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心理视阈下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策略探究

2018-01-18 05:25于娇娇于欣宇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8年14期

于娇娇 于欣宇

[摘要]家长群体作为民办高校的主要受众,他们既有着群体心理的基本特征,又具有其特殊的利益特征,他们的态度行为对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要从政府、民办高校自身、考生家长个人及社会的角度出发,完善现有教育政策法律,提高民办高校办学质量,转变落后的思想观念,发挥群体领袖的正面影响力,引导舆论,促进民办高等教育健康稳步发展。

[关键词]民办高等教育;群体心理;家长群体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5918( 2018) 14- 0021- 02

doi:10. 3969/j. issn.1671- 5918.2018.14.010

随着各种教育政策的相继出台,我国民办高等教育进入了飞速发展时期,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受到宣传不利、办学资源紧缺等条件限制,使得家长作为民办高校的主要受众,过于片面看待民办高等教育质量问题,利用群体心理的力量,垄断社会舆论,不利于我国民办高校的健康发展。

一、群体心理的理论基础

法国心理学家勒庞在其著作《乌合之众》中提到,群体心理指的是在某些特定条件下,群体有着完全不同于其中个体的新特点,这群人的想法和观念趋于一致,自觉地个性逐渐消失,形成一种群体心理。这类心理群体冲动、善变,极易受到群体成员的暗示和轻信,在某些时刻他们还善于夸大自己的情感,被极端的态度所影响。考生家长就是这样一个组织化的群体,为了孩子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无形之中形成了一个群体心理,自觉个性消失,容易人云亦云。

二、群体心理对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

家长群体作为民办高等教育的直接受众,这种群体心理对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尤其是分类管理改革后对重新选择是否营利的高校来讲,社会认可度及公众态度直接影响他们的决策。

(一)家长群体中的“群体认同”现象

家长群体的组成个体多元化,不论家长的职业、经历、学历、身份地位等方面的差距有多悬殊,但是同时作为高考生的家长,由于共同的利益、共同的情感,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接受更高更好的教育,使他们无形之中形成了一个心理群体。当家长成为民办高校的受众群体时,会形成内外群体的差别态度和社会刻板印象,把他们对民办高校有着不同程度的理解和情感,或支持、或歧视的态度看法传染给其他人。通过与几位考生家长的访谈中发现,这类群体中大部分对民办高校持有怀疑态度。具体表现为在高考填报志愿的过程中,无论当前民办高校的资源多么丰富,设施配备多么齐全,但民办高等教育依旧被贴上了“差生”的标签,陷入“招生难”的困局。

(二)民办高校的认可度低

对于无奈选择民办高校的考生和家长,与民办高校的管理者、教师关系不太融洽,具体表现为许多民办高校为了保证学生的安全,对校内学生实行军事化、封闭式学习,造成了许多学生的不满情绪,从而会导致一些学生群体性事件的发生。这会引起许多学生家长对学校的抵触情绪,从而通过群体心理的作用机制,潜移默化地传染给其他的考生家长。近年来,无论是公办高校还是私立校,不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在质疑高校安全保障的同时,不少的考生家长以偏概全,把此类安全事故问题影射到所有的民办高校,从而导致社会大众对民办高校的抵触情绪更加强烈。

(三)毕业生的就业困境

在群体认同的驱使下,因集体效能、社会不公正等因素,进入民办高校继续读书的学生及其家长的满意度低。许多考生及其家长宁愿选择去偏远的、普通的地方公立高校就读,也不愿意到辖区内的拥有优质资源的民办高校就读,从而导致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冗余,不少大学生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民办高校和高职院校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毕业生可以掌握牢固的技能,同時对工作和薪资水平有着较为合理的要求,相对来讲,就业率较高。但是,现实中许多的企业单位对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存在着质疑,以及对民办高校的歧视,即使是获得了工作的民办高校毕业生来说,升值的空间仍然有限,幸福感和满意度低下。

(四)促使民办高校加快改革的步伐

从整体来讲,家长群体作为一种非正式组织,一方面可以满足家长个体的心理需要,另一个方面又可以制约和规范群体中个体的行为。这就约束了家长群体中极端个人主义的出现,有利于在群体内部中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产生群体凝聚力,减少或避免了家长群体对民办高校的产生的社会性事件。有利于为民办高校的正常运行,建立一个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减少不安定因素,保障正常的教学秩序。同时,家长们的意见和建议也有助于加快民办高校分类管理改革的步伐,紧跟教育发展大势,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社会影响力。

