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血液透析患者血液透析事件的临床监测分析

2018-01-20 23:48崔益兰
中国医药指南 2018年12期
关键词:门诊抗菌导管

崔益兰

(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人民医院,江苏 南通 226400)

血液透析治疗应用越来越普遍,通常情况下,血液透析患者伴有多种基础疾病,营养不良,机体免疫力大大下降,同时需要在血管通路长期穿刺或者留置导管,因此极易受到感染[1]。为了有效预防并控制血液透析事件发生,本文监测了我院门诊2010年1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90例血液透析患者出现血液透析事件的临床资料。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门诊2010年1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90例血液透析患者作为本次监测分析对象,其中男57例,女33例;年龄30~73岁,平均年龄(44.3±4.3)岁。

1.2 血液透析事件定义:血液透析事件主要指血培养阳性、全身应用抗菌药物、血管通路部位感染;全身应用抗菌药物指门诊血液透析过程中应用的真菌药物、抗菌药物。血管通路部位感染指血管通路有脓液,或者异常肿胀、发红。

1.3 监测方法:本次参考美国NHSN血液透析事件监测方案通过前瞻性监测方法进行监测,根据我国实际情况设计科学、合理的血液透析事件监测表格,具体的监测工作由血液透析中心负责监测,由管床护士以及护士一起协作控制感染,密切观察、监测并且追踪患者的感染状况,同时应详细填写监测表格。每月都要求感染管理科专职感染控制人员汇总统计、分析监测资料。

1.4 统计学处理分析:由双人负责将资料录入至Epidata3.1,通过构成比、百分数等指标描述性分析所有数据,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

2 结 果

2.1 血液透析患者的血管通路和血液透析事件发生关系。本次90例出现血液透析事件患者中5例(5.6%)非隧道式中心静脉导管,11例(12.2%)隧道式中心静脉导管,74例(82.2%)内瘘。

2.2 全身应用抗菌药物情况。本次90例血液透析事件患者83例患者全身应用抗菌药物,其中71例(85.5%)患者口服,1例(1.2%)患者肌内注射,11例(13.3%)患者静脉滴注,其中内瘘应用抗菌药物者57例,占68.7%,非隧道式中心静脉导管4例(4.8%),隧道式中心静脉导管21例(25.3%)

2.3 血流感染、血培养阳性、血管通路相关性血流感染。本次90例患者中13例体温在37.3 ℃以上,4例体温超过38.5 ℃,2例超过39 ℃,2例抽血培养显示阳性,主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所致。通过将污染以及其他部位感染排除,此患者出现血流感染,而且和留置隧道式中心静脉导管有关。非隧道式中心静脉导管通路感染5例(5.6%),隧道式中心静脉导管通路感染4例(4.4%),内瘘感染1例(1.1%),其他通路感染1例(1.1%)。

2.4 血液透析事件不良结局分析。90例患者中住院治疗13例,住院率为14.4%,其中1例非隧道式中心静脉导管,9例内瘘患者,3例隧道式中心静脉导管。

3 讨 论

从我国国情分析,我国门诊血液透析患者病情并没有国外那么严重,我国大多数医院针对血液透析患者病情较为严重的话都要求入院治疗,但是国外门诊血液透析患者根据病情可在门诊血液透析中心隔夜留院观察,并且可给予抗菌药物静脉滴注[2]。我院门诊血液透析患者选择血管通路主要选择内瘘,医院感染风险相对较低,而且因为体制、文化、经济等各方面差异,我国有的患者可能会由于培养费用较高而不愿意抽血培养[3]。本次调查分析中,只有2例患者愿意取血培养,仅有1例患者取血培养结果显示阳性。其次,由于经济条件的关系,我国门诊血液透析患者很少选择正规的静脉滴注抗菌药物,往往采用口服用药替代,本次研究结果表明抗菌药物口服用药者71例,占到78.9%,静脉用药只有11例,占到12.2%。这和秦玉霞等[4]研究报道结果基本一致。从血液透析事件患者的结局分析,我院门诊血液透析患者的住院率并不是很高,住院率为14.4%。这和房凤娣报道结果(11.1%)基本相符[5]。由此可见,我国门诊血液透析患者出现血液透析事件后得到相应的治疗转归良好。考虑可能是由于我国门诊血液透析患者大部分选择内瘘通路,且疾病严重程度并不高有关。一般情况下,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预后情况,若患者病情较为严重,患者预后也相对较差,另外医院的医疗条件作为临床治疗的客观条件,医疗条件优劣对患者预后也有很大影响[6]。因此,想要有效降低门诊血液透析患者的住院率以及病死率,应该配置高质量的医疗条件,并且配合优质的护理服务。本次实验研究结果表明,90例患者住院治疗13例,住院率为14.4%,其中1例非隧道式中心静脉导管,9例内瘘患者,3例隧道式中心静脉导管,非隧道、隧道式中心静脉导管患者住院率达到11.1%,这和何联勇等[7]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提示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患者住院率比较高,门诊血液透析患者为减少血液透析事件的发生,应尽可能减少应用中心静脉导管。

本次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主要用于肺炎、尿路感染、上呼吸道感染、下呼吸道感染等,血管通路感染患者应用较少,考虑可能是由于血液透析患者的呼吸道感染率高于血管通路感染率的关系。国内很多学者研究提出[8],血液透析患者比较容易感染的部位是呼吸道。本次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应用抗菌药物较多的是上呼吸道感染患者,而且大部分患者服药途径都是口服用药,由此可见,血液透析患者关于合理应用抗菌药物以及上呼吸道感染的认识较少,为此临床应强化临床医师关于合理用药管理及培训,同时应做好患者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健康教育工作,使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尽可能减少应用抗菌药物。通过监测门诊血液透析事件,有助于了解感染当前的流行趋势以及潜在问题,合理预警感染风险,提前制定科学、有效的预防措施。而且,通过监测有利于调动临床相关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好的在临床上持续实施预防控制措施,减少相关感染风险。

综上所述,门诊血液透析患者常常全身应用抗菌药物,且血管穿刺部位容易感染,临床加强监测可及时了解患者血液透析的情况,及时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降低血液透析事件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王英,贾艳丽,张华,等.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第一年内的生存状况调查[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3,34(11):744-745.

[2] 汤颖,钟一红,丁小强,等.终末期肾病血液透析患者感染死亡事件调查[J].中华肾脏病杂志,2011,26(08):409-410.

[3] 肖月,隋宾艳,赵琨.我国终末期肾病现状及透析技术的应用、费用及支付情况[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1,4(5):29-33.

[4] 秦玉霞,安颖,蔡国梅.临床护理路径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与效果[J].中华护理杂志,2012,12(1):54-55.

[5] 房凤娣.PDCA循环管理对血透室护理质量管理的影响[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4,22(6):997-998.

[6] 苏颖.血透患者感染的风险因素及预防[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4):3200.

[7] 何联勇,陈莹,何叶.血液透析患者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医疗前沿,2011,6(14):23.

[8] 洪大情,何强,蒲蕾,等.2011年度四川省血液透析患者死亡情况分析[J].中国血液净化,2012,11(10):575-578.

猜你喜欢
门诊抗菌导管
什么是抗菌药物?
门诊支付之变
心肌缺血预适应在紫杉醇释放冠脉球囊导管扩张术中的应用
竹纤维织物抗菌研究进展
中线导管应用于ICU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夏季养鸡 可用蒲公英抗菌消炎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complicated by rhabdomyolysis: A clinical analysis of 11 cases
汉字小门诊系列(四)
汉字小门诊系列(九)
汉字小门诊系列(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