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医学生人文教育的实践路径优化*

2018-01-29 04:23谭德红徐玉梅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8年9期
关键词:医学院校医学生人文

谭德红,徐玉梅

(1 潍坊医学院宣传部,山东 潍坊 261053,tanran1@126.com; 2 潍坊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东 潍坊 261053)

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以及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都提出了健康中国建设,并就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作出了一系列部署。高等医学院校面临时代机遇与挑战,必须认清形势,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加强医学教育改革,推进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着力提高医学生人文实践能力,为建设健康中国提供卓越的医学人才保障。

1 高等医学院校医学生人文实践教育现状分析

建设健康中国,需要具有丰富医学人文素养的医学人才,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需求。而当前高等医学院校的医学人文教育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传统教育教学的思维和模式导致偏重课堂教学,对医学生的实践教育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空间相对不足。

1.1 医学生医学人文实践能力偏弱

医学生的人文认知不足。医学是人学,需要人文精神的滋养,医学的研究对象是人,需要以人为本,良好的人文素养是成为一名合格医生的基本要求。但是在医学院校,由于医学生自身素质的限制以及受社会功利化思想的影响,只希望提高医疗技能以利于将来就业,而忽视了医学人文素质对一名德艺双馨的好医生的重要性。所以,有的医学生上人文课程的目的纯粹为了应付考试和凑学分。有研究表明[1],广州地区医学院校虽然广泛开展了相关人文课程,但参与度仅为62.6%,重视程度不足。这种认识误区阻滞了医学生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提高和完善。

医学生的人文实践能力不足。医学生在医疗服务实践过程中存有眼高手低、缺乏人文关怀能力的现象。医学生在见习、实习过程中,医院与学校的人文教育与管理缺乏过渡与交接,甚至出现“真空”现象。带教老师的人文素质也有待提高,医学生缺乏临床思维和医患沟通能力及技巧,在实施医疗服务时不能做到以患者为本,不能身体力行体会患者的感受,缺乏共情心,在遇到医患矛盾时手足无措,受到误解时容易产生挫败感,社会适应能力弱。

1.2 医学人文实践教育体系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

我国的多数医学院校对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不够合理,缺乏系统性的、可以互相补充支撑的医学人文课程群,实践课程更是缺乏系统性、规范性和完整性。某医学院校对医学伦理学教学内容改革应重点加强的内容进行问卷调查,数据显示[2],四届卓越班的学生对“多联系临床实践”的认同度最高,依次为80.7%、50.6%、61.4%、62.8%,可见实践教学环节在医学伦理学教学改革方面的重要性。但多数医学院校对人文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够,医学人文课程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内、轻课外,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脱节。

医学院校的医学人文实践顶层设计不足,各院系、各专业的人文实践课程比较零散,实践教育缺乏整体规划和统一安排,要求不具体、不严格,医学人文实践环节存在“走过场”现象。此外,医学院校的实践技能课程大部分为选修课,并不为医学生所重视,医学生难以建立完整的医学人文知识体系和实践目标。

2 健康中国战略对医学生人文实践教育提出新要求

健康中国战略构建了“大卫生”和“全民健康”的发展新格局,为高等医学院校的医学人文教育提供了改革依据和发展思路。

2.1 在实践中提升医学生健康人文素养

人文精神是医者的品质和社会责任,无论置身于怎样的环境都不能放弃爱心、责任心和进取心[3],要教育医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医学人文精神。健康中国战略要求医务工作者既治疗患者的身体疾病,还要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要求转变传统的医学人文教育理念,改革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医学院校要转换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换为新型的健康医学模式,教育医学生在医疗服务实践中以患者健康为本,关爱、同情患者,培养医学伦理精神。要主动在日常生活中加强自我修养,转换健康生活观念,积极践行健康中国战略理念,提升人文关怀能力,提升岗位胜任力,提升全民健康服务能力。

2.2 改革医学教育模式,理论实践同步推进

健康中国战略要求加大学校健康教育力度,学科教学要与教育活动相结合,课堂教育要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实践教育要不间断全程进行。这就需要转变先理论后实践的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变为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同步发展,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同步彰显。所以,首先需要教师转变教育理念,在理论授课时要相应增加实践内容和实训主题。科学规划职业精神培养等实践课程,提供实验实训平台、实践活动基地。提高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的协同效应,使医学生在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临床实践中深化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进而将所学的医学人文理论、健康人文素养内化为自身的综合素质,再将这种素质自觉运用在建设健康社会、健康中国的实际行动中。

3 健康中国战略视域下医学生人文实践教育路径优化策略

医学院校亟需加大高等医学教育教学改革力度,促进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同步提高,为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培养合格的医学人才。

3.1 优化医学人文实践教育理念,构建健康医学教育思维

健康中国战略涵盖了与全民健康服务有关的所有专业,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医学人文教育的内涵更加宽泛和深刻。医学院校要拓展医学教育的思维与场域,完善人文教育内容,形成系统、完整的教育框架。要把医学人文教育实践纳入顶层设计,厘定实践教育培养目标,设计特色实践活动、常规性活动和随机性活动及其规则。要坚持医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进行连续性不间断人文教育。

要树立整合医学观。有学者指出[4],要改变传统观念,不是“把医学人文教育当作医学教育的补充内容,而是要使医学人文教育成为医学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医学教育工作者要从系统、整体的角度把握教育的内容、模式、方法,促进医学生的全面成长。在人类的健康优化过程中,影响健康的、与因患病需要帮助的服务对象之间具有间接关系的因素较多,所以,还需要由因果思维向关联思维转变,给予全方位、全要素的健康促进和人文关怀。

