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私合营促进发展规模经营惠及城乡(二)

2018-01-22 10:48
中国-东盟博览(政经版) 2018年9期
关键词:制药厂药厂同仁堂

老人旧地重游,却不认识同仁堂了。“大查柜”怎么变成了“活神仙”?“散、乱、小、差”的中药企业大集结,迈开了现代化的步子。“下乡服务队”,给山乡送来了同仁堂的药。

老人听了脸上乐开了花,一个劲儿勉励女儿:“可得好好干,这可是同仁堂。当年给皇上供奉御药,现在可是为咱老百姓开的。”

老人一转眼,又看见几位穿白大褂的大夫,正给人把脉。陪同的人告诉老人说:“现在为了方便群众看病,咱们开设了门诊部,聘请名医坐堂,还开设了简易病房,代病患者煎药,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

刚说到这儿,老人指着一位留着白胡子,慈眉善目的老人说:“那位不是宋相如吗?我认得他,他可真是大查柜。”

“对,是宋相如同志。”经理告诉他,“不过,他不是大查柜了,他现在是‘活神仙’。”

“神仙!”老人糊涂了,“他怎么能是神仙呢?我在店里的时候,他就是大查柜。”

这下,陪同的人们都乐了。原来,在老乐家时代,同仁堂的“大查柜”必须是对医、药都有很深造诣的人担任。因此,宋相如不仅能鉴别药材,而且医术很高,再加上他银须长髯,飘逸不群,于是许多患者就称他为“活神仙”。宋相如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处处为患者着想,能用一味药治的病绝不开两味, 能用五分钱治的病绝不用六分钱,能用一副药治好的病绝不让患者再买第二副。

店里的领导还告诉老人说:“老宋同志曾经是1956年出席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的代表呢,北京市一共只有17名代表。不简单啊!此外,他还是1957年的北京市劳动模范,光荣啊!”

老人听了连连鼓励自己的女儿,在同仁堂好好干,也要争当劳动模范。他还感叹说,怪不得不认识同仁堂了,同仁堂变化太大了。

刚说完,老人突然又有了重大发现,原来,柜台里竟摆着一批西药。同仁堂是中药店,怎么会卖起了西药呢?

经理看出了他的疑惑,就告诉老人,北京的医药业在公私合营后,经过调整,大栅栏只有同仁堂一家药店了,这就免去了在一条街上唱对台戏的麻烦。一度归百货二场销售的西药,现在也暂时由同仁堂卖。

老人乐了,说:“过去中药铺和西药铺水火不容,现在也合到一起,为老百姓的健康出力了。”

同仁堂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呢?原来,中药虽然在群众中影响深远,有效力好、毒副作用小等特点,但是由于旧中国社会发展水平低下,中药的销售和生产也存在着“散、乱、小、差”的问题。“散”,就是药店的分布散乱无章。在闹市区,往往几家药店挤在一堆,大唱对台戏,购买力平平的地区就很少见到药店,至于广大的农村,尤其是山区,患者要买药就更困难了。所谓“乱”,就是药店各有各的方,各做各的药,有的一药多名,有的一药多方,难免造成混乱。“小”就是生产规模小,那时大多数中药生产厂家都是作坊式的生产方式,有的甚至只有一两间民房,也在生产“秘制膏丹”。“差”就是生产和劳动条件差,许多药厂缺乏必要的卫生和安全设施,更谈不上使用先进的设备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健康水平的不断提高,中药生产销售的“散、乱、小、差”,已经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了。

1955年1月,中国药材公司北京市公司成立了,它的成立,改变了过去中药分散进货,自由定价的状态,改为统一进货,统一定价,保证了质量,促进了中药事业的发展。从此,北京的中药生产开始走上了规范化、标准化生产的道路。1956到1957年,公司利用公私合营后的优势,进行了中药商业网点的调整。调整的结果,大栅栏地区就只留下了同仁堂一个药店,当时同仁堂药店和同仁堂制药厂分了家,各算各的账,各吃各的饭,叫做“厂店分离”。同仁堂药店归大栅栏红旗街道管理;制药厂则由药材公司管理。原料采购和产品批发等业务,也由药材公司负责。

