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黏液表皮样癌的临床病理分析

2018-01-20 19:47
中国医药指南 2018年18期
关键词:核分裂样癌低度

晏 红 向 琳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病理科,甘肃 兰州 730030)

黏液表皮样癌是一种由比例不等的表皮样细胞、黏液细胞和中间型细胞3种细胞混合组成的上皮性恶性肿瘤。常发生在涎腺[1],而肺发生者临床上很少见,且肺活检、穿刺标本组织学形态不典型,临床、病理医师易造成误诊。本文总结了我院及会诊诊断的6例肺原发性黏液表皮样癌,并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病理特征和鉴别诊断进行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取自2007年1月至2016年10月我院病理档案资料,活检3例、手术4例、会诊1例。男性5例,女性3例;年龄16~52岁,平均34.6岁。临床症状为咳嗽、咳痰者4例,咳嗽、痰中带血丝者2例,发热者1例,体检发现者1例。支气管镜检查6例可见病灶,2例气管未见异常。影像学检查8例肺部均有病灶。

1.2 方法:标本经10%中性甲醛固定,梯度酒精脱水,石蜡包埋,常规切片,HE染色。免疫染色采用Roche(罗氏)自动免疫染色机染色,所用抗体为即用型,CKp、CK8/18、EMA、TTF-1、CK7、NapsinA、P63、CEA、Ki-67及二抗、DAB均为罗氏公司产品。

2 结 果

2.1 大体表现:8例送检标本中,3例为肺活检,3例为肺叶切除,2例为肺楔形切除(其中1例为会诊)。活检标本为灰白色,直径0.1~0.2 cm的碎组织。切除肺组织标本内肿瘤为圆形或类圆形,肿瘤无包膜,与周围肺组织界限尚清,切面实性,灰白色,质地较软,最大径2~4 cm。

2.2 组织学形态:镜下肿瘤主要由3种细胞成分构成:黏液细胞、表皮样细胞和中间型细胞所组成,3种瘤细胞混合存在。黏液细胞为柱状或杯状,胞质呈泡沫状或空泡状,胞核小,位于细胞基底部;表皮样细胞为多边形,可见细胞间桥,本组中2例肿瘤组织内可见表皮样细胞伴有角化;中间型细胞似基底细胞,为多边形,细胞小,胞质少,核圆形,大小较一致。根据3种细胞成分的比例及细胞分化程度的不同,分为高度恶性、中度恶性、低度恶性3种类型。本组8例中高度恶性占1例,中度恶性占4例,低度恶性占3例。低度恶性者:肿瘤细胞以黏液细胞、表皮样细胞为主,占肿瘤细胞的50%以上,中间型细胞较少。细胞排列呈巢状或片状,有较多囊腔形成,腔内衬黏液上皮。 表皮样细胞、中间型细胞分化好,细胞无明显异型性,核分裂极少或没有。高度恶性者:肿瘤以表皮样细胞和中间型细胞为主,排列成片状或实性巢团状,有黏液细胞内衬的囊腔结构消失,黏液细胞散在分布于表皮样细胞间,黏液细胞数不足10%,瘤细胞异型性明显,可见核分裂像及多核巨细胞。中度恶性者:肿瘤形态介于上述两中类型之间,囊腔减少,黏液细胞数多于10%,细胞有轻度异型性,核分裂像偶见。

2.3 免疫组织化学:肿瘤细胞CKp和EMA(弥漫+),CEA、CK8/18和CK7(灶性+),NapsinA、P63和TTF-1(-),Ki-67阳性率10%~50%。

3 讨 论

肺黏液表皮样癌来源于气管、支气管黏膜下腺体Kulchitsky细胞的罕见恶性肿瘤。占肺原发恶性肿瘤比例为0.1%~0.2%[2-3],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的患者,年龄分布较肺癌年轻,多在40岁以下[4-5],本组平均年龄34.6岁,男女发病率相近[6]。临床表现与肿瘤发病部位关系密切,中央型的病变发生支气管阻塞症较早,临床症状明显,如咳嗽、咳痰、肺炎等;周围型常无症状,往往体检胸部拍片后发现,支气管镜检查时气管黏膜正常[7]。

