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PICC不同穿刺部位的留置效果观察

2018-01-29 13:40宋树环于秀荣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 2018年12期
关键词:上肢早产儿下肢

宋树环 于秀荣*

(滨州医学院 山东滨州 256600)

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指经新生儿上肢的贵要静脉或下肢的隐静脉、头皮静脉等外周静脉穿刺,将一条放射显影、硅胶材料制成的导管沿静脉送入,使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下1/3处或上腔静脉和右心房连接处的技术。PICC具有置入操作简单、可在体内保留较长时间等优点,这种血管通路装置(VAD)为新生儿提供了一种用于输注静脉营养液、高渗药物的输液通路[1]。由于早产儿大部分需要静脉营养支持治疗,外周血管薄而细,易损伤且不耐反复穿刺,所以选择合适的输液途径显得尤为重要[2]。本文重点对早产儿PICC不同穿刺部位的留置效果进行探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5月~2017年5月在我院行PICC穿刺的早产儿100例,胎龄30~35周,体重1.5~2.2 kg。根据穿刺部位分为A组、B组、C组,其中A组接受贵要静脉穿刺43例(男22例,女21例),B组接受颞浅静脉穿刺21例(男10例,女11例),C组接受大隐静脉穿刺36例(男12例,女14例)。全部入选患儿的家属均签署PICC穿刺知情同意书。三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A组:由2名具有PICC穿刺资格且经验丰富的护士进行操作,全程严格无菌操作,按常规方法采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1.9 Fr规格PICC穿刺包,正确体外测量,于右上肢扎止血带保证静脉处于充盈状态,局部消毒、铺巾,穿刺成功导管缓慢送入,送管过程中动作轻柔,防止损伤血管内膜,到导管达到肩峰时,将患儿头部偏向穿刺侧,将导管送至测量长度,置管后即行x线检查,确定置管位置无误[3]。B组:沿颞浅静脉以及颈外静脉走向,正确体外测量,做常规消毒铺巾,完成穿刺后将导管的末端送往事先预定的长度,用10 mL注射器抽回血后抽取生理盐水(1~2 cm)冲洗导管,做好固定工作,术后给予患儿拍摄X线片了解导管位置[4]。C组:大隐静脉按照常规穿刺,送管长度为预定的长度,做好固定,X线确定导管位置,尖端最佳位置为下腔静脉内部及膈肌上部分和患儿心影外的1 cm[5]。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三组导管一次性到位率、非计划拔管发生率、留置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例数(n)和百分率(%)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导管一次性到位率

A组一次性到位35例,导管一次性到位率为81.40%;B组一次性到位19例,导管一次性到位率为90.48%;C组一次性到位34例,导管一次性到位率为94.44%。三组导管一次性到位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014,P=0.022)。

2.2 导管非计划拔管原因及非计划拔管留置时间

A组非计划拔管率为18.60%(8/43),其中包括导管阻塞5例、导管滑脱3例;非计划拔管留置时间(22.23±6.52)d。B组非计划拔管率为19.05%(4/21),其中包括导管阻塞、感染各有2例;非计划拔管留置时间(22.03±5.78)d。C组非计划拔管率为8.33%(3/36),其中包括导管阻塞、静脉炎、渗漏各有1例;非计划拔管留置时间(28.43±6.12)d。三组间导管非计划拔管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5.325,P=0.245);三组非计划拔管留置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14,P=0.023).

3 讨 论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膝关节内侧大隐静脉穿刺导管一次性到位率比其他两个穿刺部位成功率高,其中贵要静脉穿刺成功率最低,究其原因可能与解剖位置相关。三组非计划拔管发生率具备统计学差异,但大隐静脉部位穿刺非计划拔管发生率低于其他两组。沈红五等[6]提到,下肢静脉与上肢静脉置管相比,穿刺成功率高、异位发生率低,建议在新生儿PICC中尝试常规选择下肢静脉,上肢静脉分支众多,且角度小,致使PICC经上肢置管易发生误人颈静脉或反折至腋静脉等,经大隐静脉PICC置管,分支少而直,故导管异位发生率低,不容易发生导管异位。

国外通过对中心静脉置管的血液动力学的预期观察,发现经下肢进行PICC置管是安全有效的。Hoang等[7]研究发现下肢静脉置管时,导管尖端在下腔静脉的下部和导管尖端在右心房以下的下腔静脉上部的置管一样安全。

综上所述,下肢静脉与其他静脉置管路径相比,具有穿刺成功率高、异位发生率低等优点,建议在新生儿PICC中尝试常规选择下肢静脉,降低非计划拔管情况的发生,延长置管时间。

参考文献

[1]Janet Pettit. Technological advances for PICC placement and management[J]. Advances in Neonatal Care,2007,7(3):122-131.

[2]李 磊,王自珍,董建英.一例超早产儿的护理干预及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6,22(17):2495-2498.

[3]梁海华,谢巧庆,吴施惠,等.影响早产儿留置外周中心静脉管效果的因素分析[J].现代临床护理,2003,(04):14-16.

[4]王建荣,李 冰.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J].中国护理管理,2009,9(02):10-14.

[5]高丽华,李小燕,吴容燕.新生儿经不同外周静脉置入PICC导管的临床观察及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7,14(02):137-141.

[6]沈红五,缪爱梅,茅志娟.PICC两种置管途径在新生儿中应用的效果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4):351-353.

[7]Hoang V, Sills J, Clifton Koeppen R, et al. Peripherally insertedcentral catheter inserted from the lower extremity veins:cathetertipplacement[J]. J Neonat Perinat Med,2010,3(1):27-31.

猜你喜欢
上肢早产儿下肢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早产儿长途转诊的护理管理
晚期早产儿轻松哺喂全攻略
错误姿势引发的上肢问题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侗医用木头接骨保住伤者上肢66年1例报道
钬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观察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
上肢负重振动训练对偏瘫肩关节半脱位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
早期护理干预对脑损伤早产儿预后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