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职业志趣的研究意义

2018-01-29 09:32郝凯
现代经济信息 2018年21期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社会责任

郝凯

摘要:“职业本科”性质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越来越成为社会人才提供的主力军,从其院校大学生的职业志趣变化为切入点,来反观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育状况以及该类院校大学生的职业志趣变化规律,更具有针对性和契合性,具有很深远的意义。以年级为单位,分别研究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的三个阶段的职业志趣——职业志趣基础时期(大学一年级)、职业志趣稳定和深化阶段(大学二年级和大学三年级)以及职业志趣成熟阶段(大学四年级),从而总结出影响其变化的机理和一般规律。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职业志趣;社会责任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8)021-0447-01

1998年,我国启动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为了推进这一议程,继后十几年里出现了一大批专科学校自主申办,教育部批准升格的本科院校,此类院校定位是“职业本科”,而不是以学术研究,因此,称之为“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面向区域经济社会,以社会人才需求为导向,进而培养高层次应用性人才。转型的大学本科院校占高校总数的50%,数量如此之多的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成立,其职业人才的培养也显得尤为重要,研究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的职业志趣的变化意义深远,关乎到人才的培养与企业的衔接。

职业志趣相对于职业兴趣来说多了一份社会责任。职业志趣:在未来职业发展中融合个人兴趣和社会价值的追求,即使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也肩负着引领人类精神发展的使命,因此,职业志趣应该成为现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一个普遍核心目标。然而,在当前急功近利的就业取向比较突出的背景下,许多大学生理想的双翼:兴趣和志向存在缺失或者呈现萎缩的状态。例如,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高等理科教育改革”课题通过对全国300余名理科教育专家的调查发现:专家中94%的人认为当今高等理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最急迫、最严重的问题集中在“学生的非认知能力欠缺(如追求社会价值,奉献社会等)”,虽然这一调查发现是针对理科大学生,但是由此反映了一个普遍的社会担忧——大学生社会责任和理想缺失。现今,影响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质量培养的突出问题是,大学生学业兴趣和职业志向的极度缺乏。

由此可见,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占比为二分之一,加之其“职业本科”的性质,研究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职业志趣关乎到此类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而影响当地的人才需求与经济发展,从而不仅关乎到社会的经济进步,而且有利于传播“奉献”和“负责”等社会性非认知品质以及培养大学生社会奉献意识、价值情怀。立足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以及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的四个年级的职业志趣变化,通过研究,总结出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的四个年级的职业志趣变化的影响机理以及一般规律,而且,从长远来看,倡导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职业志趣,一方面让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育超越职业教育的层次,与更高的非认知能力发展相融合;另一方面让学术教育深入更实用的情境中,从而使两方面相互促进,协调发展,解决知识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矛盾或者解决大学生认知能力与非认知能力的矛盾,培养大学生“服务学习”的理念,让大学生运用用自己的学术兴趣和职业技能服务于当地及周边,从而着手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继而全方位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的职业志趣发展,同时也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减少不稳定因素。

目前,对于大学生职业的研究大多关注学科差异、性別差异,以往研究的切入点多为职业成熟度或者职业规划等方面。对于综合职业兴趣和职业志向为一体的职业志趣的研究少有系统深入的研究成果,以应用型本科院校为对象的研究则更少,而且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职业培养工作基本上都是以毕业班为对象,由此可见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职业培养工作存在一个关键的问题即没有认识到学生职业培养应该是一个贯穿于整个应用型本科院校四年的连续过程。因此,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实现从指导学生职业的结果函数向过程函数的转变,需要从认知层面向结合认知层面和非认知层面(如社会责任和诚信德育)的双重驱动转变。以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年级为单位,分别对大学一年级到大学四年级的学生的职业志趣进行研究,对比四个年级的大学生的职业志趣,从而找出异同点,总结出变化规律,最后建立起社会、院校、企业以及学生四元驱动模式。

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职业中非认知缺失的现象,重点研究职业志趣中非认知能力的变化,从而促使大学生无论是从技能上还是社会责任意识等非认知能力上更好地对接经济发展,推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培养出应用本科院校当地及其周边需要的人才,从而,整体上推进社会的整体发展。

猜你喜欢
应用型本科院校社会责任
微课和慕课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的教学模式探讨
高职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协同开展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衔接的探析
社会参与美国社区学院治理及对中国应用型本科高校治理的启示
浅谈大众传媒社会责任的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