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百年论坛系列活动·总结论坛综述

2018-01-26 07:10
扬子江 2018年1期
关键词:新诗诗人诗歌

2017年11月24日至26日,由中国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办,《扬子江诗刊》承办的“中国新诗百年论坛系列活动·总结论坛”在南京隆重举行。

25日上午,中国新诗百年论坛总结论坛开幕式由《江苏百年新诗选》新书首发式、第二届“紫金·江苏文学期刊优秀作品奖——《扬子江诗刊》奖颁奖仪式”、“新诗百年与江苏抒写”研讨会等议程组成。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吉狄马加,江苏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统战部部长王燕文,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徐宁,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席范小青,江苏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书记处第一书记、副主席韩松林,江苏省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汪政,江苏省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钟山》主编贾梦玮以及谢冕、晓雪、叶橹、叶延滨、吴思敬等国内著名的专家、学者、诗人、评论家,国内重要文学刊物主编、编辑,江苏中青年诗人代表,媒体记者等百余人出席了本次开幕式。

总结论坛开幕式由韩松林主持。

范小青在欢迎辞中简要回顾了三年来“中国新诗百年论坛”系列活动的历程。她认为,新诗百年论坛以关乎中国新诗百年有意义、有价值、有深度的话题为研究课题,聚集了中国最具权威性的诗歌评论家和著名诗人,对中国新诗百年来的成果进行全方位、多维度的深度研讨,同时不断进行修正和拓展,促进论坛成果既具深刻性和延伸性,又具建设性和前瞻性。此次总结论坛对百年中国新诗进行全方位的回顾和梳理,深入总结百年新诗的经验和教训,对新诗的发展趋势进行理性客观的分析和探讨,进而为繁荣当下诗歌创作提供助益。

叶延滨首先对获得第二届《扬子江诗刊》奖的获奖诗人、《江苏百年新诗选》首发和“中国新诗百年论坛”系列活动总结论坛在南京召开表示衷心的祝贺,对“中国新诗百年论坛”系列活动的组织者和承办者——江苏省作家协会和《扬子江诗刊》表示了衷心的感谢,对三年来参加“中国新诗百年论坛”系列活动的作家、诗人、批评家表示衷心的感谢。他认为,“中国新诗百年论坛”系列活动对推动举办地当地的诗歌事业向前发展、联结当代作家诗人和批评家们的友谊、总结和传承百年中国新诗创作传统、促进当代中国诗坛繁荣向上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徐宁在讲话中指出,中国拥有悠久的诗歌传统和璀璨的诗歌文化,诗歌是中国文学的重要传统,唐诗宋词更是中国古典文学最璀璨的明珠。自1917年发轫的百年中国新诗,在无数诗人的艰苦努力下,也取得了辉煌成就,涌现出大量优秀作品。江苏作为文化大省,在诗歌创作和诗歌研究方面都有重要成果。她强调,广大诗歌工作者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为引领,从更高的高度来认识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在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中承担的使命和责任,深刻认识我国迎来的崭新时代和时代特点,深刻认识人民的历史地位和历史需求,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弘扬中国精神、坚持推陈出新的诗歌创作才是具有鮮明中国特色的诗歌创作,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吉狄马加说江苏诗歌历久弥新生气勃勃,诗歌创作一直富有生机和活力,具有丰富多元的面貌和深邃开阔的空间,始终是中国诗歌创作版图中的一块重要拼图,为百年中国新诗做出过巨大贡献。他认为,新时代下,要走好新的长征路,文艺工作者尤其是广大诗歌工作者,应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努力繁荣诗歌创作,使党的文艺方针政策得到全面贯彻落实,不断开创我国文艺事业发展新局面。

自2015年起,《扬子江诗刊》已在全国各地举办了二十余场中国新诗百年论坛系列活动,并在《扬子江诗刊》上特辟专栏,同步刊登论坛研讨成果,进一步深化论坛研讨成果的参与度、扩大论坛系列活动的影响力。

