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钢琴教学中“以赛代练”教学体系的建构*

2018-01-24 12:04许金昕
黄河之声 2018年20期
关键词:教学计划钢琴比赛

许金昕

(江汉大学音乐学院,湖北 武汉 430056)

“以赛代练”是竞技体育中常见的一种训练方法,它是一种特殊的专项训练,既是比赛,又是训练,将比赛的内容、形式代入到平时的训练过程中来,是包括专项技能训练、模拟训练及实战参赛的一种整体训练方法。因为钢琴表演也具备一定的竞技性,强调技能技巧的学习与舞台的实践性,与竞技体育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因此本课题尝试把“以赛代练”的方法引入到高校钢琴教学中来,以期为钢琴教学改革提供一种新的思路,推动这门音乐专业基础学科的建设。本文是课题的系列论文之一,着重探讨“以赛代练”教学体系的理论建构,为其在实践中的运用做好预研工作及理论指导。

一、“以赛代练”的教学目标

高校钢琴教学中引入“以赛代练”,简言之就是训练比赛化,比赛常态化,即把一系列钢琴比赛作为学生日常学习的重要内容和环节,把比赛的规则、强度作为日常训练的标准,压缩日常循序渐进、按部就班的训练时间,扩展为比赛而准备(备赛备演备考)的专项训练时间。同时,根据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来定位不同的比赛类型和层级,制定出教学重难点和攻关路线图,细化要求,分解技术,强化实战,有针对性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以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与比赛成绩。它包含了三层教学目标:

(一)以赛促学

“以赛代练”重点在于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钢琴学习要能比能演能上台,得做到是台上钢琴、手上钢琴、当众钢琴,而不能是哑巴钢琴、理论钢琴、私人钢琴。因此就要以比赛的标准作为学习的标准,以比赛的强度作为学习的强度,以比赛的规范作为学习的规范,强调的是学习的高标准严要求,强调的是有针对性有实战目标的训练,以此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同时在比赛(或模拟训练)过程中,一方面追求荣誉、锻炼心理、积累经验、开拓思维、激发灵感、更直接体验到表演的真谛,另一方面更容易发现和解决以往存在的问题,真刀真枪见真章,在高水平的竞技中查漏补缺,在紧张的氛围中精益求精,促进学生的钢琴表演技术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二)以赛促教

学生的学习要求提高,倒逼教师的教学提升。教师必须认真深入地分析不同学生的能力、特点等,并对各类比赛的规则、具体要求也要有透彻了解,因材施教为不同学生选择符合专业特点、适合他们的比赛,制定严格、细致、科学的训练方案,并总结比赛的成败得失,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地学习,通过辅导学生参赛,能进一步明确本专业的技能、表演等各方面要求,紧跟专业发展前沿,改进教学方法,扩展教学方式,促进教学内容的更新,尤其是对舞台表演技能与经验的总结与训练方面,这样大大促进了教师教学的主动性、创新性,提升了教师的综合能力及教学质量。

(三)以赛促建

“以赛代练”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师生间的密切互动,还需要在整个学科建设上的紧密配合。“以赛代练”不是应试式的训练,而是综合素养的比拼,学生的学习就不能只停留在专业技能课上,特别是单一的独奏课,还应包括合奏、重奏、伴奏的训练,以及诸如曲式、和声、复调、音乐分析、音乐史等各类理论课,这就促进在对学生整体课程建设时应更全面、更科学,使其全面发展。另外,也需要对现有体系进行配套改革和完善,以保障在参赛前能公平选拔、有效模拟训练,参赛中能配合保障,参赛后能实时评估、积极反馈,特别是在考评机制上能更加灵活公平,例如,比赛中的获奖学生可以在专业考核时免试或加分,或算一定的学分,选拔优秀选手实施“优才计划”;教师也参照比赛要求制定更加规范的考核标准,这样不仅使整个评价体系更加完善与灵活,还可以使整个学科有更好的专业发展。

二、“以赛代练”教学体系的建构

“以赛代练”的落脚点最终还是在教学上,以其为抓手,促进现有教学体系的改革,以其为契机,构建一种新模式的教学关系。它包括几个具体的方面:

(一)教学内容

在传统的钢琴教学中引入“以赛代练”,使教学计划发生改变,教学内容也随之改变,这就要求教师在制定每学期教学计划时,要把为学生安排的比赛次数、比赛内容充分考虑在内,以比赛的内容为主导来制定教学计划,比如为达到较高水平的技术能力,以便胜任比赛,就得在练习曲类别的选择上,适当加大数量与难度,维持手指机能的良好状态。奏鸣曲的快板乐章一般是比赛的必弹曲目,得放入教学计划,可根据比赛的要求和学生的能力优势,来选择不同时代不同作曲家,但若有的比赛限定了必须演奏古典时期的奏鸣曲,就必须从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奏鸣曲中选择;有的则标明风格不限,那么浪漫时期及现代风格的奏鸣曲都可以选择。自选乐曲一般相对自由,风格篇幅均不限,但有时会要求中外各一首,并且在演奏时长上有所限制,这就要求选择时得充分考虑到这些要求,比如大型的变奏曲和组曲(套曲),就不适合作为自选乐曲的选择曲目,因其篇幅较长,内容较多,容易超过限定的时间,应选择篇幅适中、较为集中、表现力丰富的中外作品。另外四手联弹、双钢琴、钢琴协奏曲、钢琴的重奏与伴奏,也应根据所选比赛的内容,进行教学计划的修订或增减,总之是比赛比什么,教学中就学什么,让教学计划与比赛内容高度吻合。

以比赛为导向会产生一个疑问,学生的日常学习会不会有所偏废,只学比赛的内容,学习的丰富性和均衡性会不会大打折扣?这个问题从两方面来看,一是高校的钢琴教学已经跨过普及性、广泛涉猎的阶段,在精益求精和特长表演上大力着墨;二是现有的比赛内容、类别和层级极为丰富多样,彼此差异性也较大,学生只要多参加不同的比赛,认真备赛,不仅学习内容不会偏废减少,还在曲目量、曲目完成质量、广泛的涉猎面上有大幅提升,完全可以打消丰富性和均衡性的顾虑。

(二)教学方式

“以赛代练”的教学使传统的教学方式也发生了改变,首先是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为了取得比赛期间良好的教学效果,要求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动性,如正式弹奏一首作品前需查阅相关资料,聆听不同版本的演奏,细致地分析作品,并做好详细的笔记,这种主动学习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有较好的目标性,理解的透彻性,更利于与教师沟通互动,理解教师的教学意图,教师也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其次,为了能更好地适应比赛节奏、环境及比赛心理,就必须打破现有单一的一对一的教学方式,而在多样性、变化性和实战性上作为突破口,这样往往会采取一对多及多对一的教学方式,如赛前的小组观摩,模拟训练等。小组观摩即组织一些参赛学生,在大的教室里轮流演奏、互相观摩、互相评判,由教师进行点评;模拟训练即赛前模拟比赛的环境,包括演奏场地、服装、灯光、观众、评委等诸多能产生心理变化的因素,进行专门的针对性训练。如让参赛学生在大的演奏厅,打开舞台灯光,穿上比赛时的演出服(包括鞋子),请多位有经验的教师进行集体指导等,使学生产生一定的熟悉感与适应感,在正式比赛时达到心理的适应性,不影响正常发挥。

(三)教学要求

“以赛代练”使学生学习的曲目量有所增加,由于需强化技能技巧的训练,因而要求练习的强度与时间也相应增加;由于对参赛曲目背谱的完整性与准确性有更高的要求,对各种记忆方法的了解与熟练运用成为教学要求中的重要一环;技术能力与音乐表现力的完美结合,也是让选手脱颖而出,获得佳绩的重要环节,因此对能提升音乐表现力的各个环节,即从各门专业理论课程中所学到的各种知识,包括音乐史中对时代风格及音乐语言的了解,和声、曲式、复调中对作品结构、音乐创作手法的知晓,音乐欣赏中对不同音响效果、内容表达的直观感受,这些都有助于让学生更深入更正确地理解乐曲,通过思索与练习,逐步达到作曲家所要求的音乐意境与内涵,这就要求除对钢琴专业本身的技能技巧学习外,还要综合运用多方面理论知识的学习,要融会贯通,不能单一化。另外,“以赛代练”教学模式应突出比赛间歇期的教学调整,即前一次比赛与后一次比赛间歇期的教学,这种教学首先应建立在对比赛结果及时、客观、科学的总结上,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找到比赛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如技术上的漏洞——虚浅、漏音错音带来的节奏不稳定、乐句划分及表达不清的问题,完整性缺乏的问题,舞台经验缺乏的问题,心理素质不稳的问题等,将这些问题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并在这一阶段教学中重点运用,使教学要求明确,并更有针对性,使学生这一阶段的学习能有的放矢,取得较大的突破性进展。

