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条件平台规划与运行模式研究

2018-01-30 02:14黄开胜江永亨杨树国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8年1期
关键词:条件实验服务

黄开胜, 江永亨, 杨树国, 方 驰, 郭 婷, 黄 乐

(清华大学 实验室与设备处,北京 100084)

2015年,中央通过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国发〔2015〕64号)[1],提出要“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最近几十年来,科学研究越来越成为高校的核心任务,科研工作也越来越需要仪器设备和各类工具的支撑,仪器设备和相关工具则朝着复杂化、先进化的方向发展。为了添置昂贵而先进设备及工具,满足更多科研团队的需求,科研条件平台(下称平台)应运而生。国内外高校建设了不同形式、不同规模的平台,对创新研究和学科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保障作用。一流的平台已经成为一流大学的必要条件和重要标志。

科研条件平台建设是高校科研体系建设的组成部分,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一流大学建设的推进和学科的发展,对平台提出了更高的、与之前显著不同的要求。如何规划和建设平台成为重要而迫切的研究任务。近年来,已经出现了一些有意义的研究成果。闻星火等[2]对仪器设备共享建设的历程进行了总结,分析了不同阶段的建设模式。闻星火等[3]又进一步讨论了学校通过顶层设计主导平台建设的理念以及有偿服务机制、信息技术应用、队伍建设等问题。罗占收等[4]讨论了基于协同创新的平台开放运行机制问题。还有其他一些专家也研究了类似的问题,总结了经验,得到了一些重要的结论。总体上经验总结比较多,比较发展形势要求,还需要进一步进行理论讨论,跟上形势要求。

本文力图在分析平台建设的形势要求和影响因素以及对国外著名大学平台建设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讨论规划机制和运行模式问题,以期对平台建设提供支持。

1 科研条件平台建设的形势要求和影响因素

1.1 科研条件平台建设的形势要求

如前所述,科研条件平台是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内容,是高校科研工作的支撑和保障条件。在中央全面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大背景下,率先建设一流的科研条件平台成为重要任务,有必要进行全面规划和设计。科研条件平台还面临着下述带有规律性的要求和挑战。

(1) 科研工作规律的要求。上世纪中后期以来,自然科学研究越来越呈现复杂性、实践性的特征,对实验条件的要求和依赖越来越高。特别是近十几年来,大型贵重仪器设备支撑了大量重要成果,成为前沿学科和重大工学学科的必要条件。社会科学越来越与自然科学交叉融合,需要越来越多的仪器设备和分析工具。

(2) 新的学科增长点不断涌现。大生命学科发展迅猛,理科不断向纵深发展,工科聚焦国家重大需求,人文社会学科定量化内容增多,学科交叉和融合发展迅速。这对学科布局和规划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

(3) 高校与企业的分工发生变化。企业的研发投入和力量迅速壮大,导致高校和企业在研究上的分工发生了新的变化。这在一个方面对高校研究工作发挥了倒逼作用,既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企业的需求,又要超越企业,对科研条件平台的布局势必产生影响。

(4) 科研工作对平台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实验复杂性的提高和科研工作节奏的加快,对平台服务质量和效率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5) 提高平台效益的要求。近些年来,国家投入了大量资源建设实验条件,贵重仪器设备价值增大,数量增多,有效提高平台效益,避免重复建设已经上升为国家政策[5]。

1.2 科研条件平台建设的影响因素

建设科研条件平台是客观需要,但如何统筹规划和有效运转受着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1.2.1 规划布局问题

(1) 学科发展与平台布局的关系。学科发展是动态的,平台则有相对稳定性。相对稳定的平台如何适应动态发展的学科要求是必须考虑的问题。学科的交叉融合发展也是必须考虑的因素。

(2) 资源统筹机制。我国的实际是国家和学校有资源统筹能力,同时院系二级单位和教授也有一定的资源自主性,特别是在当前科研项目支持机制下,这种自主性还比较强。平台的前期建设和稳定运行阶段对资源统筹的要求又有差别。科学设计资源统筹机制是平台规划建设的重要保障。

(3) 行政力量和学术权力的关系。行政力量是资源统筹的主导力量,学术规律则是基础依据,学术权力以学术规律为依托发挥作用。行政力量科学有效地利用学术规律、整合学术权力是平台规划建设的必要前提。