三、利用群体心理特征,因势利导

(一)政府层面

首先,完善相关法律政策,从法律的高度保障民办高校教师的同等权利,督促民办高校规范办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其次,为民办高校配置优质的教育资源,加强对民办高校的管理.杜绝不安全事故的发生。最后,要做好舆论宣传。政府要加大宣传力度,帮助宣传民办高校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做出的重大贡献,是我国高等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鼓励社会公众、考生、家长走进民办高校参观,及时做好考生与民办高校之间沟通交流的纽带作用。通过举办交流会、参观等活动,增进社会公众对民办高校的理解,提高民办高校的知名度和社会认可度。政府可以通过报纸、电视、电视等传统媒体,定期宣传民办高校在本阶段的发展情况,帮助取得优异成果的民办高校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家长普及民办高等教育取得的成果,让家长对民办教育拥有更加充分的了解。打造家长与高校间的网络沟通渠道,也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等大众媒体,让家长群体及时了解最新动态,消除疑虑。

通过上述措施,让考生家长看到民办高校发展的前景,消除对民办高校的歧视,鼓励更多的考生进入民办高校学习,促进民办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

(二)民办高校自身层面

民办高校要从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质量和知名度着手,为师生配置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教学设施,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首先要按规定为教师补充办理社会保险,保障教师的基本权利,鼓励其与公办高校交流学习,提高教学水平。其次也要保障办学经费,提高教师基本的薪酬福利待遇,消除本校教师的不公平感,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实行绩效工资制。只有满足教师的基本需求,辅之以相应的激励措施,才会最广泛的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日常的工作中,保障教育质量,从而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赢得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尊重,保证民办高校的正常健康发展。

民办高校可以参照公办高校发展模式,将技术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建立应用型大学,培养应用型人才。可以聘请“双师型”的教师,对学生进行更加专业化的培训,辅导。通过校企结合,金工实习等方式,打造学生与企业之间的交流平台,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同时,也有助于使企业更加全面的了解学生。可以借鉴国外私立高校的优秀经验,结合本校實际,适当的开展一些学术交流活动,以此来增强社会认同度,让家长对民办高校的发展充满信心。

(三)考生家长层面

作为考生家长,要重视家庭教育选择,转变旧的教育观念,剔除不合理的影响因素。对于高考成绩相对落后的学生来说,尤其要注重观念的改变,选择适合自己的进修学校,民办高校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要慎重考察民办高校的办学质量,辩证看待,结合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选择适合自己的高校。在选择民办高校的时候,可以根据民办高校的性质、类型、重点发展学科等方面对民办高校进行综合考虑,从中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的学校。

对于那些已经进入民办高校的学生来讲,不可自暴自弃,也不必有自卑心理。要想提高自身的能力和丰富人生经验,就必须树立主人翁意识,力赶前沿,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提高专业技能水平,时刻暗示自己“我能行”、“我一定行”的信念,消除不健康的心理。同时,作为考生家长,也要转变“差生”的思想,鼓励孩子勤奋学习,提高自身的社会适应力,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在提高自身能力的同时,也为民办高校办学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四)群体领袖层面

发挥群体领袖作用,可以通过邀请教育界知名的教授专家,向社会公众宣传民办高校的益处,为民办高校正名。由于人是有限理性的,他们的感情强烈而极端,往往容易对某一人物或者某一群体产生盲目推崇。所以教育界人士要充分利用这种崇拜心理,发挥群体领袖的力量,对考生家长这一群体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聘请教育界权威人士,学术大咖等,利用电视节目,网络互动平台,现场讲说等形式,将民办高校的发展成果向家长群体展示,号召社会公众扭转对民办高校的错误认知,鼓励文化课成绩稍微逊色的学生进入民办高校继续深造等方式,促进民办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四、结论

考生家长作为一类特殊的大众群体,既有着群体心理的一般特征,又有着该群体心理的特殊性。民办高校要竭尽全力提高自身教学育人质量和提升社会声誉,家长转变对民办高校的错误认识,重新审视民办高校的办学质量,通过家校合作等方式,培养高质量的毕业生,为社会提供有用人才。通过对群体心理的研究,利用群体心理的规律,因势利导,改变考生家长对民办高校的旧观念,促进民办高校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勒庞,乌合之众[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2]周海涛,民办学校教师将有更多获得感[J].教育与经济,2016 (6).

[3]辛斐斐,范跃进,“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人才流动失序的反思及矫治[J].高教探索,20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