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精神障碍的应用与临床预后分析

2018-01-27 09:50胡君沈阳市精神卫生中心辽宁沈阳110168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8年13期
关键词:精神障碍休克组间

胡君 沈阳市精神卫生中心 (辽宁 沈阳 110168)

内容提要: 目的:观察并探讨无抽搐电休克(MECT)治疗精神障碍的临床效果,验证其可行性并归纳临床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选择2015年9月~2017年4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60例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接诊日期的差异性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抗精神药物、抑郁药物、心境稳定剂、抗焦虑药物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行MECT治疗。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不同时间段PANSS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等情况比较,显著好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ECT治疗精神障碍患者,疗效显著,过程安全可靠。

无抽搐电休克(MECT)治疗,具体是指在休克治疗前应用静脉麻醉药与肌肉松弛剂,借助电子计算机系统对个体大脑进行解析后,释放出于大脑电波统一的微电波,作用体现在管控大脑反常活动与痉挛,并强化血脑屏障的通透性、脑含氧量,进而实现管控精神病症的一种治疗手段[1]。现阶段,MECT已经演变成精神科治疗中广泛应用的手段,疗效得到了医患的一致肯定。本院精神科在应用MECT治疗手段过程中,取得的效果是较为满意的,现做出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5年9月~2017年4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60例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临床症状与各项指标检查结果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制度的精神疾病标准,患者家属对本次研究知情,并自愿参与。按照接诊日期的差异性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中男13例,女17例,年龄24~68岁,平均(34.7±7.6)岁,病程4个月~37年,平均(9.7±2.5)年。观察组中男12例,女18例,年龄23~67岁,平均(33.1±6.8)岁,病程3个月~35年,平均(8.6±2.1)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以后,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入院一经诊断后,参照诊断结果,对症采用抗精神药物、抑郁药物、心境稳定剂、抗焦虑药物等常规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行MECT治疗。①药物:阿托品、丙泊酚、司可林等。②仪器:美国美可达公司的思倍通5000Q型无抽搐电休克多功能治疗仪。③方法:常规检查,如心电图、脑电图、胸片、血常规、肝肾功能等。确保术前准备的全面性,为降低呼吸道分泌物,可于治疗前30min注射0.5mg肌注阿托品,继而嘱患者处于仰卧位,静脉滴注丙泊酚1.5mg/kg,到患者睫毛反射消失,采用生理盐水快速冲洗滴管,速静滴司可林1.0mg/kg,在患者周身肌肉松弛,肢体震颤结束,自主呼吸停止后就通电。参照患者年龄科学设定通电能量百分比,把电极安置在患者双颞区,托住下颌,通电3~5s,等到四肢、面部抽搐暂停后,加压给氧处理,同时缓缓静滴生理盐水,至患者神志清楚、自主呼吸完全恢复。治疗次数通常是每周3次,持续进行3周后整改为每2周1次。

1.3 观察指标

①显效:患者临床症状显著改善,PANSS评分下降幅度>50%;②有效:症状有所好转,PANSS评分下降幅度介于25%~49%;③无效:与治疗前相比,症状没有改善,甚至有加重的趋势,PANSS评分下降幅度<25%。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 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3.3%,其中显效21例,有效7例,无效2例,对照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73.3%,其中显效14例,有效8例,无效8例。由此可见,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20,P<0.05)。

2.2 不同时间段两组患者PANSS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PANSS评分分别为(89.34±13.65)分、(90.12±14.93)分,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2、4、6周末,观察组患者PANSS评分分别为(75.57±11.35)分、(63.37±7.73)分、(52.10±4.81)分,显著好于对照组(83.24±14.98)分、(70.94±8.41)分、(61.14±5.75)分。经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PANSS评分均有所改善(P<0.05),观察组患者改善程度更为明显,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不良反应

对照组中有10例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不良反应,分别是短期记忆力下降1例,排尿障碍2例,恶心呕吐3例,头晕头胀4例,不良反应发生率33.3%。观察组中有3例出现不良反应,恶心呕吐2例,头晕头胀1例。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不良反应症状经对症处理后,均有所好转,没有对临床疗效产生影响。

3.讨论

精神障碍多数是因为大脑功能活动时长,进而使个体在意志、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出现障碍。其致病因素是多样的,例如先天遗传、社会环境、个人体质与器质因素等[2]。精神障碍患者经常有错觉、幻觉、妄想以及情感障碍等病症,自知力缺乏、自言自语、喜怒不定以及行为方式怪异等均为该类患者常见临床症状,绝大多数患者不承认自己患病这一事实,就医缺乏主动性。

精神障碍患者常用的治疗方法为药物治疗、心理治疗以及物理治疗等。在20世纪50年代,氯丙嗪就在本病临床治疗期间有所应用。因为心理应激为引发疾病反复发作的主要因素,故此对患者采用心理干预是极为必要的[3]。电抽搐治疗为最常用的物理治疗方法,而传统的抽搐电休克治疗是在患者意志清晰状态下进行的,增加患者痛苦感的同时,还会使其产生恐惧紧张感,加大了心脑血管意外、呼吸停止等恶性事件出现的概率[4]。但是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手段在麻醉药物诱导下注射肌肉松弛剂以后,在对患者进行对症治疗的一类物理治疗手段[5]。其应用原理是借助适量的短暂电流,对患者大脑产生刺激,使患者失去意识,对皮层脑电释放电流,最终实现管控各类精神障碍症状的目标。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不同时间段PANSS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等情况比较,显著好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MECT治疗精神障碍患者,疗效显著,过程安全可靠。

猜你喜欢
精神障碍休克组间
达格列净对预混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不达标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
A case of conjunctiv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with spheroidal degeneration: a clinicopathological study
自拟醒脑汤联合体外反搏治疗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的效果
休克指数指导在外伤性肝脾破裂大出血患者救护中的应用
车祸创伤致失血性休克的急救干预措施分析
奥氮平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伴发精神障碍临床观察
数据组间平均数、方差关系的探究
要背沟,不要“虎背熊腰”
血清Cys C、β2-MG在感染性休克早期集束化治疗中的临床研究
癫痫所致精神障碍21例的临床特点及护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