(4) 历史因素。学科和平台建设都是基于历史条件的,如何处理既定的历史事实问题很具有挑战性。

1.2.2 建设和运行问题

(1) 文化惯性。文化是软力量,是慢变量,是以物质、机制条件为基础的。文化又是强大的力量,与物质、机制条件相互作用,需要塑造。在各级各类人员中间塑造共享文化是推进平台建设的重要内容。

(2) 服务机制。经验表明,有偿服务是平台工作的基本机制,但如何平衡服务和收入的关系是关键问题。在此基础上,服务的流程和实验的规范都是重要问题。

(3) 实验技术队伍。高水平的服务需要有责任心、高水平的实验技术队伍。责任心来自于政治认同,高水平对应着高待遇。目前的实际,这两个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

(4) 管理评价。外部评价是任何组织发展的必要条件,而平台活动是个性化的、具有鲜活内容的,包括用户评价的科学的管理评价需要认真的设计。

(5) 信息技术的利用。信息技术已经充分发展,成为有力有效的工具。但信息技术与运行机制的有机融合永远是具有挑战性的课题。

2 国外著名大学科研条件平台的调研分析

国发〔2015〕64号文[1]指出,“双一流”建设要坚持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为了了解国外著名大学科研条件平台的情况,我们以文献调研[6-7]、官网调研和归国人员访谈的形式对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密歇根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纽约大学、华盛顿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德克萨斯大学、北卡罗来纳大学和英国的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以及日本的东京大学、东京工学大学等学校的科研条件平台情况进行了调研。有如下几方面的结论。

2.1 关于平台结构

所调研高校的平台有校级、院系级和教授联合平台几种形式。如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微纳加工平台,是美国国家基金会国家纳米制造基础设施网络(NNIN)的成员,每年接受NNIN 120万美元的支持;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劳伦斯国家实验室也是由国家或者学校拨款,实行免费服务。但总体上,这些高校的平台以设备机组为多,规模不大,数量比较多,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和日本东京大学、东京工业大学分别有50、58、56、49个平台,美国哈佛大学则有300个平台以上(Core Facilities)。

2.2 关于购置经费

美国高校总体上经费比较充足,一般院系有独立的资金来源。如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等的经费来源有两个途径:政府的大型仪器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立卫生研究院基金中的仪器专项,大学和学院的独立基金收益。学校和院系可以使用这些仪器专项经费购置设备并补贴一部分平台运行经费。

2.3 关于管理机制

多数高校的平台作为科研资源由主管科研的副校长、副教务长、院长等主管,负责设立和撤销、论证、成本核算、年度考核等。主管负责人具有召集专家和独断决策的权力。

2.4 关于服务收费

平台要求对外开放服务,但对校外服务的时间限制在20%以内,以保证校内科研的正常进行。绝大多数平台采取有偿服务的方式,但以不盈利为原则,通过年度核算调整价格,保持收支平衡。一般收费标准:院系内服务最低,校内次之,校外服务则要高于成本。间接成本,如折旧等,不能计入成本。如果平台在调整了收费标准之后仍不能自负盈亏,则有可能裁撤。

2.5 关于队伍

平台人员一般隶属于平台,与院系无关。由于工作稳定、就读福利、压力不大等原因,队伍比较稳定,高水平人员待遇较高,因而有较好的学历结构。

2.6 关于信息化

多数高校没有统一的信息平台,信息完备情况差异大。

总体上,国外著名大学科研条件平台的仪器设备水平是先进的,人员结构比较合理,稳定性好,教授对平台的接受度高。但其统筹性、规划性不强,管理机制比较简单。其特点是由国家制度和发展阶段决定的,一些好的方面可资借鉴,问题则需避免。立足中国国情,建设中国特色的一流平台应有所超越。

3 科研条件平台规划模式

对照科研条件平台建设的形势要求和影响因素,比照国外著名大学的情况,建设中国特色的一流平台需要综合考虑国家和学校发展的需要、科研工作的发展规律和阶段特征,发挥制度优势,做好统筹规划,建设具有规模效应的科研条件平台[8-9]。

清华大学自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科研条件平台建设,迄今已统筹建设了12个校级平台、12个院系级平台,积累了一些经验教训,也面临着新的要求和挑战。为了加强规划和建设的科学性,我们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对设计规划模式和运行模式进行了研究。规划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科研条件平台规划模式

平台建设以专业化集中和开放服务为原则。专业化集中就是发挥规模优势和专业化特长,从而提供高效、高水平、低成本的服务,避免重复建设。开放服务就是平台面向全体用户平等提供服务,充分发挥实验条件的效益。