今年,由江苏省作家协会主编的《江苏百年新诗选》上、下卷顺利出版。吉狄马加主席和王燕文部长为《江苏百年新诗选》新书首发揭幕。著名评论家叶橹教授为《江苏百年新诗选》做点评,他认为,这本书的编选是一项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史料性价值意义,通过阅读这本诗选,我们可以认识和体会到诗的时代性特征。最后,他对编辑出版人员的辛勤付出和慧眼识珠表示了崇高的敬意。

为扩大江苏文学期刊在全国的影响力和辐射力,自2013年起,江苏省作家协会设“紫金·江苏文学期刊优秀作品奖”。今年,是该奖的第二届。本届《扬子江诗刊》奖的获奖者为李南、王小妮、庞余亮、张执浩、王学芯、颜炼军。贾梦玮向大家介绍评奖情况并宣读获奖结果。吉狄马加主席和王燕文部长等领导为六位获奖者颁奖。获奖代表庞余亮发表获奖感言。

11月25日下午,由中国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办,《扬子江诗刊》承办的“中国新诗百年论坛·南京”研讨会在南京召开。研讨会围绕“当下诗歌生态与问题”“诗歌媒体的流变,互联网时代传统纸媒的应对策略”“西方诗歌译介与新诗的发展”三个议题展开。上半场由江苏省作协书记处书记、副主席汪政主持,下半场由中国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主任叶延滨主持。谢冕、晓雪、徐敬亚、耿占春、杨克、罗振亚、霍俊明、傅元峰、舒晋瑜、陈东捷、宗仁发、朱燕玲、刘颋、高兴、余泽民等专家、学者、诗人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交流。

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院长谢冕从历时性的角度认为,新诗的产生和发展是百年文学史上的大革新,是一次明智的大开发,更重要的是使中国的想象空间得到了一种扩展。百年来,中国新诗本身也已形成了自己的传统。他还认为,诗歌应当是柔软的、自然的,无法用一种方式去统一的。

诗人、诗评家晓雪主要反对远离时代和人民的低俗、庸俗、媚俗的诗,以及语无伦次、不知所云的诗。他认为,网络示范的诗歌生产力,由于大大降低了发表的门槛,进一步助长了诗歌审美标准的缺失和诗坛的混乱。

海南大学教授徐敬亚认为诗歌应该是高贵的、稀有的、不可接近的、令人灵魂震撼、不可企及的高尚,而当下新诗的弊病在于碎片化、平面化、空心化,这些弊病的根源不在诗歌本身,而在现实生活中。endprint

大理学院教授耿占春认为,除了某些特殊的时刻如地震,诗歌很少有实际的功能。而如今网络已经成为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的发声载体,但当一个新闻事件从网络媒体消失时,思考才真正开始。因此,文学包括诗歌依然不可能被替代。

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副主任、《作品》社长杨克作为广东诗人和广东文学刊物的主编,从地域性角度说明即使在互联网时代,东方思维、中国情怀与新诗之间的关系依然没有割断,因而他对微信等电子平台呈现出的是一种拥抱的心态。

南开大学文学院副院长罗振亚强调了21世纪诗歌创作的“及物”性,认为诗歌创作应触及生活本质和核心,承担伦理内涵和价值,谋求现实的存在,以行动化的方式进入现实,杜绝过分个人化的自我抚摩。

中国作协创研部研究员霍俊明在谈到中国新诗生态问题时,强调了新时代的诗歌和诗歌的新时代的区别,认为新时代的诗歌是一个急切的命题,而诗歌的新时代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新诗研究所副所长傅元峰认为当下诗歌生态最严重的问题是诗学的孱弱。此外,他呼应了徐敬亚的观点,认为中国当下诗歌堕落的主要原因不是诗,而在于诗人现代人格抒情主体尚未完全确立起来。

《中华读书报》总编助理舒晋瑜从记者的身份谈了自己对诗歌和诗歌刊物的理解,认为不管诗歌的生态怎么变化,诗歌的本质、诗歌的穿透时光、穿透人心的力量都不会变化,阿尔法狗等电子写作永远比不上诗人的原创。

