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的育人环境研究—以应用技术型高校大学生为中心

2018-01-30 20:36王慧卉
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技术型工匠培育

王慧卉

(青岛滨海学院 艺术传媒学院,山东 青岛 266555)

2016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1]。自此,“工匠精神”迅速成为社会研究热点,引起各界热议,高等教育界针对工匠精神的讨论更加热烈,作为培养“中国工匠”的高校,特别是以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为目标的应用技术型高校,都将培养富有工匠精神的大学生作为重点任务,全力为国家培养对事业执着坚定,对工作精益求精且有创新精神的大国工匠,促进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

1 应用技术型高校培育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在当代,工匠泛指工作室、工厂、工地等操作在生产一线或从事具体工艺的工作人员,如技工、程序员、工程师、建造师、设计师等,他们是区别于学者或发明家的从业者。这些从业者多为应用技术型人才,致力于服务地方经济建设,这一类型人才培养主要是由应用技术型高校完成。应用技术型高校多方面、多角度培育大学生的工匠精神,争取实现学生、高校及社会效益,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满足国家供给侧改革需求。国家大力提倡应用技术型高校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能够进一步满足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对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需求。目前,我国制造业仍存在“大而不强”的局面,产品质量、生产技术及产业急需进一步升级与发展,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水平技术人才,是当今时代应用技术型高校的责任与使命[2]。

2) 有助于应用技术型高校的特色定位。应用技术型高校培育大学生工匠精神,可以促使高校明确自身发展方向,突出应用特色,是保证学生就业质量的重要助力。应用技术型高校只有通过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才能更好地保证学生的顺畅就业,满足地方经济发展与企业用人的需求,才能促使学校进入良性发展。

3) 符合大学生个人发展需求。工匠精神的培育同时还是应用技术型高校大学生就业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在“细节决定成败”“心态比能力更重要”的今天,富有工匠精神的大学生,无疑在就业市场上会更受欢迎,无论是入职,还是自主创业,其韧性、细致、心理稳定性方面都具有更大的优势。

应用技术型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远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高校营造全方面的育人环境,将工匠精神的培养理念融入全方位的教育环境之中,从学生进入校园伊始,便耳濡目染。

2 工匠精神的大学文化氛围建设

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应将工匠精神的教育元素融入其中,加强工匠精神的宣传,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提升培育人才的质量,具体措施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2.1 宣传具备时代精神的匠人、匠事、匠行

校园媒体包括校内广播、校内电视台、校内大屏幕、宣传栏等,利用这些媒体对匠人、匠事、匠行进行宣传,如利用校内大屏幕、电视台播放《大国工匠》等反映工匠精神的纪录片。此外,学校可以利用线上平台如学校微信公众号、微博、校内各级QQ群等平台进行正面直接宣传,宣传当代工匠精神的内涵、意义,当下对工匠人才的需求等多方面内容,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形成劳动光荣、技能宝贵的观念,为培育工匠精神奠定思想基础。

2.2 引导家长与学生消除学历和职业歧视

应用技术型高校以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为主要目标,除应用技术型本科外,还有大专、职业院校、技校等不同人才培养层次的高校。长期以来,由于中国历史传统、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在家长及学生的观念里,难免不形成对工匠的歧视,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家长及学生都渴望成为都市白领,坐在敞亮的办公室里,而对在工厂及生产基地的蓝领工人具有偏见。学校应积极开展家校互动,通过QQ、电话、微信、线上家长会等方式,向家长、学生宣传“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观念,消除职业歧视,并使其了解技术型职业的重要性与发展潜力,从而有利于学生对工匠精神的接受。同时,学校应将工匠精神提高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如凝练成“勤、巧、精、勇、韧”(勤于行、巧于做、精于业、勇于破、韧于恒)五个字,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并形成自觉的精神与行为追求。

2.3 邀请先进模范讲述工匠精神与事迹

榜样的力量是无限的,学校可以邀请校外先进典型,定期举办讲座,引导学生向榜样学习。模范人物有很多,比如学校所在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学校可以请他们向学生展示其工艺作品千锤百炼的制作过程。还可以宣扬生产一线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典型匠人事迹,展现他们所产生的社会与经济效益,以及对个人素养提升的效果。

讲座可以增加互动环节,让学生在交流中体会工匠精神的内涵与意义。以教育部应用技术型高校战略试点改革高校—青岛滨海学院为例,学院外事办就定期邀请国外艺人,来校开展讲座与互动。比如,有一期是日本和纸贴画讲座。学校请来的日本和纸匠人,不仅给每个学生提前准备了一整套材料及工具,还现场演示制作方法,有效增强了课堂的实践性与互动感,让学生体会到日本匠人对和纸这门制作技术的高超水平。通过对和纸贴画过程细致的制作与讲解,有些学生开始喜爱这门工艺,这门工艺可以锻炼学生的细心、耐心与恒心。

2.4 加强德育教育和引导

高校教师在课堂上,除融合工匠精神的德育教育外,还可在思政类课程中,将工匠精神作为授课内容之一,专门设置1~2次课程向学生介绍工匠精神,使学生了解工匠精神的可贵之处。专业课教师可在实践性课程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将“勤、巧、精、勇、韧”的工匠精神理念引入实践过程中,并凭借学生在学习工匠精神方面的表现,为学生实践作业与成果进行评分,将学生学习与领悟工匠精神的过程与结果,作为课程考核评价标准之一。