科研条件平台规划采取自底向上和自顶向下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由院系和现有平台提出申请,另一方面由学校领导小组或者委员会根据学校发展战略进行统筹布局。院系或者平台的申请首先在全校范围内由院系和平台代表进行预审,发挥基层的积极性和群众作用。学校的统筹布局和基层的申请都要经过专家组的论证,以尊重学术规律。专家组论证通过后,由学校审批方可投入建设。这样使得行政权力、学术权力和群众作用有机统一起来,充分反映学术动态发展的规律和学科发展需求,有效发挥学校的统筹作用。

平台是独立运行的实体,但要依托院系进行建设,可以与主要相关学科建立密切关系,避免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资源统筹上,既有学校的投入,又有依托院系的投入,还要设立机制通过“众筹”、托管等形式将用户课题组的资源整合进来。对于校级平台,应以学校投入为主,以保障其公共性。

在规划过程中,实验室归口部门负责组织,为各项论证、决策提供组织保障和专业支持,与学科规划归口部门和科研工作归口部门一起为学校提供决策支持,充分体现学校发展战略。在组织过程中,归口部门以专业化集中和开放服务为原则,提供具体的先进性、公共性和与学校发展战略相适应的评审和论证原则和条目,保障流程有序有效进行。对于建设项目还要进行动态考核评估,保证不违背规划初衷。

4 科研条件平台运行模式

科研条件平台运行模式要考虑服务机制、队伍建设、管理评价、信息技术等方面,在运行过程中不断塑造相适应的文化[10-12]。设计运行模式如图2所示。

图2 科研条件平台运行模式

科研条件平台运行模式的核心是服务机制。为了体现开放服务的原则,平台运行采取预约服务的模式,以信息平台为支撑,保障对所有用户的平等服务。同时,各个高校是独立的实体,高校建设该平台是针对自身的需求开展的,内外有别是一个不可回避的做法。如果内外完全一致,将损害运行的效率和高校建设的积极性。

队伍建设是平台运行的最重要保障。目前,多数科研条件平台的队伍不同程度上存在岗责不清、结构单一、主人翁责任感下降、人员流动性大等问题。为了有效加强队伍建设,首先要合理定位,对平台队伍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尊重,以激发主人翁责任感。定位又是由岗位责任和待遇具体体现的。通过分类设岗,针对平台工作的具体任务设置相应的岗位,并使得岗位要求与岗位职责相适应,薪酬待遇与岗位职责相适应,从而形成合理的队伍结构。进而打开职务、职级晋升和待遇提高通道,使得各类人员各得其所,各司其职。对队伍的考核评价应以平台为基础,综合平台和机组的考核,学校层面也要有适当的介入。

收费管理则是平台生存的一个基本条件。科研条件平台以服务为宗旨,以不盈利为原则。但是,收费是平台生存的条件,收费分配是激励手段。因而,服务收费至少应考虑日常运行和常规维修维护费用、人员激励费用、仪器设备改造费用等,自购仪器设备还要考虑折旧费用。收费标准的制定要坚持合理性、权威性和程序规范性[3]。因而,平台收费应以成本核算为原则。考虑实验内容的个性化,应由平台负主责,但要成立用户委员会等组织对收费标准进行讨论和认可。为了保障收费标准的合理性和权威性,学校层面还要对收费标准进行审核和备案。对于平台的收费收益,应当制定规范的分配和使用办法,考虑平台、队伍和学校3方面的利益。

管理评价是平台健康发展的外部保障。由代表学校的组织进行考核是基础,用户评价是重要内容。组织考核应综合考虑仪器设备的运行情况、服务效益、收费规范和用户满意度等内容,把日常考核和年度考核结合起来。以考核为基础,通过荣誉、收益使用、建设支持等手段予以奖惩,进一步的,还要考虑平台内容的动态调整,根据运行情况予以发展或者控制。这就与发展机制发生了关系,对于需要发展的平台,在学校总体规划的框架下,根据平台实际予以统筹支持。同时平台也可根据运行收益和吸收客户资源进行内生式发展。

标准规范则是保障实验质量的手段。平台实验既有一般实验又有复杂实验。对于一般实验,应逐步制定操作标准,保障数据的可靠性。对于复杂实验,则要从流程的角度进行规范,提高实验的可信度。