为了形成规模,便于实现机械化、标准化管理,北京市药材公司把大大小小的药店,按照不同地域,来了个大“集结”。宣武区的西鹤年堂、同达堂、瑞德堂、德寿堂被合并成“宣武区药厂”;东庆仁堂、东德寿堂、千芝堂、永仁堂等被合并成“崇文区药厂”;宏仁堂、永安堂、继仁堂等,被合并成东城区药厂;乐仁堂、圣济堂、仁一堂、乾元堂等被合并成西城区药厂。此外,还把一些“小不点儿”级的药厂合并为“联合制药厂”。在这次“大集结”中,同仁堂制药厂被列为北京市药材公司直属药厂。这是因为同仁堂制药厂无论是设备、人员、品种和产量都达到了相当的规模,具有了规模化生产和自主研发的能力。这一年的八月,同仁堂制药厂的提炼车间又单独划出,成立了由北京市药材公司直属的同仁堂中药提炼厂。

在这种体制下,同仁堂的销售虽然只剩下了大栅栏的“乐家老铺”,成了真正的“独此一家,别无分号”,销售却有了新的发展。过去,同仁堂的药虽然好,但是在广大农村,尤其是边远山区却买不到。那时,中成药在农村的销售主要就是靠卖油盐酱醋,日用百货的商业网点代销。可是农村商业网点本来就寥若晨星,经营中成药的就更少,大一点的代销点,经营的品种不过20来种,小的不过三五种。此外,还有1/5的农村商业网点根本就不卖中成药。

1956年8月,北京市药材公司组织起23人的下乡服务队,还专门编印了中成药下乡宣传手册,协助批发、供销部门扩大代销点,补充增添品种,传授药品知识。农村的医药销售网点迅速扩大。那时的报纸上披露过这样一件事。延庆县五里坡一带有7个自然村,方圆50里,过去是革命老区,可是这里就连个卖药的也没有。农民要看病就要翻山越岭。开展中成药下乡工作后,这个地区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中成药销售网点,受到了农民的欢迎。有了这样的销售体制,同仁堂的药也能够为山区的农民服务了。

1957年春季,北京、上海、贵州、洛阳、张家口等地爆发了严重的流行性感冒,其规模之大、来势之猛,震惊世界。有资料称,当时北京有200万人患了感冒(包括部分风寒感冒患者),占当时北京人口的40%~50%,甚至出现了学校停课,工厂停产的情况。这次流行性感冒与1918年和1968年的两次流行性感冒,并称为世界三大流行感冒,又有人称为“亚洲流感”。这种流感蔓延极快,据当年的小患者回忆,吃完中午饭,几个小同学还活蹦乱跳地玩“打游击”,到午后要上课了,就觉得嗓子巨痛,接着就是发烧。第二天,一个班的学生就病倒了1/3,后来竟有一半以上的学生上不了课,根本说不清楚是谁传染了谁,学校只好放假。小学如此,大学也同样,清华大学当时的8700名师生职工中,竟有4200人感染上流感。更为严重的是,这次流感殃及全国多处地方,仅上海市,发病率就高达54%。最后,这“妖孽”竟穿越国界,扑向了多个国家。至今,人们对这次“亚洲大流感”记忆犹新。它其实就是“甲2(H2N2)亚型流感”。然而在当时,治疗和预防它的办法不多,抗病防病的主力就是中医中药,大多数病人都是靠中药治愈的,经历过那场大流感的人,决不会怀疑中药的功效。而同仁堂的药,特别是银翘解毒片等,又非常受欢迎,商店里常常卖到脱销,同仁堂就动员全体职工全力以赴地组织生产,以满足对抗疾病的需要。

同仁堂药店设立了代客煎药的服务,药店职工正在为顾客煎药。

在这种非常时刻,药材公司遍及城乡的销售网点就起了作用,同仁堂的药凭借着它,被送往全国各地城乡患者的手中,为对抗这场流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同仁堂药店也设立了抗感冒药专柜,并且主动为学校、厂矿、幼儿园等单位送药上门。有的单位负责人对前来送药的职工说:“你们才是真正的药王爷呢。神话里的药王就知道在庙里等人供奉香火,你们可是急人所急,送药上门啊!”

