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的“加减”法

2018-01-25 20:25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曲塘镇中心幼儿园马国美
儿童与健康(幼儿教师参考) 2018年9期
关键词:创设空间班级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曲塘镇中心幼儿园 马国美

在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幼儿园班级环境作为一种“隐性课程”,不只是进行主题墙的设计和区域游戏的创设,也不只是进行自然角的种植和家园联系栏的布置。良好的环境,既包括物质的,也包括精神的。自由的语言发展环境、自然的体验情景和愉悦的人文环境都在不知不觉地陶冶着幼儿的心灵,实现着其他教育途径所不能实现的教育目标。笔者认为班级环境创设应超越绿化和美化,要确立正确的儿童发展理念和提高环境创设能力,适时、适宜地进行“加减法”,以满足幼儿的活动兴趣和需求,支持儿童的学习与发展。因此,以“幼儿发展为本”,创设幼儿发展所需要的班级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加”互动空间、低结构材料和独处空间

对照《0~8岁儿童学习环境创设》中关于环境设置的要求:创设良好的入口、清晰的区域分界、连贯的环形或交通通道、提供各种区域、有策略地分区、提供集体活动的空间以及创设静思或独处的空间。笔者觉得要做到真正与材料互动、与墙面互动,让环境在孩子成长中延伸,每一个细节都要体现课程理念与目标。教师在优化环境的同时,合理引导孩子,关注活动过程的体验,就能找到教师和孩子共同成长的平衡点。

1.加互动空间

以儿童为中心的环境创设应该是自由的、有趣的、便于幼儿自我探究的。陈鹤琴先生说过:“用儿童的双手和思想布置的环境,会使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环境中的事物,也会使他们更加爱护环境”。老师不仅要让孩子成为环境的使用者,也要让他们成为环境的布置者和设计者。结合日常教学,与孩子们商量讨论环境哪里需要布置、怎么布置等等,并且将孩子日常的学习成果用于环境布置中。

班级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根据不同主题都会生成相应的主题活动互动墙面,把主题活动中师生共同经历的活动、学习的轨迹记录下来,使主题墙生动、直观、真实地再现幼儿平时的游戏与生活场景,体现幼儿、教师与家长三者之间及师幼之间近距离的对话,师幼之间亲密的关系、幼儿与幼儿之间的情感氛围等要素成为丰富幼儿园教育环境、优化教学手段、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成为一座架在幼儿、教师、家长三者之间的桥梁,达到幼儿园课程与班级环境创设的有机融合。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与环境的互动,这样的环境有着更高的层次,更为生动、丰富、充满童趣,给予幼儿更多的参与机会。比如“今天我值日”“自然角观察记录”“今天喝了几杯水”“今天我想玩”等栏目都是幼儿与之互动的环境。班级布局的设置为幼儿提供长期“工作”的空间以及各个区域,将空间利用最大化,将更多的游戏空间还给幼儿,满足他们的兴趣需求。

2.加“低”结构材料

环境创设是幼儿园课程内容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什么样的环境就决定了什么样的课程内容。幼儿园课程是行动的过程,也是环境材料不断被利用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最主要的不是教师说什么,教什么,而是幼儿说什么,做什么。所以教师是否能提供适宜的环境材料,能否设计合理的室内布局,直接影响幼儿学习的状态。

根据孩子的年龄发展水平,和孩子一起动手创设以当地民间文化和本土资源为材料的区域:布、稻草、芦苇、纸筒、瓜果种子等等,幼儿在和这些材料互动的过程中,自然地产生了印染、涂鸦、编织、建构、拼贴、排列等丰富有趣的活动。幼儿在与低结构材料的互动中引发丰富、多样的表征行为,更能满足不同层次幼儿的探究需求,幼儿根据材料本身的特点或具体的游戏情境,创造性地使用游戏材料,从而获得发展。