《十月》主编陈东捷围绕“互联网时代纸媒的应对策略”,历数了传播媒介变迁对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影响,认为每一次媒介改变都进一步促进了文学大众化的趋势和潮流的兴起。同时,互联网本身毕竟是一个媒介,我们应有包容的心态。

吉林省作协副主席、《作家》主编宗仁发认为,无论是互联网还是纸媒,重要的不是传播手段,而是内容。同时,他对创作的高产提出了警惕,互联网时代,传统纸媒应提高发表门槛,坚持以少胜多、以慢胜快、以原创胜复制。

《花城》主编朱燕玲从主编角度,谈到了纸媒、新媒体、线下活动三者融合的重要性,并认为,当前纸媒和新媒体仍会长期处于一个并行的状态,新媒体环境下传统纸媒应梳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制定方案应对新媒体冲击。

《文艺报》评论部主任刘颋认为,简单地把目前诗歌生态的诸多问题归结于网络自媒体,有失客观,网络文学发展20年,已经逐步沉淀出了属于网络文学的经典作家、经典作品。此外,她提到“爱”对诗歌表达的重要性,呼应了谢冕认为诗歌应当柔软、自然的观点。

《世界文学》主编高兴介绍了他和朱燕玲共同主编的“蓝色东欧”丛书,谈论了自己对东欧文学的理解,以及中国当代诗歌应从中收获的反思:应坚守道义担当与时代责任,还要富于写作智慧和反思精神。

旅居匈牙利诗人、翻译家余泽民主要回顾了中国和匈牙利百年间的诗歌互译史,并认为匈牙利诗歌在中国的传播很有限,而匈牙利对中国诗歌的介绍非常系统,中国古典诗人李白,現代诗人郭沫若、艾青、杨炼等都对匈牙利诗人影响很大,。

11月26日,由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办、《扬子江诗刊》承办的“江苏青年实力诗人作品研讨会”在南京举行。

研讨会由《扬子江诗刊》副主编胡弦主持。著名诗人、学者、评论家李琦、王光明、燎原、大解、敬文东、汪剑钊、娜夜、臧棣、何言宏、蒋登科、海马、黄梵、张宗刚、王士强、颜炼军、曹梦琰等以一一对应的形式点评了江苏“70后”青年实力诗人苏若兮、刘蕴慧、布兰臣、苏宁、管一、麦阁、白玛、刘畅、梁雪波、纯子、育邦、苏野、臧北、苏省、张羊羊、殷俊等的诗歌作品。

黑龙江省作协副主席李琦认为纯子的诗歌面目安静,在一种缓慢平静的基调中,释放出一个诗人在岁月里积攒出来的能量,不自恋,不煽情,不故弄玄虚。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王光明认为刘蕴慧的诗简洁明净却又敏感多情,总能在自然与生命两者间建立独特的关联。他尤其称赞刘蕴慧的爱情诗,称其有将情色表达得很神圣、唯美、朴实的能力。

威海职业学院教授燎原认为西藏生活在白玛的诗中留下了投影,其诗歌基调充满漂泊感,折射出反叛性的光芒,有自毁的快感和隐秘的欢饮,但最终诗中生动的暗物质在燃烧后又可以松弛下来,领会自然的深思。

河北省作协副主席大解认为刘畅的诗歌试图抓住生活中的瞬间情景,并向深层索要秘密。这种努力的奏效之处是,语言的穿透力和弥漫性同时存在。缺点是在处理叙事性描写时,用笔过多,不够简练,留给读者的空间被作者过多的言说所挤占。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敬文东用“轻捷”一词评价布兰臣的诗歌,并惊讶于这种风格与布兰臣企业家身份的冲突,认为这种现象是对成见的巨大纠正。但他同时指出布兰臣诗歌较为类型化,缺乏自己对事物的独特感受。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汪剑钊认为育邦逐渐形成了冲淡的语言风格和自然的节奏,同时营造了一个个催人沉思的意境,它们在近年的“中年写作”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同时,育邦的写作基于广泛的阅读和良好的知识结构,呈现出较开阔自如的气象。