(四)教学目标

教师在引入“以赛代练”教学模式时,应有多样化的教学目标,因人选赛,因材施教,不同专业、不同能力的学生,通过比赛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有个人冲刺,有集体突破,有团队提高,有自我丰富:针对技术能力强、音乐综合素养较好的钢琴表演专业学生,应为其设定较高的目标,如参加较高规格的钢琴比赛,增加比赛次数,取得较高奖项,来更好地磨练技艺,培养其自信心和稳定的心理素质,并通过优才计划,整合教师资源重点培养,来让其有较高较快的发展;对技术能力中等,但对钢琴学习有姣好兴趣的学生,应为其选择难度不太大、形式多样化、获奖面较大的比赛,通过比赛开阔视野,在比赛中开拓思维,激发灵感,提高表演能力,同时也能认识到自身的薄弱之处,通过挫折教育来激励其更主动地学习;对于钢琴基础薄弱的学生,应鼓励其参加一些表演赛或海选赛、非专业组的比赛或为声乐学生弹伴奏,不要求得任何奖项,目的是多进行舞台实践活动,积累舞台经验,激发学习钢琴的兴趣。

三、“以赛代练”和传统教学体系的区别

(一)主观—客观

教学内容由主观变得客观。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在制定学生教学计划时教师是主导,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师生互动较少,教师的教学理念、学识素养、个性偏好乃至对学生的认识判断等等主观因素都会影响具体教学计划的设定。而“以赛代练”教学模式一旦选定了本学期或者学年要参加的比赛,教学内容就具有相对的客观性——比赛要求弹什么,学生要准备什么,教师就要教什么,这样,教学从教师主导变为学生、教师共同主导,彼此充分考虑学习程度、个性特点、音乐素养方面能力等个性化因素,以客观的目标——比赛为师生互动的纽带,安排教学,一人一案,什么时候学什么、做什么、进度如何,彼此心中有数。

(二)被动—主动

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探究者,当确定参加某个比赛后,参赛时间也就相应确定下来,学生为了能在比赛中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水平,获得理想的比赛成绩,会将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跟跑者角色,教师教到哪儿我就学到哪儿,变为教师的领跑者,我学到哪儿教师就教到哪儿,学习由被动变主动,变成想把作品尽快完成好、制定相应时间点应完成相应学习任务并对作品提出更高完成要求的主动学习,特别是赛后的总结使比赛间歇的学习更有主动性、针对性,易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而且比赛间状态的保持与调整,劳逸结合的时间分配,都是要依赖于学生自我认知、自己掌控的,而这些都是传统教学中所没有的东西。

(三)单一—多样

传统的教学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往往呈单一化局面,教师布置任务—学生课下练习——回课,成了一成不变的三部曲。“以赛代练”教学因要在短期内达到较高质量的比赛这一目标,促使学生不仅从单一的纯钢琴的技能技巧上下功夫,还应综合运用所学的多种理论知识,从各个方面去深入了解作品内涵,正确表达出作曲家的创作意图;从教师的教学方面来说,为让学生适应比赛环境的改变带来的心理不适,教学中除对作品本身演奏方面的教学,还应对学生的心理素质的稳定性进行训练,这就要求教学方式要多样化,如不能总在同一个环境下总是采取一对一的教学,要经常变换教学场地、用不同的钢琴、采取一对多及多对一的教学、对学生进行赛前的模拟训练,这些多方式的教学更能促进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均衡发展。

