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刘项不读书

2018-01-23 20:56羽戈
特别文摘 2017年23期
关键词:郡县制秦始皇项羽

羽戈

章碣生于唐末,一生潦倒。作为诗人,他真正传世的诗只有一首《焚书坑》,咏的是秦始皇焚书坑儒: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这首诗,尤其末两句,名动古今。古人引,今人也引。毛泽东一生就曾三次抄写过此诗。

但刘项真不读书吗?

事实上,刘邦与项羽,不是不读书,至多只能说不喜读书。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云:“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可见虽然“学书不成”“略知其意”,但项羽还是读过一些书。

我们对项羽的印象,说好听一点,叫英雄,说难听一点,则是莽夫。

项羽称霸于乱世,不仅凭借武力,还有一套政治构想与建国计划。秦始皇以帝王君临天下,项羽则以霸主制天下,秦亡之后,他立楚怀王之孙熊心为义帝,自封西楚霸王,将反秦有功的各路英雄分封为十八个诸侯王,如汉王刘邦、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等,这是封建制。至于基层,则继承了秦朝的郡县制。要言之,项羽所期待的新型国家,乃是封建制与郡县制的结合体——这一政治创意,为刘邦建汉之时,直接抄袭。明末清初的顾炎武,针对长达千年的封建与郡县之争,试图折中、兼容,取二者之所长,以郡县制为主体,封建制为补充,名曰“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项羽的思路,以及此后刘邦的思路,则以封建制为主体,郡县制为补充,这可叫“寓郡县之意于封建之中”。姑且不论其成败,能有这般创见,足以证明项羽绝非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一勇之夫。

再说刘邦。他的读书经历,《史记》并无记载。据说他病危之时,给儿子刘盈写了一封信,后世称之为《手敕太子文》。开头便道:“吾遭乱世,当秦禁学,自喜,谓读书无益。”这只是铺垫,重要的是后文:“洎践阼以来,时方省书,乃使人知作者之意,追思昔所行,多不是。”大意是,他当皇帝之后,才开始读书,以此反观过去,发现了自己的种种不足。后面还说:“吾生不学书,但读书问字而遂知耳。以此故不大工,然亦足自辞解。今视汝书,犹不如吾。汝可勤学习。每上疏,宜自书,勿使人也。”这封信的主题,可谓诫子,刘邦的言传身教,则让我们领略了他的读书观与从不讀书到读书的一生。

说罢项羽和刘邦的故事,可知“刘项原来不读书”云云,未必能够成立:项羽显然读过书;哪怕在“山东乱”的时候,刘邦不读书,后来还是浪子回头,转向诗书。这么说,不是要与章碣抬杠,而是提醒读者注意《焚书坑》所导向的两个误区:一、造反者往往不读书;二、读书人之于造反,往往都是负资产,正所谓“秀才造反,十年不成”。endprint

猜你喜欢
郡县制秦始皇项羽
项羽为什么不肯定都关中
三十六计之偷梁换柱
秦始皇拜荆条
浅论吐鲁番郡王统治下维吾尔族的经济情况
以项羽“学万人敌”为戒
项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