值得关注的是,这次大流感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虽然爆发迅猛,波及面广,可是死亡率并不高。其原因,除了这次感冒的特点外,中药的功效确实也是一个不容忽略的重要因素。

经过这次大流感,也证明了乐松生、郑启栋在彭真同志的鼓励和支持下,对中药进行改革是多么必要。如果没有这一改革,在这次对抗流感的大战中,就会缺少“银翘解毒片”等药效好,便于生产、便于运输、便于服用的“主力军”。对抗感冒的药物,无论是品种还是数量,都会大打折扣,这场大战的结果也肯定会受到很大影响。经过这次大流感,同仁堂推陈出新的银翘解毒片、牛黄解毒片等等,成了老少皆知的名药,其中牛黄解毒片已经成了同仁堂产销量最大的品种,年产值达5000万元。通过这次对抗流感,同仁堂名声大振,祖国医药名声大振。

此后,同仁堂的药又在60年代初的抗击肝炎大规模传染中,起到了很大作用。为人民的健康作出了新的贡献。

就在同仁堂的声誉日盛、为社会、为广大群众作的贡献越来越大时,一场持续10年的浩劫突然降临到这家经历了近300年风雨的老店上……

第二章、十年浩劫

第一节:起风波,强毁老匾 叹无知,乱改药名

1966年,是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深深印记的一年……

北京同仁堂这个297年的老店,在这一年转成了国营企业。国家给私人工商业者的定息,不仅按当初的约定付到规定期限,而且又延长了3年,至1966年9月全部支付完毕。本来,这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一件事,因为它说明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工商业的改造顺利地走完了全过程。乐家各房昆季和那些不再拿定息的民族工商业者一样,都应当被视为普通劳动者了。然而,这时“文化大革命”已经开始4个月了,这个消息淹没在铺天盖地的“横扫一切牛鬼蛇神”和“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的标语口号中,以致许多人到现在还误以为同仁堂是被强行收为国有的。

同仁堂和乐松生都未能逃出这场历时10年的大劫难。1966年8月20日,一群年轻人闯进同仁堂,声称要“破四旧”,并且说“同仁堂”就是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产物,他们不容分说,将同仁堂药店前庭悬挂的老匾拆下,丢在熊熊烈火之中。这块康熙年立下的,见证过八国联军之乱和日寇侵华暴行的老匾,无辜且无奈地被一把无知更无情的火焰化作了灰烬。

在当时的情况下,同仁堂的职工无法抗争,但是他们心中却愤愤不平,有人就说:“既然他们砸同仁堂的老匾,说同仁堂是‘封资修’,那他们得了伤风感冒,惊风不语,为什么还吃同仁堂的药?”

有的说,“同仁堂要真的是封建主义的产物,就是砸了匾也没有用啊!”

不光是老匾被砸了,就连近300年的店名也被改了,“同仁堂”被迫改为“北京中药店”,同仁堂制药厂和提炼厂分别被改名为“北京中药一厂”和“北京中药六厂”。许多传统药品的名称,都被扣上“封资修”的大帽子,强迫改名。

(未完待续)

猜你喜欢
制药厂药厂同仁堂
意大利亚士可化工大药厂
意大利亚士可化工大药厂
意大利亚士可化工大药厂
全现款操作,年增量1千万!这家GMP渔药厂为何这么牛?
同仁堂知嘛健康空间
制药厂分布式网络监控系统的开发
制药厂设计中工艺如何考虑节能减排
制药厂机电安装技术的创新研究
同仁堂挂灯笼
同仁堂挂灯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