(四)静态—动态

在传统的钢琴教学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呈现出一种静态的发展,即按部就班、循序渐进,教师在制定每学期教学计划时,会充分考虑到这点,在曲目量上会适中,曲目难度上会循序渐进,曲目的体裁风格会多样化,目的是为学生打下一个坚实而全面的基础,有助于进一步的学习,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总结为:过程重于目的。而“以赛代练”教学模式首先有了比赛的要求,技能技巧要达到一定的难度,学习就会有增有减,有重有轻,有取有舍,与参赛有关的作品的量与难度都要适当加大,无关则减少,有关则拔高,无关则降低,有关则为重,无关则为轻;再者,教学计划和进度要跟随所选择的比赛内容、要求作适当调整,如参加中国作品钢琴比赛就得准备中国钢琴作品,有的必须准备古典时期奏鸣曲快板乐章,有的必须准备现当代作曲家的钢琴作品等,这样循序渐进变成跳跃式提升,常规的那种稳定的线性发展变成非常规的不稳定地波动,每个时候的教学重点都不一样,顺序被打乱,彼此没有密切的逻辑关系,静态的多样化肯定会被打破,而技能技巧的偏重、体裁风格的侧重,会产生另一种动态下的平衡和多样化,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目的重于过程。

四、“以赛代练”教学评价体系的建构

教学评价体系是整个教学体系建构的重要环节。学生一茬一茬,教学周而复始,很容易陷入自我重复、自我封闭的循环,一成不变且根深蒂固,这时就需要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来推动其自我更新,自我开放,使教学有着更好的可操作性和实践性,更好的良性循环,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以赛代练”的特殊过程和方式,会鼓励教学评价体系的自我完善与自我改进,它至少包括:

(一)客观性

教学的好与差,有时是个主观的判断,在现有体系中可能会依据每学期的两次(期中、期末)考试成绩而定,而这种评定既封闭(本校本年级本班)又不具可比性(大家各表演各自的),肯定不全面而客观。“以赛代练”以比赛作为评判标准,既开放(各类比赛,各校学生)又具可比性(同样的内容、范围,同场竞技),兼顾权威性(正规的评委),将学生的学习成绩放在一个大背景高标准的体系里考核,将教师的教学质量放在一个同行评议和内行评判的环境里审视,有了一个量化和客观的标准。学生的成绩与进展、对设定目标的达成(或未达成)、不足之处、具体问题及针对性的解决方法都一目了然,而教师对学生能力的认知程度、与学生的沟通互动、为学生制定的教学计划的可行性、对教学方案的设计与调整、教学中的及时反馈应变能力等等也一清二楚。

(二)激励性

为了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学习热情,将比赛结果作为一种激励的手段:如取得较好的比赛成绩,奖证本身就是对学生一种很好的激励,是对学生付出努力的一种回报,同时还可通过算一定的学分、期末考试成绩加分、张贴喜报的方式来进一步激励学生,使其产生自信,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更加努力地磨练自己;如果取得不够理想的成绩,应鼓励学生通过比赛多了舞台实践的机会,开阔了自己的视野,更有效直接地发现了自己的不足,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通过挫折教育使自己再接再厉,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力争在下次比赛取得更好的成绩。

(三)规范性

让考核标准更加规范化,可以参照比赛的规则与要求,将考核标准制定得更加完善,如考核的时间要求、内容要求、难度要求、完成度要求、成绩评定等,尤其对钢琴表演专业的学生,使教师与学生都能够有更加明确的专业定位,跟上时代的步伐,尤其是成绩评定上,应严格地按照高规格的比赛要求,使二者的评价体系相一致。

五、结语

“以赛代练”这种新的教学体系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培养他们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了解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学会沟通与表达,促进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同时训练了稳定的心理素质,提高了舞台表演实践能力,自我技能得到了修炼,综合素质得到了发展;另外也督促专业教师能不断学习先进的专业文化知识,掌握比赛动向,紧跟专业发展前沿,有力地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质量,带动了教师们的干劲。但“以赛代练”的教学体系对学生的培养又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专业师生应当坚持不懈,克服种种困难,才能取得实际意义上的成效。■

猜你喜欢
教学计划钢琴比赛
《30米快速跑》单元教学计划
以本为本,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动态教学计划管理体系研究
选美比赛
纸钢琴
比赛
最疯狂的比赛
钢琴
半夜敲门
漂亮的钢琴
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计划制订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