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乐舞百戏与中原旅游业的发展

2018-01-23 22:23
南都学坛 2018年3期
关键词:百戏大曲乐舞

周 歌

(南阳师范学院 音乐学院, 河南 南阳 473061)

一、 汉代乐舞百戏的艺术特征与旅游价值

(一)汉代乐舞百戏的艺术特征

1.结构丰富的相和大曲。我国数千年来音乐的历史形态具有三个发展历程:“以雅乐作为代表先秦乐舞阶段;以乐舞大曲作为代表中古伎乐阶段;以戏曲音乐作为代表近世以来的俗乐阶段。”[1]按照上述观点,汉代乐舞百戏就属于我国音乐形态中的第二个阶段,也就是以歌舞大曲作为代表的中古伎乐阶段。在我国早期的音乐形态中是将歌、舞、乐三者融为一体的,人们在进行表演的时候载歌载舞并以简单的乐器予以伴奏,这就形成了歌、舞、乐三者之间相互依赖的综合的艺术表现形式。此种音乐形式几乎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出现,而西周时期的“六代乐舞”则是集大成的早期人类歌舞形式。在汉画像中,有各种舞蹈和乐器演奏形象,这种形式逐渐演变为相和大曲。在《乐府诗集》中,郭茂倩说道:“又诸曲皆有辞、有声,而大曲又有艳、有趋、有乱。辞者若羊吾夷伊那何之类也,艳在曲之前,趋与乱在曲之后,亦尤吴声西曲前有和,后有送也。”[2]376由此可见汉代相和大曲的音乐本体可以分为“艳” “解”“趋”“乱”等基本形式,其中,“艳”为序曲和引子,在曲子中表现抒情的段落,放在相和大曲的曲前,也可放在曲中。“解”通常为歌、舞、乐,是整个相和大曲的主体部分。“趋”或“乱”为煞尾,即相和大曲的高潮或结束的部分。“解”是快速地到达高潮,通常还伴有舞蹈,而“乱”是反映慢速的发展,是没有舞蹈的音乐。唐代李白在《南都行》中写道:“清歌遏流云,艳舞有余闲。”[3]这是对汉代民间音乐生活的深刻描绘。

2.别有韵味的盘鼓舞。汉代舞蹈形式多样,娱人性强,多以手和袖为主,注重服饰的表现效果。中原出土的汉画像石上镌刻生动形象的舞蹈资料,以其举足踏舞、张臂扬袖展现出汉代舞蹈的轻盈舞姿和高超技艺,为我们留下了最为丰富的宝贵财富。两汉时期盛行的七盘舞,其优美的舞姿不知打动了多少文人墨客,为七盘舞写下了热情洋溢的赞颂文字,其中王褒在《洞箫赋》中认为七盘舞是集天地之精华的载体,这一评述深深地影响到张衡的《舞赋》、嵇康的《琴赋》、马融的《长笛赋》等音乐赋的创作。对于七盘舞的赞美不仅仅存在于音乐赋中,在中原出土的汉画像石中也有展现,以盘为主,鼓为陪衬,七盘一鼓,长袖舞者,扬左袖,垂右袖,姿态优美,轻歌曼舞[4]。除此之外,汉画像石中现存的汉代舞蹈还有踏鼓舞、翘袖折腰舞等,都可以将其重新构建在旅游业的开发上。

3.形式多样的鼓吹乐。鼓吹乐是两汉之时著名的音乐形式,主要包括打击乐器和吹奏乐器。据张衡《南都赋》记载,聚会时“弹筝吹笙,更为新生”。据南阳汉画馆现存的汉画像石显示,汉代的乐器种类繁多,有笛、琴、笙、琵琶、瑟、筝等丝竹乐器和建鼓、鼗鼓以及“节”等打击乐器[5]。随着时间的发展和演变,汉代乐器的形状、乐队的编配情况都有丰富的沉淀,从演奏乐器的生动图像中可以看出,奏乐者技艺高超,演奏娴熟,这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丰厚的资源。在汉代乐舞百戏演奏的过程中乐器的选择是有讲究的,如:在“艳”和“乱”部分,一般用四种乐器进行演奏,而在 “解”部分,一般使用七种或者八种乐器同时演奏;当旋律比较抒情的时候,倾向于使用琵琶、筝、琴等弦乐器演奏,而在“解”的高潮部分,因为是全曲中节奏最快、情绪最高涨的部分,通常使用乐队合奏[6]。鼓吹乐在汉代影响巨大,简简单单的几件乐器组合起来,加上车马出行就构成了民间鼓吹的特色。

(二)汉代乐舞百戏的旅游价值

1.社会经济价值。在“一带一路”的建设工作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原旅游业正在不断地升温,中原地区势必成为中国旅游业的一个新坐标。汉代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汉代乐舞百戏是中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对我国传统音乐形式的形成、发展、完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成为多学科交叉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其内容丰富,蕴含着大量旅游商业价值。开发汉代乐舞百戏的旅游资源,可以打造城市形象,加强中原地区与世界的交流,带动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的经济增长。

2.文化传承价值。汉代乐舞百戏经过千年传承,有着独特的传统文化色彩,将汉代乐舞百戏蕴含的文化价值运用于中原旅游业中,可提升旅游业的文化品位。随着时代的发展,汉代乐舞百戏体现的“天人合一”的文化精神在今天仍在传承着,这一精神特质在中原旅游业的开发中有着重要的文化意蕴,不仅增强了游客对汉代文化的理解,同时推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此外,汉代乐舞百戏中所蕴含的时代特征和文化内涵,有助于弘扬我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使我国的优秀历史文化价值得以升华。从这些文化功能入手,面向大众开发中原旅游业的文化价值,将汉代乐舞百戏文化与旅游有机结合,必将推动汉代文化价值的提升。

