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拉斯维加斯枪击案看美国独特的枪支文化

2018-02-01 18:52金灵
山东青年 2017年10期
关键词:枪击案

金灵

摘要:震惊中外的拉斯维加斯枪击案使美国的枪支文化再度出现在大众视野中。美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公民普遍有持枪权利的国家,相对应的是枪击案件频频发生,拥枪派与控枪派斗争激烈。然而美国公民的持枪权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和法律背景,再加上美国内部利益集团争斗、党派力量博弈、法律体系不完善等因素,使得枪支管控在现阶段困难重重。公民行使拥枪自由的权利已经造成了许多严重后果,枪支管控已势在必行。

关键词:美国枪支文化;持枪自由;枪击案;枪支管控

美国当地时间2017年10月1日晚10时许,在拉斯维加斯曼德勒湾酒店赌场一个场外的音乐节发生了枪击事件,已经确认造成59人死亡,527人受伤。64岁的白人枪手史蒂文·帕多克随即饮弹自尽,警方在枪手作案酒店房间中搜出22把步枪、数千发弹药以及爆炸物,目前其作案动机仍然不明。而在接下来的这一个多月里,美国又发生了数起枪击案,其中得州教堂枪击案死亡人数(包括枪手)达到27人!这一系列伤亡惨重的枪击案件再一次将美国的枪支文化推到了风口浪尖,并掀起了新一轮的控枪热潮。

1.美国枪支文化的历史渊源与现状分析

1.1美国枪支文化的历史渊源

美国枪支文化的形成,是由其早期特殊的历史积淀造就的。16世纪,当第一批欧洲人历经艰辛来到美洲大陆后,所面对的环境极其恶劣,要抵御野兽的侵袭,要想法获取食物,还要驱赶当地土著印第安人。而当时并没有政府或者社会组织提供有效的防卫措施,因此只能用枪和火器装备自己。之后在美国独立战争中,大量平民拿着自己的枪参加华盛顿的队伍,为美国独立战争提供了难得的“即战”力量,这时的私有枪支从保护个人上升到了捍卫政权独立的高度。[1]并且,在建国之后的西进运动、废奴运动、争取种族平等的运动中,都有枪支活动的身影。枪,在美国人心中,已是一种自由与独立的符号。

1.2枪支持有的现状分析

当今社会许多民主国家都允许公民合法持有枪支,美国就是其中之一,但美国却是对持枪权限制最为宽松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公民普遍有持枪权利的国家。数据显示,美国有3亿多人口,而私枪保有量逾3亿支,近期一项发布在《美国公共卫生杂志》上的研究报告指出,每天口袋里揣着手枪的美国人多达300万,此外有900万人每个月至少会随身带枪一次,其中大多数持枪者是居住在美国南部的年轻男性。

美国酒精、烟草、火器和爆炸物管理局2015年的一份报告显示,全美大大小小有执照的枪店或销售商,包括实体店和网店,多达5.5万个,这还不算8000多个有卖枪许可的典当店。另外还可以在枪展上买枪,每年美国举办的枪展约有2000至5200个。公民买枪也非常容易,基本上只要是没有重罪记录的成年公民(和永久居民绿卡持有者)都可以持枪买枪。

与如此泛滥且容易获得的枪支相对应的是,美国的枪击事件也大量发生。在发达国家中,美国是枪支暴力发生率和死亡率最高的国家,每年死于枪口下的人数超过3万。据美国联邦调查局发布的2016年《统一犯罪报告》,2016年美国共发生124.8万多起暴力犯罪案件,平均每10万居民中发生约386.3起暴力犯罪案件。其中,谋杀案件中有73.0%使用枪支,抢劫案件中有41.1%使用枪支,严重暴力袭击案中有25.8%使用枪支。根据美国枪支暴力档案网站的统计,2017年截止到9月13日,美国发生的枪击案就高达4.3万余起,因槍击死亡的人数已经达到10842人,受伤人数达到21756人。

在这些枪击案件中,容易引起人们广泛关注的往往是大规模枪击案件。从1982年起,美国大规模枪击案已经接近100起,并且致死最多的几起都发生在近十年里。除了10月1日被视为美国历史上最严重枪击案的拉斯维加斯枪击案之外,2016年发生在佛罗里达州奥兰多俱乐部的枪击案致49人死亡;2007年发生在弗吉尼亚州弗吉尼亚理工学院的枪击案致32人死亡;2012年康涅狄格州的桑迪·胡克小学枪击案致28人死亡,其中20名是儿童。

不仅普通百姓会被突如其来的厄运击中,很多达官权贵也命丧枪下,美国建国之后45位总统中,林肯(1865)、加菲尔德(1881)、麦金莱(1901)、肯尼迪(1963)四位总统都是死于刺客枪弹之下,里根总统也在1981年遇刺身受重伤;另外,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以及时任联邦参议员的总统候选人罗伯特·肯尼迪等也死于枪杀。

2.控枪困难的原因分析

与以上令人瞠目结舌的事实相对的是,迄今为止仍未出现相对有效的枪支管控法案及举措。尽管每次大型枪击事件发生后,政府官员、公众舆论都呼吁要严格管控枪支、阻止悲剧再次发生,但最终都淹没在时间的洪流中。控枪如此困难是多方面原因共同造成的,不仅牵涉到美国宪法,公民权利,还涉及美国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利益集团与政治党派之间的纷争,联邦与州的力量博弈,以至于枪支管控的每一行动都举步维艰。

