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试卷如何体现语文核心素养

2018-01-22 10:25吴霜
文教资料 2018年28期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高考

吴霜

摘 要: 2018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严格以《考试标准》为依据,以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为重点考查目标,总体上与2017年保持一致,延续了其结构与题型,以浓郁的文化气息贴近学生生活,同时彰显了富有时代性和民族性的语文核心素养。本文从语文核心素养的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个维度出发,对江苏卷语文高考试题加以評析,以期促进语文教学。

关键词: 高考 试卷评析 语文核心素养

高考是具有科学选拔人才功能的考试方式,它以较高的信度、效度及一定的难度、区分度为特点区别于义务教育阶段的考试,对于语文学科而言,高考试卷应当全面检测学生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所谓语文核心素养,是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关键所在,是语文学科价值体系的核心,是语文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是一个“由语言学、人类文化学、心理学和美学组成的四维要素空间,即由语言的建构、文化的理解、思维的发展和审美的鉴赏组成”[1]。2018年江苏高考语文卷在整体上呈现出的人文情怀,充分体现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2]的语文核心素养要求。除去文科类附加题外,统考的试卷分为七个部分共20小题,包括语言文字运用、文言文阅读、古诗词鉴赏、名句名篇默写、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二)和作文。从整体上来看,试卷严格按照《考试说明》中的必考内容能力层级进行编排,具体题型也参照美国教育与心理学家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标准,对考生的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进行难易不同的考查,具有全面性、整体性的特点。如:

1.考查识记能力。试卷第12题对常见名篇名句进行识记考查;

2.考查理解能力。试卷第6、8、18题侧重考查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其中第6、8两题是对文言文字词的理解和句子的翻译,属于浅层次理解,18题则是对具体内容的内涵进行理解,需要结合全文整体来看,属于高层次的理解;

3.考查分析综合能力。第7、9、10、13、14、17六题考查学生分解剖析、归纳整理的能力,其中第7题是对文言文语义进行辨析,第9、10、13、17四题是结合文章内容要点进行归纳、分析,第14题是分析环境描写对于文章结构的作用;

4.考查鉴赏评价能力。第11、15两题考查学生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能力,其中第11题要求评价作者的思想情感,第15题要求对作品形象进行欣赏;

5.考查表达应用能力。第1题—5题考查学生准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能力,分别对应《考试说明》中的正确使用词语、选用句式、运用修辞、提炼语意和准确语言表达这五点要求。第20题更是以贴近学生生活的材料作文,对学生的表达能力进行了考查。

6.考查探究能力。第16、19两题考查学生对某些问题有见解、有创新、有发现的探讨能力,其中第16题要求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者寄予作品的真实意蕴,第19题要求根据文章探讨的相关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以上从整体角度结合《考试说明》对试题进行了大致分类,下面本文将从语言的建构、文化的理解、思维的发展和审美的鉴赏四个维度对试题进行具体评析。

一、语言的建构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课程的性质定义为“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因此,语文核心素养的第一要素是语言的构建与运用。语文教学通过对基础语言知识的积累、语言交流情境的创设及语言整合方式的创新,从而培养学生熟练运用汉语言文字的能力[3]。这一点在2018年江苏高考语文卷中体现得非常明显,尤其是体现在占试卷总分数44%的作文题上。本卷第七大题作文题以“语言”为关键词,首先从日常生活视角出发,列出生活实际引起学生共鸣,其次将视角从具体转为抽象,围绕语言与世界的关系进而将话题引申到对于抽象语言的思辨,打开学生思维。题目所给材料给予了学生一些例子,从有声语言到无声语言,从显性语言到隐性语言等,将语言与万物联系在一起引发学生思考。本次高考语文作文题总体来说较为亲民,考生在选择体裁上没有局限,既可以写情感饱满的记叙文,又可以写思辨性质的议论文,此外,在文章的立意方向上也毫无疑义,扣紧“语言”来写即可,相较于2013年江苏高考语文卷的作文“山洞蝴蝶”来说,考生无须从材料中自行提炼,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偏题。虽然在审题方面无太大难度,但在切入角上则能区分高下。除了作文之外,试题的1—5、6、12题也体现了这一核心素养,从正确使用词语、选用句式、运用修辞、提炼语意、准确语言表达、文言文虚实词、名句名篇默写等方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知识积累与掌握情况。其中第3题从诗句中提炼娱乐活动和第5题以漫画形式传递育人思想,题目的设计富有新意,既考查学生的语言建构能力,又富有人文气息。