3.2 优化医学人文教育实践及实验实训平台建设,培养医学生岗位胜任力

医学院校要优化人文教育实践平台,构建以实验教学、专业技能训练、见习和实习、科研训练、社会实践为载体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如潍坊医学院打破学科专业界限,整合相近、相关专业实验室,促进基础实验技能、临床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整体衔接,构建了融教、学、研、训、服务五位一体的实验实训平台。整合完成的临床技能课程涵盖的临床基本技能渗透到基础与临床实践教学中。虚拟仿真平台模拟诊室、病房、标准手术室等,更贴近临床真实环境,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实战化教学效果。平台建设使医学生的职业素养、基本技能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克服了基础临床割裂、理论实践脱节的弊端,全程性强化了医学生整体化临床思维、医学人文素质和实践能力。

3.3 优化医学人文教育实践场域和内容,培养医学生健康人文素养

3.3.1 优化校园文化活动主题,培育医学生人文素养。

医学院校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但对于医学人文教育存在着针对性不强、主题性不强、延续性不强以及形式主义的缺点。学校应该对校园文化活动进行统一规划,制定相关制度、目标,使活动有的放矢。比如学生工作处、团委等学校层面的教育部门负责活动的总体规划、评选、大型校级活动,各院系策划富于专业特色的人文教育项目,各班级开展小型的医学人文教育活动。

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社团活动、文艺汇演等,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文化修养。与医学人文相关的活动要紧紧围绕健康中国战略要求,以培养医学人文精神和健康人文素养为目标。以健康人文为主题举办系列活动,如健康人文辩论赛、人文沙龙,邀请校内外健康领域的专家、教师进行健康人文讲座等。如山西医科大学“医学人文周”通过举办医学人文论坛、医学人文对话、医学人文征文、医学电影演播、画布上的医学和医学人文之美(人物、名言、事迹)展览,促进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职业精神教育[5]。

3.3.2 优化社会实践服务,培养医学生健康人文素养。

医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要以健康中国战略为指导思想,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

社会实践活动要以健康优先为原则,优化服务内容。教育医学生积极调研可能对健康产生影响的行为方式、生活环境及医疗卫生服务等因素,宣传预防理念,普及健康科学知识,推行健康生活方式,从而提升自己的健康人文素养。比如营养学老师指导临床医学二年级的大学生,以所学健康知识和营养知识评估居民的健康需求(饮食、运动、烟酒及压力问题),针对社区居民需求提供相关卫生保健咨询[6],以此培养医学生的专业核心素养。

社会实践活动要做好组织引导,配备指导教师,建立社会实践活动基地。鼓励医学生深入基层、社区、企事业单位,在实践中提高人际沟通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鼓励学生关注全民健康,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为老年人、留守儿童、残疾人等进行志愿服务,培养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要发挥优秀志愿者或团队的榜样引领作用。完善考核激励机制,提高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3.3.3 优化临床实践人文教育,提升医学生的职业精神。

附属医院应与学校共同参与对医学生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教学医院可以考虑开设一套适合于临床实习阶段人文素质培养的课程[7],在校教育与医院临床实践教育实行无缝对接,共同培养出合格的医学生。

充分发挥医院的隐性人文教育力量。在医学生的见习、实习阶段,医院稳定的文化氛围及带教教师的人格魅力构成一种无形的隐性教育,潜移默化地熏陶着医学生的精神世界。所以,带教教师要提升自身的健康理念和人文素养,以身作则严格要求医学生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爱岗敬业;教育医学生树立“以人为本”“以健康为本”的理念,对患者要尊重、细心、耐心。要多带领学生分析医疗案例,并亲身示范如何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引导学生亲自实践,再进行点评和指导,不断提高医学生的人文感知和践行能力,加强对医学生的职业精神教育。

3.4 发挥校园融媒体传播功能,优化医学人文教育实践传播平台

当前各高校正在进行校园融媒体建设,应该充分利用融媒体进行医学人文网络实践教育,传播健康人文知识、道德规范,拓展实践教育平台,促进师生医学人文素质的提高。

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8],受到媒介某种议程影响的受众成员会按照媒介对这些议题的重视程度调整自己对议题重要性的看法[9]。所以,充分发挥校园传统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强化人文信息在医学生心目中的影响力,澄清大众媒体对医患关系的不良炒作[10]。比如在校报设立医学人文栏目,专门报道医学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以及刊发参加社会实践的感想征文等,增加人文教育的亲和力。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交互式传播功能,使传播者与受众在信息的传输及反馈中关系更加紧密。可以通过新媒体设立医学人文教育公众号,既可以推送与医学人文相关的图片、文字、视频,还可以图文并茂地宣传报道社会实践活动,并进行学生群体间的互动。借助融媒体平台,充分利用文字、图片、视频、表情、动画等各种符号资源,提供丰富的教育内容和灵活的教育方式,切实提升医学人文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猜你喜欢
医学院校医学生人文
微课教学模式在医学院校健美操课程中的实践研究
地方高等医学院校发展的逻辑起点——读《地方高等医学院校发展战略研究》有感
医学生颈痛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以医史学史料为载体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医学院校内药用植物园规划与建设初探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