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职教理念与德国现代职教理念的有机融合
——黄炎培职教思想的启示

2018-01-29 06:25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8年10期
关键词:黄炎培职校职教

(天津市仪表无线电工业学校,天津 300350)

“凡用教育方法,使人人获得生活的供给及乐趣,一面尽其对群众之义务,此教育名曰职业教育”,这是黄炎培《实施实业教学要览》中为职业教育下的定义。自1917年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至今,我们国家的职业教育已经从萌芽阶段步入全面发展阶段。“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这是我国政府在《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的。这些足以表明我们国家对于加大力度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心和要求。然而,在这些从职业院校走出的年轻毕业生身上也发现了很多阻碍他们个人发展的诸多问题,当然这些问题也会直接影响我国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可持续。

一、当代中国职业院校毕业生存在的突出问题

我国的职业教育自最初的职业教育理念开始,发展到我国的第一个职教组织——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创立,再到我国的第一所职业学校——中华职业学校的落成,至今数不胜数的职业院校遍布全国各地,同时培养出的一批又一批的技术人才不断的涌入社会和企业。然而,在推动企业和社会向前发展的同时,自身的问题也日渐凸显出来。

(一)缺乏独立自主性,盲目跟风择业

在早期的职教思想中黄炎培就提出,职业教育培养出的人才应当能够直接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解决个人生计问题的同时,又能为社会生产服务。但现在很多职业院校走出的毕业生缺乏个人决断,要么听从父母的安排,要么盲目追求高薪或舒适的工作环境的工作,有时候甚至选择放弃本专业而从事其他行业的工作,他们大多不了解自己适合从事哪类工作而是盲目跟风。

另一方面,现今很多职业院校在培养学习者技能时采用的仍然是类似于填鸭式的传习方法,很多重要的知识点或技能都是教师讲解或演示完了再让同学模仿甚至抄袭,然而实际上学生中的大部分都没有真正掌握技术要领,下次布置同类工作任务的时候他们仍然无从下手,习惯性的等着老师给出答案。因此导致很多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后缺乏独立自主性,只能做些简单机械式的工作任务。

(二)难于适应职业环境

“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这是黄炎培对职教目的的生动阐述。不仅强调个人谋生,也要重视服务社会;在强调职业技艺锻炼的同时,也要重视职业品德方面的教养;既强调一技之长,也重视全面发展。然而,现在很多职业教育者由于过分重视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而欠缺了对其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熏陶,更谈不上对学生社会能力的提高。很多走上工作岗位的职校毕业生做不了多久不是被企业辞退,就是自己无法坚持选择离开。而很多用人单位也反映很多职校毕业生在工作中没有良好的工作习惯,不注重工作中的细节,缺乏责任感和集体意识,这些不仅阻碍学生个人的发展同时也影响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

(三)职业发展面临瓶颈

现在很多人对职业教育的理解存在误区,认为职业教育只要让学生掌握一门手艺就能养家糊口,正所谓一技傍身,终身受用。这种思想忽视了社会和人的发展问题,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传统的产业也渐渐被新兴产业更替,相关的知识也在不断丰富和更新,当然技术技能也需要不断发展。现在很多职校毕业生在进入工作岗位一段时间后,明显感觉自己在企业中的发展停滞不前。即使有了好的晋升机会,他们也因为自身能力的限制,把握不住机会。很多时候,学生会将这些问题归咎于在校期间学的不够好或不够多,实际上三年的知识技能学习即使再多再新,也不可能追赶的上社会和科技的发展速度。关键原因是缺乏一定的学习能力,人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跟的上发展的脚步,只靠眼前的一些知识和技能显然是不够的。

二、当今社会倡导的职业教育培养目标

黄炎培将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标准大致概括为五个范畴:一是要具备爱国主义思想和为国家为社会献身的精神;二是要具备崇高的德行品格,能够自觉自愿地为社会尽责;三是要掌握实用知能;四是要具有主动自治的职业能力;五是要谋求个性的发展,不断养成完善的人格。这五点基本可以全面的总结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同时也为中国职业教育的未来规划出了美丽的蓝图,对于现在的职业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教学工作也有着明确的指引意义。

对于黄炎培的职业教育理论,再与现在职业教育发展处于领先位置的德国职业教育理念进行对比,我们会发现两者之间有很多异曲同工之处。德国的职业教育目标是“独立、负责任(在团队条件下)有效完成(解决)工作任务”。这与黄炎培职教理念中的“谋个性之发展”、“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等理论都不谋而合。

(一)具备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一定的创造性思维

对于职业学校的育人准则,黄炎培主要强调“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其中“手脑并用”是其职业教育理论的最主导思想,在其职业教育兴学宗旨和教育目的等各个方面都能集中体现,即使到现在“手脑并用”这一理论仍然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在德国的职业教育中,强调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在授课过程中一要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二要关注学习者的团队化合作、学习,三要把思想和实践相联合。结合我国的传统教学理念和德国的教学理念,在现代职业教育进程中,看重培养学习者的自力自主性,提高他们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塑造及创造性思维的延展,这些无疑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和企业需求的培养目标。

(二)具备良好的职业品德素养和健全的人格

对于职业教育的功用,黄炎培主要强调在谋求个性发展的基础上,同时还要为个人服务社会做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做准备。由此可见,在我国传统职教理念中就十分注重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建设及个人职业素质的养成教育。在德国的职业教育中,自始至终都十分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训练,他们对于学生社会能力的训练贯穿于职业教育的全过程。比如对于时间的管控能力及有序的工作习惯等方面,德国的职校学生或是企业员工在这些方面一直是其他国家学习的典范。

