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监察机构设置一览

2018-01-27 22:46曾勋
廉政瞭望 2018年1期
关键词:都察院御史台御史

曾勋

春秋战国

职掌文献史籍的御史官已有明显的监察职能。

在中央设立御史大夫,御史府为其官署,掌握天下文書和监察;在地方上,皇帝派御史常驻郡县,称“监御史”。

设御史台,归属办理宫中内务的少府,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专门的监察机构。汉武帝时期将天下分为十三部监察区,由刺史代表皇帝对地方实行监察。京师长安附近七郡为司隶校尉部,司隶校尉除三公之外对朝廷百官都可弹劾。

魏晋

御史台从少府中独立出来,成为由皇帝直接掌握的独立监察机构;不再设置固定的地方监察机关,改由中央不定期地派遣巡御史监察地方官吏。

中央的监察机构仍为御史台,改长官御史中丞为御史大夫,下设治书御史2人为副;改检校御史为监察御史,共12人,专执掌外出巡察。

唐代将御史台分为三院,各司其责:台院“掌纠举百僚,推鞫狱讼”;殿院“掌殿廷供奉之仪式”;察院“掌分察百僚,巡按郡县,纠视刑狱,肃整朝仪”。

中央沿袭唐制,御史台仍设三院。宋代监察制度的变化主要是在地方设立通判,兼掌对地方官的监察,成为皇帝在地方上的耳目。

中央设御史台,御史大夫秩高从一品。全国分为22道监察区,各设肃政廉访使(即监察御史)常驻地方,监察各道所属地方官吏。

中央将御史台改为都察院,设左右都御史、副都御史和佥都御史。下设13道监察御史,负责具体监察工作。又设六科给事中,对六部官员督察,并就六部活动向皇帝进行规谏,以牵制宰相的权力。

清代仍设都察院,以都御史为主事官,与其他官员共同参与朝廷大议。雍正年间,将六科给事中并入都察院,成为既可对皇帝进行规谏,评论朝廷大政,又可纠弹官吏的“科道”制,实现了监察权的统一。到宣统年间,新内阁成立,都察院被撤销。endprint

猜你喜欢
都察院御史台御史
两汉的“兰台”与“御史台”
耳目之坏:从御史选用制度的演化看明代政治走向
明清监察制度之比较
权力制约视角下的宋代司法运行机制
大型黄梅戏《御史夫人》
试析明代成化初期御史刷卷政策的变化
论我国检察院的角色定位、具体权能及其尴尬
浅析清代都察院运行机制及其监察效能
明清三法司刍议
霍志军《唐代御史与文学》一书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