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宁治疗慢性肾炎经验

2018-01-18 17:33
浙江中医杂志 2018年5期
关键词:土茯苓慢性肾炎蛋白尿

赵 亚

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 天津 300120

张大宁教授出生于中医世家,是第二届“国医大师”,首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长期从事肾脏病医疗、教学、研究工作,广集众医家之长,反复钻研经典,笔耕不辍,师古而不泥古,不断总结完善对肾脏疾病的认识,形成治疗慢性肾炎的独特理论。笔者师从张教授门下10年,亲聆教诲,现将其相关经验择要介绍如下。

慢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慢性肾炎,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原发于肾小球的一组免疫性炎症性疾病,临床上以蛋白尿、血尿、高血压、水肿等为特征。蛋白尿被认为是慢性肾炎肾损害进程中的独立危险因素,控制蛋白尿可延缓疾病的进展[1]。慢性肾炎相当于中医学中水肿的部分证型[2]。蛋白尿,与中医之“精气”“清气”“精微”的概念相似,其既是慢性肾炎的主要临床表现,又是慢性肾炎的诊断依据。长期蛋白尿可促进肾小球硬化、肾间质纤维化及肾小管萎缩,加快慢性肾炎的进程。

1 肾虚血瘀是基本病机,湿热是重要的病理特征

张大宁教授认为慢性肾炎的基本病机为“肾虚血瘀”,提出“肾虚血瘀”是多种慢性肾脏疾病在某一特定时期的共同病机,是各类疾病共性的表现,即疾病的非特异性反应[3]。蛋白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相当于中医学的“精气”“精微”。《素问·六节藏象论》记载:“肾者,主蛰,封藏之本,静之处也。”李东垣说“肾无实证”,肾虚是肾病的基本病机。慢性肾炎是肾本脏疾病,肾虚是其发病关键,“久病及肾”“久病致瘀”,可见肾和“瘀”在病理上密切相关。肾中阴阳气血的不足均可导致瘀血的产生,肾气亏虚,水湿停聚,气血运行不畅,而成瘀血。“离经之血为瘀”“寒凝为瘀”“血受热则煎熬成块”“湿热熏蒸而为瘀”。慢性肾炎患者,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增生,血小板聚集,导致毛细血管栓塞,肾小球基底膜增厚,肾小球玻璃变性及纤维化,肾小球萎缩,此类肾小球病变与中医“瘀血”名称各异,实质相同,符合中医微观辨证对于瘀的认识。张教授指出瘀血阻滞能影响肾脏开合功能,肾失开合,也就是说肾脏只开不合,造成蛋白漏出,导致顽固性蛋白尿。

朱丹溪云:“六气之中,湿热为病,十常八九。”吴崐在《医方考》中说:“下焦之病,责于湿热。”肾居下焦,在肾脏病中湿热极为普遍。外感六淫,饮食失调,劳倦内伤,情志不畅等病因均可导致肺失宣肃、脾失健运及肾失气化,结果水液代谢失调,使湿邪内生,内蕴日久化为湿热,素体偏热可使湿从热化[4]。此外,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长期应用,抑制细胞免疫,减弱机体抵抗力,易助火劫阴,耗气伤津,致气阴两虚,阴虚易蕴热,气虚易生湿,便成湿热。湿热胶着,黏滞难化,导致肾失封藏,蛋白不断漏出。慢性肾炎湿热证患者病情反复多变,迁延日久,缠绵难愈,无不是湿热致病的特性所决定的。

2 诊疗思路与方法

综合以上认识,张教授认为“补肾活血”为基本治法,并根据具体病情辨证论治,分清主次,其诊疗思路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注重扶正固本:由于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先天之本要得到后天之本的不断的补充,脾虚日久必然导致肾虚。肾主封藏,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肾气足则精气内固。慢性肾炎病程日久,势必耗伤肾气,肾气亏虚,容易导致蛋白精微下泄于尿中。因此,补肾、健脾、益肺之法,即培补正气是治疗关键,扶正固本可平衡阴阳,调理气血,增强机体抗病修复能力,同时调整机体免疫功能,预防外邪入侵,减少病情反复,即“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2.2 化瘀贯穿始终:慢性肾炎水湿停聚,气血循环不畅,渐致肾脏瘀血,气血瘀滞又可加重水液代谢障碍而成水肿,造成恶性循环,瘀血存于慢性肾炎的全过程。现代药理医学表明,慢性肾炎是一种肾脏弥漫病理改变,在肾脏疾病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高凝状态,这和中医理论是吻合的。张教授治疗慢性肾炎,活血化瘀贯穿始终。常用分为两类:一类是大剂量应用川芎、丹参、赤芍等,能局部调整肾脏循环,扩张和改善肾血管,提高肾血流量;二类是药力峻猛的三棱、莪术破血祛瘀,行气活血,可荡涤脏腑经络的瘀滞。

2.3 湿热缠绵为患:“热得湿而愈炽,湿得热而愈横”,从而决定了本病的缠绵难愈,反复迁延。湿热不除,耗伤正气,则病情愈难缓解。随着现代中医对慢性肾炎的研究逐步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慢性肾炎的发病与湿热密切相关[5]。张教授认为,湿热留恋是肾性蛋白尿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的重要因素,有“湿热不除,蛋白尿难消”之说。