即使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对于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始终是职业教育的重中之重,正所谓做事之前先做人。就像黄炎培职教思想中强调自动自治,养成健全的人格,他强调职业教育应将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两者兼顾,强调“敬业乐群”、“裕国利民”。提倡职业教育在使劳动者胜任工作的同时,更能让他们在工作中体验到快乐,同时也能为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具备较高的深造能力,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黄炎培职教理念还包括了教育与生活的关联,在职业指引上讲求“帮助个人选择、预备、决定及增进他的职业”,注重学和用的联系。他主张手脑并用,让人们意识到只有手与脑的联合才能创造世界文明。而德国的职教思想中对于学生三大核心能力的培养上,在“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三者的关系阐述中,特别指出方法能力关键作用,可以用一辆车的结构组成来比喻这三大能力:专业能力是车身,社会能力是车轮,而方法能力是车的发动机。不止如此,在我国很多古代谚语中也能体现类似的教育思想,比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磨刀不误砍柴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等等,这些都体现了学习方法要远比做事本身重要。以上这些足以说明,不论是中国传统职教思想还是德国现代先进的职教理念,对于学习能力或者说方法能力的培养,都作为职业教育的核心环节,决定了个人的职业发展和全社会的不断进步。

三、德国职教方法在中国职校课堂中的应用

通过以上这些分析,我们会发现实际上我国的传统职教思想和现代社会大家所推崇的德国职教理念在很多层面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下面可以通过一个德国教育教学方法在中国职校课堂上的合理应用为例,来看一下如何将中国的传统职教思想与现代德国的职教理念有机融合。

一项科学实验数据表明,我们大脑能记住的:所读的占10%,所听的占20%,所看的占30%,所看和听的占50%,自己讲述的占70%,自己所做的占90%。由此可见,让学习者记得住的知识,必须是自己动手做出来的。因此,德国的教育讲习方法中将职业行动能力的培养作为课堂传习的重点。实际上,黄炎培职教思想中的“手脑并用”、“做学合一”也同样体现了这样的教育理念。比如以电气专业课程中《工厂供电》这门课程的学习为例:在学习“工厂供电系统的组成”这个知识点的时候,如果用常规的教学方法,可能很多老师采用的方法基本都是在前面为学生们一一剖析或讲解要点,对于学习资质较好的同学,这样的教学方法也许能让他们接受或理解,但对于职业学校中的大部分学生来说,由于他们大多理论知识匮乏,学习能力及学习态度较差,学习积极性欠缺,如果一味的讲解恐怕无法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更无法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因此结合中国传统职教思想中的“做学合一”和德国教育理念中的行动导向教学方法,我们不如将教师的角色进行一下转变,将课堂内容的学习全过程都交给学生:

首先让学生们进行分组,各组同学先独立研读这部分知识点,在这之前,教师有必要强调时间管控的重要性,一是保证每一阶段任务的顺利进行,同时也是提高学习者独立管控时间的能力。当然,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而言,阅读能力是需要特别训练的,可以让他们使用一些标识笔标注出文章中他们认为的关键性的词或句,或者用一些图表或图示划分文章的结构等等。实际上,独立研读文章或者学习知识点对于学生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学生在进入企业之后,可能更多的技术或技能都不是从学校学习来的,而是需要他们通过独立学习一些技术文件或设备的操作指导书间接领会的,所以在这些时候,独立学习对于他们而言是必不可少的一项能力。

在学生独立学习之后,两人一组,彼此探讨对于这个知识点的理解,在两人讨论之后,再扩展到四人或者一个大组当中,共同交流探讨关于这个知识点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随时观察各个小组活动的情况,观察学生们是否真正的参与讨论,参与的深度,思维的过程,并随时提醒学生有效的活动,引导学生做的更好。

最后根据各组讨论的情况,就这个知识点在一个大组当中用一些创造性的图形绘制出一份学习海报。教师可以提供给学生一些关于这个知识点的关键词,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梳理知识的脉络。对于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学生们肯定会十分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同时也避免了在常规教学中学生始终坐着不动听课的疲乏感。

当然,在各组绘制出海报之后,要鼓励学生们展示出来,可以张贴到教室的黑板或墙面上。另外也要让各组对于自己的作品进行讲解和说明,各组之间也要对彼此的学习成果进行合理的评价。

这种教学模式在我们的职校课堂上实行后,教学效果是十分明显的。很多平时上课基本不听课的同学,在这种组织形式下,十分主动积极的参与到小组活动中,甚至比平时听课状态良好的同学积极性还要高,同时呈现出来的创造力也十分突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会自主的安排组内的分工,学习不好的同学根据自身的特长负责绘画或辅助工作,而学习好的同学负责讨论研究知识内容。这些无疑在某种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及组织协调能力。而且在最后的展示环节中,也能提高学习者的言语表述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在对其他组成果的评价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客观看待问题的良好习惯。另外这些创造性的学习海报,不论它所表达的内容是什么,只要能做出合理的解释,就是我们所追求的创造性思维。

四、结束语

职业教育的发展直接关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国家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的不竭动力,而正确科学的职业教育理念是职业教育长远发展的内在灵魂。我们只有正确理解并坚定不移的坚持我国传统的职业教育理念,认真解读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并结合当代德国成功的教育教学理念,从中找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可行的教育教学方法,将其合理有效的运用到我国的职校课堂上,对于我们实现职业教育的目标、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都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猜你喜欢
黄炎培职校职教
关于构建铁路职教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
江苏职教助力国家扶贫攻坚
基于信息化背景的职校财务内部控制研究
黄炎培的“三多”:行路多、读书多、著述多
黄炎培教子从小事做起
打 得 好
让职校师生的心更敞亮
中英越洋握手 职教领跑未来
黄炎培感动了日本特工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