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情境”下的词语教学例谈

2018-01-24 21:19林海森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18年8期
关键词:语境词语创设

林海森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应着重考察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探究精神与合作态度。”词语是语言中的最小单位,学好词语可以有效降低对语句、段落以及篇章的理解难度。词语教学要走出就词解词的误区,教师应善于为学生创设“语用情境”,引导他们进行高效化的词语学习。

一、基于课文意境,感知词语意义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对于文本的解读并不能仅仅依靠就词论词的方式,否则必然会产生生搬硬套、断章取义的现象。所以,教师应当从整体上把握文本,使针对词语的教学融入相应的文本意境中。

1.基于课文题目,感知词语意义

一篇文章的题目,主要构成就是词语或者短语,言简意赅,或是对内容的简单概括,或是对文本思想的初步表达。如果以此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就能够更准确地把握文本的核心词汇,对接下来的深度解析文本做好铺垫。具体的策略有以下三个:一是紧抓题眼。比如《与象共舞》中“共舞”一词,还有《跨越百年的美丽》中“美丽”一词等。二是针对题目分析其象征意义。如,对于《梅花魂》以及《青山不老》等题目而言,可以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象征物,并揭示其与被象征的人之间所存在的关联性。三是针对标题的语言结构进行解析。比较典型的有《狼牙山五壮士》,这一标题充分交代了事件发生的地点以及典型人物特征。抓住这些题目中的关键词,就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全文阅读。

2.基于重点词语,厘清课文脉络

对于一篇文章来说,整体和部分之间虽然对立,但仍然是统一的关联体。因此,教师应当对文本中的重点词语善加利用,促进学生对文本脉络的把握,以此实现对教学活动的优化。

例如,在教学《林海》一文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教师可以创设如下问题情境:“在这篇课文中重复最多的词语是哪些?”当学生标出“亲切、舒服”这些词语之后,教师可以顺势进行追问:“基于这些关键词语,大家可以边读边想,作者会因何感受到‘亲切、舒服’呢?”在经过独立思考以及充分的交流之后,学生了解到:作者沿途观赏到美丽的景色,并关联到祖国的快速发展和建设,因此美得并不空洞。最后,教师通过文本充分地展示出人和山之间的密切关联。这样教学,基于一系列的提问以及对关键词的把握,使学生能够快速地厘清文本脉络,也就是写景—状物—抒情。

二、创设具体语境,理解词语意蕴

词语教学不能简单局限于词义,而应当引导学生感知潜藏在文字背后的内涵和情感,引导学生感悟文本以及作者所表达的深远意境。

1.在对比中理解词语意蕴

很多课文中都存在非常不起眼的简单词语,基于字面对此进行理解非常容易,但如果细究起来便可以从中发现,作者的遣词造句不但精雕细琢,还耐人寻味。教师应当善于把握这部分词语,引导学生充分发掘其含义,感悟其意境,从而使学生更深入地触及文本情感。

例如,在《慈母情深》一文中有这样一个片段:“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这一段文字中包含了四个“立刻”,表面上看起来非常简单,在教学实践中,我特意删去这四个“立刻”,让学生通过对比,感悟词语使用的精妙。接下来,我抓住“迫不及待”“一刻不停”这些词语,帮助学生理解母亲勤劳的形象,让学生感悟母亲为了子女不辞辛劳的崇高精神和情感。对比的方式,既可以突出文本特点,也有助于学生触及文本情感,更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将“品味写法”“人文感悟”以及“能力习得”融为一体。

2.在体验中理解词语意蕴

在教学中,创设体验化的语境能够让学生对词语意蕴的理解更加清晰,从而促成词语学习的高效化。

例如,《爱如茉莉》一文中有这样一个词语——“袅袅”,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让学生对其出现的位置进行标记,之后结合课文内容寻找与此接近的词语,比如“弥漫”。这样教学,学生能够更深入地走进课文所展示的茉莉花香四溢的情境,这是对无形的有效转化,能够促进学生脑海中相关画面的形成,能够使学生对这一词语形成具体化的感知,充分了解其微妙的动态美。接下来,我引导学生对这一词语描写的意境进行纵深拓展,分别向学生展示“袅袅婷婷”“余音袅袅”等词,这样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活学活用。运用对比的方式,学生可以充分地感悟到虽然词汇相同,但处于不同的语境中,必然会产生不同的意思。

在不同的语境范围内运用对比,学生能够更轻松地发现词语之间所存在的差异,更充分地感知作者语言的精雕细琢,发现遣词造句所包含的艺术性,这也为其之后的语言积累以及实际运用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对于这一教学模式来说,既是对传统技术性训练的突破,也能有效防止“贴标签”式的感悟。

三、链接生活情境,引导词语运用

对于学生来说,词语的理解以及实际运用会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最有效的教学策略就是和学生的生活进行联结,并以此为基础创设生活化的语境,这样学生就能够基于真实可触的语境掌握说话和写话的方法,并实现知识迁移,真正将消极词汇的积累过程有效地转化为积极词汇的个人表达。

1.在重组文本中运用词语

关于文本的重组,可以是针对文本中的某个重点情境,也可以是针对人物的典型特征而作出的复述,或者由此而形成具有个性化的观点。针对文本的重组,学生可以使用自己个性化的语言形成对文本情节的再次加工,或者形成自己对文本内容的独特见解。这样,学生必然能够对词语产生更深层面的理解,有助于他们日后的运用。

例如,在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口语交际·习作四》的“词语盘点”教学的过程中,一位教师结合《珍珠鸟》一文中的主要词汇“简易、异常、葱茏、隐约、繁茂、伤害、索性、细腻……”为学生布置了重组文本的任务,使学生能够在这些词语的串联之下,形成一篇感人的小故事,并确定主题为“信赖”。

2.在实践表达中运用词语

对于部分看似平常的词语,如果可以赋予相应的生活经历及生命体验,必然会使其充满活力。在针对这部分词语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交流及分享。比较有效的方式就是基于这部分词语编写一段话或者一个故事,能极大促进学生对这部分词语的使用和掌握。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回顾·拓展七》时,我首先深入橘乡采风,为学生拍摄了橘农采橘的视频,再结合文本引导学生学习外貌描写。在习作开始之前,我为学生出示了以下词语:操劳、粗糙、痕迹、浑浊、黝黑、裂纹、日晒雨淋、饱经风霜、满脸皱纹,并告知学生,对于这部分词语来说,应当集中体现对橘农的外貌描写。在我的引导之下,很多学生在描写和刻画外貌的过程中融入了充沛的情感。比较典型的代表作有:大家可以仔细观察这双黝黑的大手,虽然粗糙,但非常有力,必然是经历了多年的操劳而形成的痕迹,是它们让美丽的山林和果园呈现出硕果累累的景象。果农们经过日晒雨淋、雨雪风霜,目光虽然看似炯炯有神,但仿佛在岁月的摧残之下逐渐变得浑浊……

词语教学如果仅仅停留在表层,必然会缺少力度。因此,词语的教学既需要教师结合文本意境,也应当为学生的学习创设相应的情境,使学生对语言的学习可以基于相应的语境,既是对写话和说话的融入,同时也能够在说和写的过程中全面提升学生对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由此而成功地转化为自我表达的“积极词汇”,这也是对词语使用空间和使用范围的有效拓展。

猜你喜欢
语境词语创设
容易混淆的词语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找词语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主题语境九:个人信息(1)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跟踪导练(三)2
一枚词语一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