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核心素养的小学品德课堂变革

2018-01-30 00:35陆勤
中小学德育 2017年11期
关键词:品德核心素养

陆勤

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课题组负责人林崇德教授指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發展是一个持续终身发展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1]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品德课堂应该作出怎样的改变?以下,笔者结合本地区品德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提出一些粗浅建议。

一、从注重“如何教”走向“如何学”,凸显自主发展

“自主发展”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六大素养的重要方面,而学会学习更是自主发展的第一要求。纵观小学品德课堂,教师一讲到底的现象正在逐步减少,品德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游戏、角色扮演、辨析等新颖的教学活动方式,在课堂中随处可见;教学内容从教材走向学生的实际生活,音频、图片、案例成为丰富的教学素材……但是,分析这些教学现象,我们发现教师注重的还是“如何教”,关注如何将既有的知识、答案、结论等,通过不同方式传授给学生,而忽视了学生自我学习的过程。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从而实现自主发展,应成为当下品德课堂教学的要务。

1.将简单的师生问答引向大问题引领下的自主思考

引领学生达成课时目标的方式是多样的,从目前品德常态课堂来看,多在师生问答中进行。以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我们这样生活”一课为例,为了让学生了解远古时代人类的生活状态,教师播放了一段视频:为了避风挡雨,他们躲进了山洞;为了填饱肚子,四处采摘果实,狩猎捕捉;为了躲避其他动物的侵袭,结集自卫……为了引发学生思考,教师设计了一系列问题:原始人类住在哪里?吃的是什么呢?穿的呢?每到黑夜的时候他们干些什么?外来侵袭时,怎么办?……不难看出,这些问题的答案是唯一的、既定的,一问一答的方式看似热闹,却无助于学生的自主发展。

如何改变?我们建议将师生问答引向大问题引领下的自主思考。“大问题”相对于只有一种答案的琐碎问题而言,观照不同学生的思维差异,注重让学生拥有更多的思考空间,引领学生进入更多的合作探究、自主生成的状态。其核心指向学生的自主发展。

例如,上述课例在视频播放前,教师可将这些小问题整合成一个大问题:远古时代的原始人类为了活下去做出了哪些努力?用这一统领性问题,提示学生一边观看一边思考,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空间。由此,学生从住、吃、穿、安全等不同角度进行观察、思考,展现不同的思维水平。

大问题的引领能克服一问一答貌似热闹的课堂弊端,让孩子拥有更加持久、完整的独立思考时间,从而赋予学生自主规划、自由想象、自我探寻的权利。学生从中获得的是解决问题的意识和素养,形成基于自己的理解力,又是走向开放、多元的,去探索未知的学习意识。这种学习意识将逐渐成为学生的一种素养,甚至成为其身心灵真正成长的标志。[2]

2.将被动学习状态引向浸入生活的自主探究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课程的开放性决定了课程内容应根据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有弹性地吸纳鲜活的社会生活事件。为了让学生能够感受、体悟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师常见的做法是将相关视频、音频、照片等,制作成精美的PPT展示播放。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往往是安静的观看者,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指向核心素养的品德课堂必须改变这一状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

教学中,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联系的话题,教师可事先布置学生进行资料搜集或社会调查活动,引导学生根据主题开展实践活动。在任务驱动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最好有家长陪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根据主题学习的要求,浸入现实生活去感受生活,开展自主探究。

其中,有序安排社会实践活动环节,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收集哪些资料、如何对当事人进行采访……教师要引导学生周密计划,掌握实践方法。调研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进行调整,遇到问题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帮助学生获得解决问题所需的能力与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充分锻炼和提升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实现社会性发展。

学生参与访谈、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后,往往积累了不少文字与图片资料。教师要让学生成为成果汇报的主体,让课堂成为学生汇报、交流的最佳平台,让学生分享自己参与实践活动的所见、所闻、所想。实践出真知。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所经历的一切,所获得的自主探究能力都是在书本上难以习得的。而这些为学生今后从容踏入社会,适应当下生活作好充分准备。

二、从“关注结论”走向“能力与方法的习得”,凸显学习过程

中国学生发展素养之学会学习,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要让学生做到乐学善学,学习能力和方法的获得是关键。但当下的品德课堂却忽视了这一点。教师往往习惯于将结论性的知识刻录到学生大脑中,重视学生获得某种知识或得出某个结论。指向核心素养的品德课堂必须关注学习过程本身,让学生在学习中自主习得能力与方法,实现素养的获得与提升。

1.引领学生深度参与学习过程

新课程改革以来,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成为品德课堂所追求的学习方式。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当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等都存在形式化、浅层化的弊端。指向核心素养的品德学习必须聚焦学习过程本身,促进学生深度参与学习过程——每一位学生都有明确的学习任务,并在任务驱动下进行思考、研究;有在大庭广众之下发表自己观点的勇气和机会;有专心聆听他人发言的习惯;有愿意与小组成员合作的态度等。

例如,“从四大文明说起”(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一课教学,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我国劳动人民发明纸的伟大,教师让学生根据如下表格,阅读、学习相关学习资源;并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和全班分享。endprint