二、汉代乐舞百戏在中原旅游业中的开发

(一)创新旅游品牌

中原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交通枢纽,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传送带,具有吸纳百川的文化气质。当前在一带一路建设工作的发展下,我们要在汉代乐舞百戏的旅游资源中创新优化,注入新的活力,融入时代的气息,打造更高品质的旅游品牌,吸引国内外游客。汉代乐舞百戏的旅游资源在创新品牌形象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如:在南阳的汉画博物馆中把汉代乐舞百戏的旅游资源重新进行设计,创建“汉文化主题公园”“卧龙岗文化产业园”,还可通过一些传统民俗节会,让游客感受传统音乐。这些手段的加入有利于塑造出典型的汉代文化特色,塑造出中原旅游业的形象,让游客体会到原汁原味的汉代文化。汉代乐舞百戏的旅游资源在重构中,应考虑历史文化特点,以独特的个性占据旅游业市场,打造出集旅游、文化、音乐为一身的“汉代乐舞百戏文化”之旅。

(二)挖掘旅游表演形式

目前中原地区的汉代文化内涵定位主要集中在对现有旅游资源的观光上,而音乐、雕塑、历史、人文、宗教、民俗、节日庆典等文化功能是旅游产业中的基础定位。从文化功能角度来看,我们应利用汉代乐舞百戏丰富的音乐资源,提高旅游者的文化体验价值。

1.宫廷乐舞表演。如:在南阳每年都要举办的“两节一会”文化艺术节活动中,在汉画博物馆、主题公园、南阳卧龙岗武侯祠、汉文化研究馆等旅游景区的展览活动中,加以宫廷汉代乐舞艺术的精彩表演,定能让参观者大开眼界。通过欣赏汉代乐舞的表演,使游客在参观自然风光和人文景点之余,满足其精神需求,陶冶情操,流连忘返。

2.乐舞习俗表演。当前很多游客以“走马观花”“到此一游”的形式粗略地了解景点,而对于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传统习俗知之甚少。我们深度挖掘汉代乐舞百戏的内涵,能够帮助游客既愉悦了身心又满足人文精神的需求。如:在欣赏汉代宫廷音乐的魅力以及翘袖折腰舞、七盘舞的优美舞姿的同时,让游客参与其中,在短暂的时间里身着汉代服装,学习几个汉代乐舞的动作,随着汉代音乐的节奏翩翩起舞,让游客身心放松,领略汉代文化的艺术魅力。此外,在一些旅游景区让人们充分体验“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的汉代人生活,体验汉代的情感与意境,达到美的享受。

3.鼓吹乐游园活动。旅游业的发展是国民休闲娱乐的重要领域,它对于开阔旅游者的视野、丰富视觉审美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汉代乐舞百戏的开发应利用好鼓吹乐这一传统艺术特点,在打造的“卧龙岗文化产业聚集区”“汉代主题游园”等景区内,可让鼓吹乐演奏者身穿汉服,手拿鼓、笛、箫等乐器开展游园活动,让他们伴随着汉代相和大曲悠闲自得的曲调,简单重复的旋律、三步一停、队伍整齐地在游园内表演。这一活动必将使许多的游客驻足拍照留念,并随着鼓吹乐的节奏踏歌起舞。

(三)打造《相和大曲》商业演出

当前中原地区现存的音乐旅游商演如《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大宋东京梦华》等已经深受旅游者喜爱,而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汉代乐舞百戏艺术尚未开发出商业演出。在汉代乐舞百戏文化与旅游业完美结合的过程中需要更新思想,优化模式,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我们可以组建创作团队,创作出一部与汉代音乐有关的商业演出剧《相和大曲》。汉代乐舞百戏作为文化遗产对当今社会有着重要的作用,要将汉代乐舞百戏文化与当今旅游业有机重构,使其成为新型商业演出旅游模式,引导汉代乐舞百戏文化与旅游市场结合的新潮流,形成有传统音乐文化内涵的旅游景区,更好地展示出汉代乐舞百戏的文化特色。

将汉代乐舞百戏音乐文化与当今中原地区旅游业重新构建,这需要政府的扶持、从业人员的精心策划以及全社会的努力。突破单一的旅游模式,把相关联的产业相互融合起来,使中原地区发展成为有中原特色的旅游胜地,这不仅能极大地传承与弘扬汉代乐舞百戏文化特色,同时也会推动中原旅游业的发展更加繁荣昌盛!建立和完善中原旅游业与汉代乐舞百戏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加大宣传力度,深化人们对汉代乐舞百戏的了解,加快音乐旅游产业化的发展,展现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实现汉代音乐文化与旅游发展双赢。

[参 考 文 献]

[1]刘再生.中国音乐的历史形态[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3:2.

[2]郭茂倩.乐府诗集:第2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9:376.

[3]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上册[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76.

[4]季伟.汉代乐舞百戏概论[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114.

[5]王建中,闪修山.南阳两汉画像石[M]. 北京:文物出版社, 1990:68.

[6]邱琼荪.历代乐志律志校释:第2册[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235.

猜你喜欢
百戏大曲乐舞
龟兹乐舞
“百戏之祖”:昆曲里的古典传承
两宋大曲异同考
先秦时期乐舞美学思想的现代意义
唐雅乐大曲存辞考略
2019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举办112个剧种118个剧目献演
不同外源因子对宋河大曲质量的影响
大江东去浪千叠——百戏之祖“昆曲”
扣囊复膜孢酵母CICC33077在芝麻香型白酒高温大曲生产中的应用
唐代百戏诗的主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