甘肃省文联副主席娜夜认为殷俊的语言能力很强,但表达不够有力、到位,铺陈太多,喜欢自我解释,如此便容易稀释深意。她同时极其细致地列举了殷俊诗的许多例子来说明她的观点,并相信殷俊完全可以将作品修改得更好。

北京大学教授臧棣指出苏省的诗即便单从手艺的角度看,已然很好;如果再从当代诗歌写作如何重构与汉诗传统的关系看,其诗从汉诗血脉中复活,由汉语的古典心性养育,不是为讨好古典传统人为炮制出来的“做旧”。这种写作是对当代诗歌时尚带有蔑视色彩的有意回避和抵制。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何言宏用“女儿性”一词形容麦阁的诗歌,认为她的诗不同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女性诗歌,将强烈的独白性转换成抒情性,有时甚至有些顽皮天真,均衡了曾经的女性诗歌中的黑暗、反叛和紧张。

重庆市作协副主席、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研究员蒋登科认为,苏野一个生活在江南水乡的年轻诗人,但他没有忘记自己的脚下有深厚的土地。他通过古人和前人的足迹、同时结合自己的体验和发现打量当下,由此获得对历史、现实、生命、理想的审思。endprint

三江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海马认为管一是现实主义诗人,善于以诗化的方式融入自己的生活阅历。但其诗尚少触及深层或本质的部分,另一方面也较难从现实的大地上轻轻跃起,获得精神飞升。

南京理工大学副教授黄梵指出苏宁的诗乍看没有什么大仁大义,却像水和食物一样能牢牢抓住你,因为她始终以一个恋人的眼光,去注目四季、山川、边陲、故乡等,恋人视角是苏宁诗歌的重要特点。

南京理工大学诗学研究中心主任张宗刚在臧北的诗中读出了宁静,他认为在这个时代惯有的浮躁中,诗人只有静心凝神,才可能使诗笔收放自如,收获自己的洞见。

天津市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研究员王士强认为,张羊羊的诗有“童心”“赤子之心”,单纯、清澈,包含了他的乡愁、欢喜和叹息。语言方面也较为考究,不追求表面的陌生化,而是在语言的内部“挖潜”。但总体风格比较单一,同时由于入世不够深、出世不够高远,导致一定程度上的自我犹疑和自我消解。

浙江工业大学副教授颜炼军认为梁雪波的诗有疼痛、有道德感和社会批判立场,近期诗歌更是拓展了主题范围和写作方式。但面对这个失去了赞词的世界,诗人也需要突破现有写作的局限,把词语的眼睛磨得更敞亮,从而于万劫中挽救诗歌的赞词。

江苏理工学院教师曹梦琰在苏若兮的诗中读出了浓郁的女性气质,但其诗构建的世界相对纯粹,在平和的语调中隐含尖锐。这种阴性特征显得自信而有力。

11月26日,由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办、《扬子江诗刊》承办的“2017年江苏青年诗人改稿会”在南京举行。

研讨会由《扬子江诗刊》副主编徐晓华主持。国内著名文学期刊主编、编辑荣荣、谢克强、柳沄、简明、朱零、方文、刘汀、梁晓明、李云、潘红莉、晓雪、何同彬等以一一对应的形式点评了江苏1980年以后出生的青年诗人杨澄宇、杨隐、麦豆、王方方、张晓东、耿玉妍、朱慧劼、兰童、杨万光、王子瓜、李梦凡、崔馨予的诗歌作品。

浙江省作协副主席、《文学港》主编荣荣认为杨澄宇的诗歌作品写作模式介于现代和后现代之间,诗歌创作中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写作手法令人赞叹,但有些诗歌作品显得过于晦涩,读来费解,建议在以后诗歌的创作中有意识地将个人经验转化为公众经验,在语言方面多加锤炼。