现在是信息时代,因而平台除了支撑预约服务外,还要与工作流程充分融合,为实验管理和操作以及平台和队伍的管理评价提供支持,提高工作效率,方便用户,支持决策,至少要在费用结算、用户管理、信息查询、统计分析和管理评价等方面实现信息化。

5 清华大学科研条件平台实践

1972年,清华大学原工程化学系4个教研组组建了仪器分析实验室,开启了科研条件平台的历程。2007年,学校在学科规划中明确提出建设公共测试分析仪器平台,之后学校持续投入,至今已建成了12个校级平台,涵盖化学、材料、生命、计算、微纳米技术、暗物质、经济社会等学科方向。下面结合规划模式和运行模式,从平台定位、规划和建设机制、管理和运行机制、实验技术队伍建设、信息平台等几个方面进行总结。

5.1 平台定位

平台是学校科研工作的支撑条件,以集中化和开放服务为基本原则。清华大学在1972年建设的第一个雏形平台——仪器分析实验室就是集中了已有仪器设备和人员,集中化就是专业化。前校长蒋南翔曾经指出,“没有实验室水平,就没有学校科学技术水平”。因而,平台的先进性也是基本要求。历年来,清华大学在平台建设论证过程中始终坚持对公共性和先进性进行综合考核。资源节约是另一项重要要求,大型仪器设备尽量集中到平台,因而以重复购置为主要内容的必要性论证也不断强化。目前,清华大学已经正常运行的所有校级平台都实现了预约制的开放服务管理机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在建设过程中不断跟踪前沿更新设备和技术。

5.2 规划和建设机制

在平台规划和建设方面,清华大学坚持顶层设计和基层申请相结合的原则。如前所述,清华大学第一个雏形平台就是基层主动推动的结果。接着,1986年学校就通过开放基金的方式推动平台建设和发展,2007年以后又开始了大规模的集中建设工作。在学校顶层设计的同时,又充分调动院系和平台的积极性。一方面,校级平台虽然独立运行,但必须挂靠院系;另一方面,建设论证以平台申请为基础。图3描述的是近年来学校规划建设流程。平台在总规划的框架下提出申请,通过充分地调研后由学校组织论证,报学校实验室工作委员会审议、主管副校长审批。考虑平台建设的最新趋势要求,按照图1所示规划模型的思路,清华大学进一步调整了流程:引入院系申请和大范围预审机制,扩大了规划立项的来源和院系的决策参与;加强规划设计,以实验室与设备处为主责部门加强了调研和决策论证工作,同时调整了实验室工作委员会的组成,主管实验室、科研、教学、资产、后勤、纪检的校领导都是委员会的主任、副主任。这样,进一步加强了全面统筹和顶层设计与基层申请相结合的力度。

图3 清华大学校级科研条件平台建设流程

5.3 管理和运行机制

清华大学科研条件平台实行两级管理体制,平台依托院系建设,独立运行,学校进行统筹管理。学校统筹管理包括建设论证、政策和资源支持、管理考核、实验技术队伍管理、收费标准审核、信息化建设等各个方面。

为了推动平台开放运行,学校设立了实验室开放基金,于1986年起每年投入20万元资助平台测试和维修,与平台按照70%、30%的比例投入;1999年,学校资助比例下调为50%,但年投入总额度上升为600万元;2012年,进一步将学校资助比例下调为30%;至2012年,资助停止。开放基金有力推动了平台开放服务工作,完成了历史使命。目前,学校设立了“双一流”建设专项对平台进行支持。

在收费管理方面,学校坚持以成本核算、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原则。为了保障收费标准的合理性,学校成立了收费标准专家委员会,对平台提出的收费标准进行审核,要求平台成立用户委员会或者用户代表小组参与制定收费标准。随着开放服务规模和专业分布面的扩大,由调整为平台在征求用户委员会或者用户代表小组意见和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制定标准,学校严格按照成本核算的标准进行审核备案。学校对平台收费收取少量管理费,其余部分用于维修维护、技术改造、日常运行等,由平台自由支配,在人员费用上做了上限要求。

依托院系发挥学科优势,负起主体责任,做好平台的规划建议和各项管理工作。平台实行独立建制、独立核算、主任负责的制度,按照专业要求制定内部管理流程和制度,按照预约服务的方式开展具体工作。平台运行方式一般有两种:一是按照机组和专业设置分平台,二是按照服务流程设置需求转化和实验操作、数据分析岗位。服务方式一般也有两种情况:一是直接承接用户任务,二是通过培训由用户完成实验任务。

