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误区 走进核心
——“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开课教学例谈

2018-01-29 00:19
江苏教育 2018年92期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开课选题

教学能力的提升并非易事,它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断磨炼、成长,笔者认为,校内公开课这种教研形式能够发挥正面积极的作用,推动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一、走出误区,审视公开课实践本质

1.“公开课”≠“表演课”。公开课与表演课最主要的区别在于意义的传达,公开课传达的不仅是一种现象,更是对听课者的尊重,是最佳学习状态的呈现,是学生表现力的展示。所以,课前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课中牢牢把握课堂节奏,发掘并集中放大学生的亮点才是课堂真正意义上的“表演”。

2.“公开课”≠“复制课”。有的教师羡慕同事的公开课非常成功,于是全盘复制他人的课,实际效果尔尔。事实上,课程的好坏受多方因素影响,全盘复制只能复制表面的内容,课程的精华却无法参透,教学效果自然不好。公开课是可以借鉴的,但必须要从教学实际出发,多听课、多学习,在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基础上创新自己的教学设计与方法,从而打造有自我特色的优质公开课。

3.“公开课”≠“常态课”。公开课某种意义上可以带给教师教学热情,教师理应抓住这个契机,充分展现自己的教育智慧与教学水平。一堂好的公开课要超越常态课,教师要使出“浑身解数”,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二、走进核心,探索公开课特色路径

1.聚集“灵感”,让选题卓尔不群。首先要善于观察记录,学会观测最新教学动态或教学理念。例如,在信息化教学平台下,根据专业特点选用合适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从课题中筛选出与之匹配的内容,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其次要发挥团队作用。集体备课是做好选题的最佳平台,可以让选题经过反复推敲,确保万无一失又彰显其与众不同。最后要精心开展二次开发。选题的前提是全面掌握大纲,深入透彻了解教材,也就是教师们平时熟知的备教材。从近几年竞赛课的出题可以发现,真正的好选题并不在于内容,而在于上课者的眼界。即使原课题不够新颖,也可以从不一样的视角攻破选题,这就是考查教师二次开发教材的能力。

2.全面“设问”,让学生兴趣不减。首先是语言的“巧”。课堂提问最忌讳单一问答,最简单的方法是改变语言结构。如教师习惯用语“有没有?”可以改为“想不想?”然后便会衍生出第二个问题“怎么想?”从而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思考,产生学习兴趣。其次是案例的“妙”。教师变教为诱,学生变学为思,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教学以学生为本,突出“做学教合一”的教学理念。以“计算机应用基础”中“word图片设置”为例,教师只需给出变形的图片,便能让学生明白锁定纵横比的含义。最后是闯关的“乐”。从现下流行的游戏教学中不难发现,学生对于闯关教学乐而不厌,教师的课堂设计不妨参考这种方式,将教学内容分层推进,以问题来突出教学层次。

3.丰富“语言”,让课堂激情不退。课堂“语言”的种类可以细化为导入语、知识讲解语、评价语、总结语等。导入语可以随教学内容的不同而发生变化,例如较为枯燥的理论课,教师可以用一些诙谐幽默的案例或语言提高学生积极性;知识讲解语讲求科学精准,但又不能缺乏趣味,最好的解决方式是变教为诱,用设疑激趣的方式多引导、多互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评价语要有创新,建议结合新的评价方式来进行,例如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用学生课堂作品展示、信息化平台互评、教师点评代替原先的口头评价来增强师生互动体验;总结语应充分发挥其“画龙点睛、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师可以在精确到位的总结后,用激疑设悬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4.创新“形式”,让精彩层出不穷。“形式”即公开课教师所选择的教学手段,现代化教学手段精彩纷呈,但笔者认为,手段在于用得精、巧,而不是用得多、新。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教师很容易将利用电脑教学的课程与信息化混淆,其实不然,信息化可以用在教学评价、教学互动和教学延伸等多个方面。例如,在作品评价环节,教师很难在短时间内统计投票数量,而教学平台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同时这种有趣的信息化互动手段也能规避个别学生不愿深入互动的问题。由此可见,信息化教学形式不是不能用,而是要用得准确恰当。

猜你喜欢
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开课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谈诗词的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裸课,语文公开课的一次自发性嬗变
第一次公开课
公开课
公开课,希望不再是作秀
《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设计与制作实践
中职学校会计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