《中国诗歌》主编谢克强认为麦豆的一些作品中理性大于了感受,是将生活经验的文化经验相结合,然后抽出思辨,但大多是较为表浅的经验,缺乏作者个人独到的发现。建议今后的诗歌创作要多观察、多思考,多写作者自己生活体验中的感悟。

《鸭绿江》诗歌栏目主编柳沄认为诗歌的魅力在于用精准的具象来表达模糊的抽象,一首诗虽然结束了,但其韵味并未结束,朱慧劼的部分诗歌作品用词精准、通透,有强烈的诗歌韵味和诗歌逻辑性,但有些作品写得有点实,有些细节不够,显得大众化、缺乏陌生感。在今后的创作中,不仅理性要厚重,诗性也要保持飘逸。

《诗选刊》社长、主编简明认为诗歌是谋句不谋篇的,张晓东的诗歌作品中语言的力量感和单行的表达能力较强,但有的诗歌作品用词不够准确、老旧,缺乏一些细节性的语言,写得不够深入,离生活比较远,应定期升级、掌握丰富的诗歌词汇语言。

中国作家出版集团专业作家朱零认为崔馨予作为一名高中学生和“00后”诗人,在很多文学期刊上发表了很多诗歌作品,起点很高,从其具体的诗歌创作而言,短诗写得很棒、很有感觉,但超过六行以上的诗歌作品就显得没有其短诗写得棒。

《中国作家》编辑部主任方文表示,诗歌作品有经验之歌和天真之歌之分,李梦凡作为一名“95后”诗人,其大部分诗歌作品属于天真之歌,学校、父母亲等意象常在其诗歌作品中出现,她的一些作品中已经显现出了经验之歌的迹象,写出了生活中痛苦的刺痛。

《人民文学》编辑刘汀指出了王方方诗歌作品中西部元素和江南元素的结合、诗歌散文化这两个特点,建议以后创作选择素材时应更精确,并且遵循诗歌自身的逻辑,同时不要主动拒绝读者的进入,作者自己的逻辑需要给外部世界的进入留一个入口。

《江南诗》副主编梁晓明认为杨万光的诗歌创作是粘液质型的写作方式,善于营造诗歌作品的整体氛围,要想以这种写作方式取得巨大的成绩,会比较难。建议在今后的诗歌创作中着重从句子出发,更加重视诗歌本身的基础——语言。

《诗歌月刊》主编李云认为王子瓜的诗歌作品中有着强烈的牧歌情调。虽是悲哀的基调,表达的更多是思考,悲中有哲学的否定和肯定。对其今后的写作也提出了三点建议:注意和克制异国文化元素和符号的滥用和多重介入,让诗歌意象更“干净”,让每首诗更加纯粹,不要让诗歌承载着太多的主题。

《诗林》主编潘红莉认为杨隐的诗歌作品写作手法相当成熟,跳跃性大,但有些作品顯得过于冷静、理性和沉稳,建议在今后的创作中让自己的作品更加生动、思想性更强一点,从而不断促进自己的诗歌创作。

《莽原》主编晓雪认为兰童的诗歌作品有自觉摆脱了人为的约束、真正实现了自由的表达,创作题材具有多样性,倾向于对生活和生命的思考等优点。但也存在一些不足:部分诗歌作品缺乏逻辑性;有些自造词语无法精准传达作者的思想。建议在今后的创作多加思考和锤炼。

《钟山》编辑何同彬从青年诗人代际写作普遍性的问题出发,指出了耿玉妍诗歌作品中普遍存在的虚无感和无力感及其所指向的意义的焦虑,同时在缺乏经验的困境下,其诗歌作品中也存在理论的痕迹、文学史的影响和世界诗歌的印记。建议在今后的诗歌创作中不断加以改进。

改稿会在热烈的讨论氛围中结束,12名江苏优秀青年诗人纷纷表示收获很大、获益匪浅。endprint

猜你喜欢
新诗诗人诗歌
新诗之页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新诗之页
晒娃还要看诗人
新诗之页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诗歌岛·八面来风
新诗画
诗人与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