5.4 实验技术队伍建设

实验技术队伍是平台的骨干力量,清华大学一向重视实验技术队伍建设。长期以来,实验技术队伍是清华大学的一个专门人才系列,设置专门的编制和标准,由平台申请,实验室与设备处考核,最终由人事处审核报学校领导小组批准。为了激发实验技术队伍的研究积极性,学校设立了实验室创新基金,按照类似自然科学基金的评审和支持方式支持实验技术人员的设备、技术、实验项目的研究工作。为了促进实验技术队伍发展,学校还设立了优秀实验技术人员奖和实验技术成果奖,两奖隔年评审,交替进行,已经成为公认的评价制度,在职务职级晋升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对于优秀实验技术人员,学校结合青年骨干派出计划支持到国外进修访问。配合综合体制改革,清华大学正在推进以目标和问题为导向、以岗位分类为主线的实验技术队伍建设与改革。

5.5 信息平台

信息平台是现代化管理的必要手段,为了提高平台服务和管理水平,清华大学于2015年建立了清华大学仪器共享服务平台(http://yqgx.tsinghua.edu.cn),简称共享平台。40万元以上仪器设备全部加入到共享平台中,以方便快捷的用户服务、集中高效的设备管理、统一规范的财务管理、准确方便的决策支持为目标,其功能、结构和数据互联分别如图4—6所示。

图4 共享平台功能示意图

图5 共享平台结构示意图

图6 共享平台数据互联示意图

共享平台包括一个门户平台、一套软件控制系统和一套硬件控制系统。其中,软件控制系统和硬件控制系统根据设备特征安装在设备端,对设备使用进行控制和记录,门户平台则以预约服务为中心进行开放服务和管理。值得一提的是,门户平台通过关联用户账号约束了付费行为,实现了服务费用的自动结算。

结构上,共享平台按照平台、机组(分平台)、仪器设备实现了层次管理,对不同角色赋予了相应的权限。

为了保障数据的实时有效性,共享平台与学校财务、人事、资产系统进行了对接。同时,共享平台实现了与国家共享平台和高等学校仪器设备和优质资源共享系统(CERS)的对接。

通过上述几个方面的工作,清华大学初步实现了专业基本覆盖,取得了显著的科研支持效果。但是,在专业集中度、队伍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些挑战,新的学科布局还需要不断推进。

6 结语

科研条件平台是高校科研工作集中资源、提高效率和水平的必要条件。高校已经普遍建立了各种平台。但由于历史发展及其不平衡的原因,目前平台规划和建设还存在多方面的困难和挑战。本文在对科研条件平台的趋势要求、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对国外著名高校平台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对规划模式和运行模式进行了讨论,分别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内容,进行了逻辑梳理和整合,希望对实际工作有所启发。条件是发展变化的,实践是不断深化的,现在的模式还是一个初步的形态,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并不断发展。在实践中也需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特别是由于平台的个性化特征,内部机制还将有更加丰富的内容,不断总结规律是重要的。

References)

[1] 国务院. 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国发〔2015〕64号[Z].2006-11-05.

[2] 闻星火,杨树国,黄乐. 高校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建设的实践与展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10):8-11.

[3] 闻星火,武晓峰,杨树国.创新机制建设公共科研条件平台[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10):1-4.

[4] 罗占收,邵莹,吴勉华. 基于协同创新的高校科研平台开放运行机制[J].中国高校科技,2017(4):36-41.

[5] 国务院. 国务院关于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意见:国发〔2014〕70号[Z].2014-12-31.

[6] 程如烟. 美国科研设施管理简介(上)[J].中国设备工程,2004(1):61-63.

[7] 程如烟. 美国科研设施管理简介(下)[J].中国设备工程,2004(2):60-61.

[8] 金升菊.以一流实验室建设推动“双一流”发展[J].科技文汇,2016(8):51-52.

[9] 华劲松,蔡光泽,杨智,等.如何发挥高校重点实验室在学科建设中的作用[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2(4):133-135.

[10] 单立志,施汉昌,王锐.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要创建世界一流实验室[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增刊):49-52.

[11] 史玉环.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与路径选择[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

[12] 熊丙奇.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两大误区和调整策略[J].中国高等教育,2008(5):28-30.

猜你喜欢
条件实验服务
记一次有趣的实验
排除多余的条件
选择合适的条件
做个怪怪长实验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为什么夏天的雨最多
NO与NO2相互转化实验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