2.5 举办各类技能大赛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

应用技术型高校可在校内举办各种体现工匠精神的专业技能大赛,不同学院可根据专业特点选择考核学生耐心、细心、韧性的专业技能比赛,如艺术设计专业可以进行精微设计素描比赛、空间混合色彩构成比赛等,比赛要求学生长时间设计、绘制,并考察学生细心、耐心、恒心及创造力。从这些比赛中选拔学生典型,进行表彰和宣扬,将其作品公开展出,以激励其他学生向之学习。

3 工匠精神引领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的建设

创新是工匠精神的精髓之一,“勤、巧、精、勇、韧”五字中的“勇”(勇于破)便是创新精神的写照,指在工作中不墨守成规,锐意创新,不断追求新想法、新思路和新方案。每一次社会重大变革都会促进时代不断向前发展,行业的发展也会不断创新。[3]学校要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引导学生朝着行业新方向发展,并注重营造创新氛围,开发相关的创新课程,注重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应用技术型高校培育工匠精神需要使学生具备“勇于破—勇于探索,破旧出新”的勇气,在勤于行、巧于做、精于业的基础上,在自己擅长的工作领域中勇于探索,破旧出新。近年来,青岛滨海学院开展了丰富多样的创新创业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举办创新创业竞赛。学校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创新设计或创业大赛,如大学生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指定教师进行创新创业专门指导,并结合第一课堂(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课后活动),大力开展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2) 开设创新创业通识课。在开设通识课程的基础上,学校要注重引入校外实际项目到核心专业课程之中,指导学生参与创新设计,推动学生在项目对接、项目设计与项目完成等方面能力的提升,为学生夯实创新创业的能力。

3) 鼓励学生申报校级及校级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学校要突出“创意+创新+创业”的特色,为学生创设有利条件。自2016年以来,青岛滨海学院学生共成功申请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237项,大大提高了学生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也为学校增光添彩。

4) 建设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孵化基地为学生提供创业空间和资金、政策咨询指导等方面的支持,并可与校外企业合作组建成创新创业创客服务平台,使学生真实地运作市场项目,给在校大学生提供接触社会及行业的机会,充分开发和提升在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4 工匠精神的校企合作实践平台的建设

工匠精神的培育离不开校企合作、离不开“产学研用”一体化建设,校企合作实践平台建设尤为重要。

4.1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践中塑造“工匠精神”

学校应注重与企业、机构、地方政府等各种社会资源达成多层次的合作,在高校与地方企业的合作中,学生可以有更多地实践和体验机会,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企业的产品研发创新及市场运营中去,了解实际的操作流程,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到专业实践中去,从实践中了解注重细节、追求卓越的意义。工匠精神的培育也有利于学生吸收企业的标准化管理模式,使学生了解企业对品质的要求理念,从而内化为学生成长的力量。

4.2 工匠精神培育与产教融合一体化

对于应用技术型大学来说,产教融合育人尤为重要,应注重培育在校大学生的实践技能,为学生就业做好准备。在当前就业市场上,用人企业往往注重新晋人才能吃苦,能抗压,对工作认真负责的精神,这也正是“工匠精神”的核心内容。在工匠精神培育过程中,学校可安排多种教学实践活动,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情境模拟、实训体验及问题探究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将工匠精神的理念与实践紧密结合,通过情境教学及案例分析等方法,加深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理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多层次的专业技能大赛及创新竞赛活动,使其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塑造坚守岗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核心品质。

5 工匠精神培养融入学生管理制度

应用技术型高校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离不开完善的学生管理体制,从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去要求和规范学生。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学生,尤其是高考录取分数较低的专科生,这部分学生缺乏一定的自觉学习与自我约束能力。需要完善、健全、系统的学生管理制度去规范和塑造学生的各方面行为与道德素养,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且将工匠精神培养作为育人的理念之一,融入到日常学生管理体系中。

以青岛滨海学院为例,学校制定了完善的学生管理制度,以培养学生行动与执行能力,包括严格的早操制度、卫生要求和早读规定,傍晚的普通话与演讲训练、收看新闻、晚自习等一系列制度和要求,以制度规范学生,数年如一日,让学生由被动逐渐养成个人习惯。好的习惯往往让学生受益终身。学生在毕业后,大多数都有良好的作息习惯与卫生要求,且自主学习能力较高,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6 结语

针对应用技术型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要以服务地方经济和文化发展为第一目标,从学生入校后,即采用全方位的培育手段,通过校园文化氛围、创新创业教育、校企合作平台等育人环境的建设,持之以恒地从根本上要求学生重视并践行工匠精神。除此外,还应将工匠精神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目标与要求之一,使大学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为培养目标及要求服务,并制定相应的考评方式与激励机制,强化富有工匠精神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从而成就更多未来的“大国工匠”。

猜你喜欢
技术型工匠培育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打造辽西技术型标杆案例 锦州城南新区7.2.4全景声影院
工匠神形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工匠赞
独立学院在城乡规划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中的创新分析
大型国有企业技术型员工激励制度的建立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