3.加独处空间

谈到环境创设,人们更多关注的是物质环境,殊不知,幼儿在成长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心理需要,安全需要、独立需要、自主的需要、尊重的需要等。心理学家认为:5岁左右的幼儿就有了完全属于自己的秘密,需要有自己的空间和世界。因此,从幼儿的心理需要出发,笔者尝试创设相对自由、隐秘的幼儿独处空间。或小帐篷、或木头小屋,挂着色彩柔和的帘子,放置些柔软的坐垫和毛绒玩具,独处空间就成了孩子私秘的小天地,烦躁的时候可以安静,疲劳的时候可以休息,厌倦的时候可以退避,独处空间是独立解决问题、自我调节、享受快乐的安全港湾。

二、“减”——色彩、高处悬挂和文字

1.减色彩

近年来,老师在环境创设上容易走入误区,将活动室、走廊等空间的悬梁、窗户、墙面贴满、挂满,五颜六色、热闹非凡。这样的环境创设并不是完全立足于幼儿,更多是满足参观者、领导者的视觉盛宴。

课程游戏化实施以来,班级环境创设随着教师观念的不断转变悄然地变化着——教师有意识地逐渐减少花花绿绿、琳琅满目的墙面环境、减少教师精巧的手工才艺展示区域,减少教师的过多干预,避免环境创设给孩子过度的视觉刺激,产生心理局促。应为孩子的创设“适宜性”的环境,在这种“适宜性”的环境中,教师的教育水平及幼儿的成长均能产生促进作用,使师幼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得到发展。鉴于此,在班级区域布置的整体规划中,笔者做到简洁、留白,旨在让每一个角落都看到孩子们的影子,比如在墙上留出给儿童涂鸦的空地;在美工区给儿童留出展示作品的空间;在操场上要留出让儿童自己搭楼梯或桥的积木等等,为即时生成的活动留下剪影。

2.减高处悬挂

悬挂物过高孩子们看不清楚,过低又妨碍孩子们活动。因此,笔者从孩子的视角来创设环境,减少单纯的装饰悬吊。在走廊悬挂了一些高低不一圆球,孩子们从下面经过时可以跳一跳,摸一摸圆球,锻炼他们的跳跃能力——这些简单而蕴含着多种玩法的游戏幼儿玩的津津有味,体现了环境的教育功能。

3.减文字

在环创中,教师有时会忽略儿童读图的需要,在环境布置中出现过多文字甚至是不规范的文字。比如在班级分区设置时,教师习惯在每个区域上贴上或悬挂“阅读区”“建构区”“科学区”等文字,其实对于幼儿来说,尤其是小、中班的幼儿,这些文字对他们来说可有可无。笔者在中班做过调查,指着这些文字问孩子们是什么?孩子们都回答不知道,再问这个地方可以干什么?孩子们滔滔不绝:这儿可以看书、那儿可以搭积木……笔者问他们怎么知道的?孩子们说这儿不是有图书吗?那儿不是有积木吗?

孩子们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在班级环境创设时让孩子参与进来,用自己的方式设计他们看得懂的环境标识。比如,我们开展了“班级环境大变脸”的主题活动,幼儿不仅让区域格局“大变脸”,还对班级的整体墙面设计进行了改造。增加了他们自己喜爱的图案造型,撤掉了过多的文字描述;将原本一直悬挂较高的墙饰降低了高度,使幼儿可以平视;移除了原本贴着墙放置的柜子,设置成多面“涂鸦墙”;通过投票来决定活动室的色彩基调。在这一系列活动中,幼儿是创意的发起者,教师则努力协助他们实现创意。

我的班级我做主,我的班级我的家。让班级的每一个角落会说话,引导幼儿、家长都积极参与到主题墙创设以及区域活动的开展中去,让幼儿、家长、教师均成为环境创设的支持者、理解者、欣赏者、响应者、参与者和创设者,在环境创设与优化的过程中,真正做到“幼儿—家长—教师”全方位互动,不同角色在“加减法”中共同成长!

猜你喜欢
创设空间班级
班级“四小怪”
空间是什么?
班级英雄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享空间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班级被扣分后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