实践能力转变。虽然我国高校教学管理与創新人才的培养新模式仍然不完善、不成熟,但总体方向是对的,相信有一天我国的高校教育体系模式会走向成功,创新人才的培养也会逐步成熟。

(二)从根本上改变高校教育观念

很多人认为中国人善于模仿,缺乏创新,即使有创新,也只是细枝末节的,没有重大影响力。这个论断并不正确。中国人的学习能力强毋庸置疑,但创新性并不是那么好度量的。缺乏创新只是暂时的表现,根源还是教育观念的落后。要想培养创新人才,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我国落后的教育观念。

高等教育不只是对于知识能力强化提高的过程,接受高等教育是对人才全方位进行完善的过程。因此,我国高等教育不能只在知识基础上加强管理,培养社会的全能人才才是高等教育的目标。创新型人才更需要较好的培育过程,需要长期的坚持,更要有“活到老,学到老”的学习态度。

另外,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校教育,都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将人才的培养作为重中之重。

当然,也许很难立刻转变固有的思维惯性,但是在这个新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更年轻的学者会有机会去做有创新性的研究工作。有了好的实验支撑,再加上持续的学术积累,新一代人必定更加耀眼。

(三)向先进国家学习,与国际接軌

很多欧美国家在高校教学管理与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工作确实有过人之处。我国高校应该有“博其所长,克己之短”的态度,引进高校教务管理模式,打破传统,进行本土化改造,制定更适合中国背景的教育模式与制度。无论是思想、技术、能力还是基础设施方面,都应该向前看、向国际水平靠拢。而不是沉迷于自己所固有的圈子里,不思进取,更不是盲目吸收学习。

(四)吸引强有力的师资力量,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助力

师资力量强大与否也是衡量高等学校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要想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要有一支具备优秀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优质教师队伍。教师在工作中积极学习、不断深化自己的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支持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从根本上愿意创新、乐意创新。

在我国社会不断进步的大背景下,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主力军。高等学校的教育体系必须适应这样的社会大环境,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积极改变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开创适合培养创新人才的新模式,从根本上改变教育观念,学习先进国家改革机制,建立适宜自身发展的新结构,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更优质的师资力量。

【参考文献】

[1]朵长华.创新人才培养理念下的高校教学管理体制创新探究[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7(7)

[2]刘凤英.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高校教学管理体制创新研究[J].新校园(上旬),2016(5)

[3]杨晓沧.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理念的高校教学管理体制创新分析[J].时代教育,2016(1)

[4]赵倩,赵荣安.创新人才培养视角下的高校教学管理[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0)

[5]朱惠娟,韩照祥,李强.创新人才培养与高校教学管理体制创新研究[J].考试周刊,2011(19)

猜你喜欢
教育机制创新人才教学管理
教学管理信息化问题研究
新时期高中教学管理改革与实践
谈教学管理的艺术
银校协同模式下金融人才职业道德教育机制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
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城市管理暴力执法解决途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