二、文化的理解

语言文字作为文化的载体,对文化的传播与理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课标要求高中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接受中华文化的熏陶,自觉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自觉区别和借鉴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提升对祖国文化的自觉性。从整体上看,2018年江苏语文高考试卷注重经典作品的呈现,选入了清代散文家袁枚、唐代诗人张籍、女作家凌叔华、建筑师梁思成等人的作品,从古代到近代,从旧文学到新文学,从男性文人到女性作家,在一张有限的试卷上最大限度地涵盖了中国经典文学的各个层面,处处彰显着浓厚的文化底蕴。从局部来看,试卷首题就奠定了全卷浓厚的文化基调,以对儒家经典的思考与认识为题,不仅考查了学生的选用词语能力,而且检验了学生对于儒家经典的理解和接受程度。试卷第三小题,以诗句的方式呈现出传统民俗文化,其中涉及的空竹、风筝、围棋、秋千(拂秋千)都属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让青少年们跳出网络,关注传统技艺,有利于文化的传承。文言文第九题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袁枚的《重到沭阳图记》,从而理解“可以风世”的具体内容,文章体现出的传统社会价值观发挥了给予青少年积极引导的良好作用,能有效传播人文精神。此外,袁枚作为江苏人,让江苏学子倍感亲切,名句名篇默写部分考到了《论语·先进》,这是继2014年《论语·微子》、2015年《论语·泰伯》、2016年《论语·述而》、2017年《论语·宪问》之后第四次涉及《论语》的考查。《论语》作为儒家经典的典范之作,在近年来崇尚传统文化的高考中得到了彰显。在人文关怀的大背景下,2018年江苏语文高考涵盖了民俗、经典、精神等传统文化的多个方面,富有浓厚的文化气息,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真正诉求。

三、思维的发展

语文学科中思维的发展指“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2]。语文学科的思维不同于数学、物理等学科,具有深刻性、敏捷性,甚至批判性、独创性,具有鲜明的语文特色。如第四题涉及对“偏见”的思辨,如何理解“偏见”一词见仁见智,考查了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第五题漫画题则是检测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以漫画形式赋予教育意义,形象而生动,让学生容易接受。古诗词鉴赏部分第十题要求结合诗歌前两联分析刘禹锡“闲”的原因,首先要求学生根据汉语语法知识理解这两首诗,其次在理解的基础上提炼出关键词“酒瓶”、“送客”、“看花”,最后结合平时对刘禹锡诗人的人生境遇的积累,概括得出他“闲”的原因。在这样的过程中,综合考查学生联想、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甚至是对阅读诗歌后的直觉思维能力的体现,这是语文学科的一种特质,我们称之为“语感”,这样的语言直觉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语文学习积累起来的。现代文阅读(二)部分选取了论述类文本,梁思成先生的《中国建筑的希望》以严密的语言逻辑思维让学生了解到中国建筑事业的问题所在,其下列出的三个小题,即17题—19题则考查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逻辑思维能力。其实,无论哪一门学科都能体现思维能力,但共同点是通过汉语言文字传递,因此,如果说语言的建构是语文学科的基础的话,那么思维的发展则是语文学科的根本。

四、审美的鉴赏

审美意识是近年来尤为关注的一个点,它关系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高中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正确、健康的审美意识,这是学界讨论的热点话题。语言传递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知识,也是一种意识形态。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体会汉语言文字的独特美,还要培养学生美的表达与创造。2018年江苏语文高考试题在审美层面也有很明显的体现。在现代文阅读(一)部分选取了凌叔华的小说《小哥儿俩》,文章叙述了两个小孩子的日常生活趣事,以孩童的天真烂漫打动人心,题目的设计围绕着审美的鉴赏而展开,从生动的语言文字中提取出家庭环境背景、景物描写作用、人物性格体现及作者情感态度。这一部分不仅让学生领略到了语言文字的力量,还考查了学生鉴赏文学作品、表达自己情感态度及观念的能力。

五、小结

语文核心素养虽然分为四个层面,但是不能割裂来看,每一个层面都相互交叉、综合体现,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整体关系。如:文言文第9题则需要学生在体会和归纳的基础上总结出“可以风世”的具体内容,既是对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对思维的训练,又包含对传统社会价值观的认同与理解[4];語言文字运用部分的题目,不仅考查学生的理解、沟通能力,还彰显出逻辑思辨能力与对传统文化的认识、理解能力。一份试卷需要体现语文学科的独特性,是可以通过教育评价对语文教学提供指导与建议的,作为一名教师,试卷评析能提高我们对语文教学的认识,把握国家教育主流,同时提高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刘晶晶.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内涵及构成[J].教育探索,2016(11):17-2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

[3]袁爱国.指向语文核心素养测评的有益尝试——南京市2017年中考语文试卷评析[J].语文知识,2017(13):79-81.

[4]王宁.语文核心素养与语文课程的特质[J].中学语文教学,2016(11):4-8.

[5]冯渊.理性评价高考语文卷促进命题和教学的改进——以2016年全国卷为例[J].考试研究,2016(05):3-8.

猜你喜欢
语文核心素养高考
基于期待视域理论确定诗歌教学内容的研究
高考物理新动向——逆向分析
透过高考把握《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教学
算错分,英“高考”推迟放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