2.4 不忘调理脾胃:脾胃地处中州,为上下交通,气机升降之枢,且为后天之本,与其他脏腑关系密切。先贤云“肾,水也,脾土治之”“肾气若壮,丹田火盛,上蒸脾土,脾土温和,中焦自治”,从临床表现及病因病机上,本病和脾肾病变有关。由于患者经过了较长的患病阶段,往往有正气亏损的一方面,不宜人参之类骤补,以防留邪。张教授以健脾之法缓图,健脾补中,健脾渗湿,因脾健则气充,阴血生化有源,防苦寒太过伐胃伤阴。另外本病多内生湿浊,惟土能制之,调理脾胃可散精微而运湿浊,契合慢性肾炎本虚标实的病机。

2.5 祛邪谨防反复:慢性肾炎患者由于正气不足,表卫不固,易出现上呼吸道感染、慢性咽炎,诱发蛋白尿反复加重。临床上可见病人因外感不愈而尿蛋白不消,或是肾炎常因外感而复发。张教授辨证求因,采用疏风清利之法,常用金银花、连翘等,可使表证得消,蛋白尿得清。

3 特色用药

3.1 黄芪:黄芪为张教授常用,取“虚者补之使之通”之意,且用量大,常在30~90g之间。张教授极为重视益气和行气在慢性肾炎中的治疗作用。气为血帅,气滞则血瘀,气虚亦可血瘀,《珍珠囊药性赋》记载:“黄芪甘温纯阳,其用有五:补诸症不足,一也;益元气,二也;壮脾胃,三也;……活血生血……五也。”近年来研究发现其利尿作用可能与改善肾脏血流灌注有关。另外,黄芪可以增加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脏血流灌注量,改善大鼠体内的氧化应激状态[6]。

3.2 土茯苓、荠菜花:慢性肾炎在治疗上应标本兼顾,攻补并施,在补肾活血的同时,必须配合清湿热、利水毒之品,才有利于病情的逆转。张教授善用土茯苓正合此意。土茯苓味甘淡平,归肝胃经,为“利湿去热,能入络,搜剔湿热之蕴毒”,能正化湿浊而使之归清,精微固藏,尿蛋白可消除,且土茯苓“败毒祛邪不伤元气”[7]。文献报道土茯苓有免疫抑制作用,可通过影响T淋巴细胞释放因子的炎症过程从而选择性抑制细胞免疫[8]。荠菜花性平,味甘,有清热利水止血作用,常用于肾炎热甚而以血尿为主者。张景岳谓,“湿热所乘,不便于温补者,此当逐去湿热亦有速效”。

3.3 茯苓、茯苓皮:二者味甘,性平,同具有利水渗湿作用。茯苓为利水渗湿常用药,药性平和,利水而不伤正,其健脾之功,亦是其利湿之结果。茯苓皮为茯苓菌核的外皮,性味同茯苓,其利水消肿优于茯苓。《本草求真》云“茯苓,最为利水除湿要药,书曰健脾,即水去而脾自健之谓也”。现代研究认为二者均有明显的利尿作用,作用机理主要是抑制肾小管对水、电解质的重吸收[9],为治疗肾炎水肿的要药。临床可辨证应用。

3.4 丹参、川芎:血瘀贯穿慢性肾炎的始终,补肾活血之法重在活血化瘀。《本草便读》:“丹参,功同四物,能祛瘀生新。善疗风而散结,性平和而走血。”张教授认为其改善血运,祛瘀通络,凉血消痈,寓补于消,配伍川芎辛温升散,活血行气祛瘀,为血中气药,散寒止痛。现代药理认为丹参具有改善外周循环障碍及抗凝作用,对肾功能有保护作用。动物实验表明,黄芪、丹参合用可保护肾小管上皮细胞,减轻肾间质炎症浸润,抑制纤维化[10]。

4 结语

慢性肾炎大多发病隐匿,病程长且病情复杂,故在症状得以缓解后,尚需扶正固本。张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从中医学的整体观出发,辨病辨证相结合,在全身症状得到改善的基础上,使尿蛋白和肾功能获得相应的改善,从而获得较好治疗效果。

[1]叶任高,李幼姬,刘冠贤.临床肾脏病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99.

[2]叶任高.内科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529.

[3]张大宁.中医补肾活血法研究[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7:157,162.

[4]焦剑.国医大师张大宁教授治疗慢性肾炎的经验[J].天津中医药,2016,33(6):321-324.

[5]王佳媚.张佩青教授从湿热论治慢性肾炎蛋白尿经验[J].黑龙江中医药,2014,43(4):25.

[6]梁秀军.黄芪颗粒的药理作用及其在肾脏疾病中的临床应用[J].河北医药,2012,34(6):914-916.

[7]任喜尧.任继学重用土茯苓消尿蛋白[J].浙江中医杂志,2006,41(1):9.

[8]高学敏.中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584,587,1911.

[9]田婷,陈华,殷璐,等.茯苓和茯苓皮水和乙醇提取物的利尿作用及其活性成分的分离鉴定[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14,28(1):57-62.

[10]吴超勇,张佳,高艺格,等.丹芪合剂对肾间质纤维化大鼠的影响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6,12(9):8-10.

猜你喜欢
土茯苓慢性肾炎蛋白尿
TIR与糖尿病蛋白尿相关性的临床观察
刘光珍治疗肾性蛋白尿临床经验
付滨治疗肾性蛋白尿经验及验案举隅
土茯苓的临床应用及其用量探究
川芎土茯苓鱼汤缓解头痛
土茯苓叶和种子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综合护理在慢性肾炎合并抑郁患者中的应用观察
六味地黄汤加减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258例
尿TGF-β1检测在诊断慢性肾炎中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