3.1 诊断:黏液表皮样癌的病理诊断依据是肿瘤由黏液细胞、表皮样细胞和中间细胞所组成,也可以只有其中一种或两种细胞。根据肿瘤内囊性成分的多少、肿瘤是否侵犯神经、瘤组织内有无坏死、核分裂像数及瘤细胞退行性变等5个组织病理学特点,确定肿瘤恶性程度的分级,即低度恶性、中度恶性及高度恶性[8-9],以低、中度恶性为多见。低度恶性肿瘤内囊腔结构多见,囊腔大小不等,腔内层被覆黏液细胞,细胞大小不一,胞质丰富或透亮,在间质内可形成黏液湖,分化良好的表皮样细胞形成团块,其间偶有角化珠形成,中间细胞不多,无核异形,核分裂像极少。瘤组织内可有纤维间质的玻璃样变性及淋巴细胞的浸润。高度恶性的肿瘤内囊腔结构消失,肿瘤内黏液细胞散在分布,数量不足瘤细胞的10%,肿瘤以中间细胞和表皮样细胞两种或者一种细胞为主,细胞形态多样、异型性明显,核分裂像易见。分级为中度恶性的肿瘤组织内可见少量大小不等囊腔散在,表皮样细胞、中间型细胞有轻度异型性,核分裂像偶见。免疫组化染色:黏液细胞示CEA、CK8/18和CK7(+),3种肿瘤细胞CKp和EMA(弥漫+),而P63(-)。

3.2 鉴别诊断:黏液表皮样癌中3种细胞成分在肿瘤组织中比例不一,特别是送检组织为小活检、穿刺标本时很难与其他肿瘤鉴别。①腺样囊性癌:癌细胞为基底细胞样,癌巢中有较多规则腺样囊腔,内衬肌上皮,免疫组化染色肌上皮P63(+),而黏液表皮样癌中囊腔大小不一、不规则,囊腔表面可见分泌黏液的细胞,细胞胞质空亮,P63酶标示(-)。②混合瘤:肺内混合瘤边界清楚,伴有软骨化生,瘤组织内有较多肌上皮细胞增生,而黏液表皮样癌中无肌上皮细胞出现。③腺癌:低分化腺癌内腺样结构消失,与高度恶性黏液表皮样癌的组织学形态较相似,肿瘤细胞弥漫状排列,瘤细胞丰富,核异型性明显,免疫组化染色肿瘤细胞示CK8/18(强+)、CEA(-)、Ki-67(+60~80%)。而黏液表皮样癌中的肿瘤细胞免疫组化示CK8/18(弱+)、CEA(灶+)、Ki-67(+30~50%)。④鳞状细胞癌:黏液表皮样癌中表皮样细胞区域可伴有鳞状细胞化生,特别在穿刺和小活检时易造成误诊,必要时可行免疫组化和特殊染色的联合检测,若PAS (+)、上皮性标记阳性,可排除鳞癌。病理医师应注意以下几点可以帮助确诊:①手术标本要多处取材,镜下全面仔细观察,一般能找到胞质丰富、透亮的黏液细胞。②小标本小心包埋,连续多层切片,仔细显微镜下阅片。对一些不典型病理形态应辅助多组套免疫组化染色和特殊染色。

3.3 治疗与预后:肺黏液表皮样癌对放疗、化疗无明显效果,手术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10]。低度恶性黏液表皮样癌手术治疗效果较佳,术后辅助化疗,复发、转移时间间隔较长[11],本组中3例低度恶性者术后第6年,其他肺叶出现病灶。而有文献对11例高度恶性者进行随访统计,虽经手术彻底切除肿瘤并清扫淋巴结后行放、化疗,但都生存时间未超过5年,术后数月内发生转移[12-13]。本组中1例是高度恶性黏液表皮样癌,患者术后2年内死亡。故病理医师对肿瘤的精准的病理分级,对患者的治疗和生存期的判断都非常重要[14]。

猜你喜欢
核分裂样癌低度
青少年中低度近视控制中低浓度阿托品和角膜塑形镜的联合应用效果
中药日钟阴阳方控制低度青少年近视的效果分析
卵巢核分裂象活跃的富于细胞性纤维瘤4 例临床病理分析
浅谈小学数学低年级趣味化教学策略
肺肉瘤样癌分子病理学与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
基于SEER数据库的甲状腺髓样癌预后分析
卵巢核分裂象活跃的富于细胞性纤维瘤5例临床病理观察
《肿瘤预防与治疗》文章荐读:甲状腺髓样癌诊治现状及热点问题思考
《肿瘤预防与治疗》文章荐读:甲状腺髓样癌诊治现状及热点问题思考
51例子宫平滑肌肿瘤病理诊断标准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