如此,让学生明确探究任务,借助电子书包、网络等资源展开有效的自主探究学习,并通过小组合作分享深化对学习内容的理解。“造纸术正是由中国逐渐向世界各国传播,从纸的使用时间来说,中国比欧洲国家整整早了1000多年。”这一学习目标的实现水到渠成,珍視祖国的历史与文化的情感自然得以培植。学生在深度参与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了情感态度、自信心、概括和表达能力等的升华与提升,这远比知识与结论的获得更有意义。

2.注重能力(方法)的习得与巩固

品德学习是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学生不仅要从课堂学习中获得知识与能力,更要学会运用习得的方法与能力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为此,教师必须重视学生对于学习方法的习得与迁移运用,引领学生从学习过程中习得与巩固能力(方法)。

诸如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我的祖国多辽阔”和浙教版三年级下册“我国的行政区”等学习内容,让学生学会看地图,学会运用读图方法不断尝试解决问题,指导实际生活,才是指向核心素养的品德课堂所追求的目标。为此,教师可采用如下教学方式。首先,请学生在亚洲地图上,尝试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读图方法,说出祖国的地理位置——太平洋的西岸、亚洲东部。之后,让学生继续运用读图方法,在中国行政区地图上找到一级行政区的名称,并按一定的顺序,从西到东、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从北到南有序介绍。最后,请学生找到自己家乡所在的省份,并找出不同方位上的相邻省份。

由于每次学习任务不同,学生学习兴趣盎然,通过反复运用读图方法,尝试解决生活问题。借助这一学习过程,学生在获得相关地理知识的同时,形成了一定的读图能力,并能够在生活中迁移运用。

三、从知道“是什么”走向“做什么”,凸显生活提升

道德品质在本质上体现为个体不仅知道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不对的,知道约束行为的一系列规范是什么,并在生活中始终如一地践行。[3]这直接指向中国学生发展素养之“健康生活”中的健全人格、自我管理。

正如孙彩平教授所指出的,帮助学生提升适应社会的能力,获得综合性的实践智慧[4],应是品德课程所应强调的核心素养。我们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从知道“是什么”走向自觉思考“做什么”,从道德规范的认知性学习走向自觉自为,提升健康生活的能力与素养。

1.注重激发学生建构自身美好生活的愿望

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是品德课程的核心。而“做人”是关涉人自身的建构以及人的美好生活建构的实践活动,它涵盖知识、观念、技能和道德与价值观念等领域。通过品德学习,学生不仅要知道道德规范,更要产生通过实际行动建构自身美好生活的愿望,从而不断提升健康生活的能力和素养。

例如,四年级“孝心献老人”“谢谢你们,我们的父母”等学习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涉及学生的个性品质与规则教育等。通过教学,让学生不仅要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感恩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更要产生分担家庭责任的愿望,并付诸行动。

教学中,教师立足学生的家庭实际情况和学生个体差异,从起床、吃饭等生活细节,引导学生“重返”家庭生活现场。由此,学生发现原来自己习以为常的一个个生活片段,都蕴含着父母的关爱。于是,学生产生了承担家庭责任的强烈愿望,决心从帮助父母收拾碗筷,整理自己的书桌,叠好自己的被子等具体而明确的行动出发,感恩父母,承担责任。

2.帮助学生提升从生活和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实践智慧必须向生活学习,在经验中提取。这要求品德课堂要注重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并让学生获得从生活和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这也是“实践智慧”之关键能力[5]所需要的。如此,才能让学生学会灵活处理实际生活问题,提升生活经验,不断涵养健康生活的能力与素养。

例如,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网络世界”一课,有许多规则需要学生理解并执行:浏览健康的网站、抵制网络游戏……而现实生活中,网络游戏是许多学生难以抵制的诱惑。此外,在学生的成长之路上,还有形形色色的诱惑,如何抵制诱惑是人生的必修课。

在学生了解迷恋网络和电子游戏等不良嗜好的危害后,教师引导孩子们结合自身的校园、家庭和社区生活实际,积极思考抵制诱惑的策略。于是,学生总结了诸多方法,如:让父母来监督,控制自己的网络游戏时间;寻找其它更有意义的活动,和同住一个小区的同学一起玩,或参加体育活动;和父母一起去购物……如此,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中提取“实践智慧”,尝试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不断获得提升生活的能力。

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可以说是学校教育从“教书”走向“育人”过程的不同发展阶段。一线教师必须着力变革教学方式,让品德课堂指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真正从“教书”走向“育人”,培养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参考文献:

[1]林崇德.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深入回答“立什么德、树什么人”[J].人民教育,2016(19):14.

[2]张文质.让学生发生——谈什么是“大问题”教学[EB/OL].http://mp.weixin.qq.com/s.2017.4.07.

[3]吕新宇.革除简单化处理复杂道德教育之弊[J].教育科学研究,2015(10):34.

[4][5]孙彩平.小学品德课程核心素养刍议[J].中小学德育,2016(9):10,13.

(作者单位:嘉兴教育学院浙江嘉兴 314000)

责任编辑 毛伟娜endprint

猜你喜欢
品德核心素养
立德立言,为何重要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好学者贤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一图GET“党务公开”核心点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每月核心经济指标
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