2.1枪支文化及个人因素

美国的枪支文化历史渊源深刻,时至今日,枪支已经成为美国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著名的社会学家赫尔曼·康恩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枪支是美国文化的核心。”枪支在美国被认为是“秩序的象征和保守主义的图腾”,是美国历史文化传统的集中体现。[2]美国公民基本都是枪支的拥护者。

美国人信奉民主、反对集权,崇尚公民自由以及拥护个人主义。回望历史,不论是西进运动还是独立战争,亦或是托克维尔所著的《美国的民主》中都表现出了美国人独特的“美国性(格)”即“Americanness”①。甚至在许多类似《蜘蛛侠》、《美国队长》的好莱坞电影里,都有着一个人在历经艰险之后拯救全人类的情节。与这种英雄情结相伴随的是暴力文化的产生,一开始是在电视电影中出现,到了网络时代,暴力信息的数量和传播速度更是呈几何级增长,再加上缺乏有效监管,使得暴力氛围笼罩在社会各个角落。在这样的个人心理与社会环境下,许多民众支持私人拥有枪支就不难理解了。endprint

另外,枪击事件的频繁发生使民众的不安感越来越烈,从而引发了一波波购枪热潮。对于一般民众来说,枪支是其自卫的手段,枪击案件后,担心人身安全以及政府会因此加紧控枪的民众,一方面会希望政府严格控枪来遏制枪击犯罪,另一方面又会更加疯狂地购买枪支弹药。而这些为了安全买来的枪,很多时候又成了新的隐患。

2.2宪法保护人民持枪自由

从根本上说,美国公民可以自由持有并使用枪支的权利来自于宪法的授予。1791年美国“权利法案”中的宪法第二条修正案明确规定:“管理良好的民兵部队对自由州的安全是必要的,因此,人民持有并携带武器的权利不容侵犯。”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部也是最具权威性的涉及“持枪权”的法律规定。然而,此项规定太过宽泛简单,因此长期以来,美国社会尤其是学术界对其内容一直存在着各种不同的解读,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两种观点是“公共权利论”和“个人权利论”。[3]“公共权力论”者认为第二修正案保护的是“民兵”组织,进而是“州”的公共权利,而非个人权利,因此公民的持枪权并未受宪法保护,控枪甚至是禁枪都不违宪。而“个人权利论”者则认为民兵是由一个个个体组成,再加上现在民兵组织已被取消,因此宪法第二修正案首先应保护个体的公民权,即公民持有和携带武器的权利。

在宪法实施方面,美国各地法院也曾经在多次的审判中涉及宪法第二修正案,各有不同判决,而最高法院对有关此项条款的诉讼却一直持回避态度,并最终给出了支持个人权利论的解释。最高法院先是在2008年的“哥伦比亚特区诉赫勒案”(District of Columbia v. Heller)中判决“公民只要基于合法目的,就享有第二修正案规定的‘携带和持有武器的权利”。又在2010年的“麦克唐纳诉芝加哥案”(McDonald v. Chicago)中判决“将赫勒案对第二修正案的解释运用于各州”。至此美国的枪支管理法达成了统一,美国不可能再实现禁枪,只能在承认持枪权的基础上对枪支加以良好控制。

解决持枪权利宪法支撑的根本途径是修宪,然而修改宪法何其艰难。从程序上来讲,修宪必须具备如下条件:凡两院议员各以2/3的多数认为必要时,国会应提出对本宪法的修正案;或者当现有诸州2/3的州议会提出请求时,国会应当召集修宪大会;经诸州3/4的州议会或者3/4的州修宪大会批准时,即成为本宪法之一部分而发生全部效力。至于采用哪种批准方法,则由国会决议。在美国历史上,尽管提出过上万个修宪的提案,但最后形成修正案的,只有寥寥27条,而且历史上也从未出现过就宪法第二修正案提出的修正案,这说明美国社会也是认可持枪是公民的自由与权利之一。由此可以预见,关于宪法第二修正案的修宪几乎永远不可能达成。

2.3两党政治斗争的牵制

美国实行两党制,民主党与共和党相互竞争、相互牵制,而两党的执政理念越来越两极化,在枪支管控问题上也是针锋相对。总体来说,民主党是左翼政党,重视福利与公平,支持枪支管制,主张实行更为严格的枪支管制政策。而共和党是右翼政党,政策保守,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枪支管制,认为这是侵犯个人权利的表现。两党的相互制约对联邦政府采取进一步的枪支管制措施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一般情况下,当国会和白宫同时由民主党人所主导时,枪支运动往往能够取得一些实质性的突破,而当共和党掌握政权的时候,枪支管制运动就会停滞不前甚至出现向后倒退的趋势。另外,民主党对枪支管控的态度也并不总是非常强硬,为了民众的支持、政党的利益,也会放松甚至回避枪支管控问题。

上一任总统奥巴马在任期间,曾多次努力推动枪支管控,尤其是在2012年12月14日桑迪·胡克小学枪击惨案后,他于2013年1月16日公布了全面控枪措施,但同年4月17日,该控枪法案即被共和党人控制的美国参议院所否决。在任期内的最后一年里,奥巴马对于控枪问题愈发强硬,并于2016年1月签署了23项有关控枪的总统令,包括限制精神缺陷者购枪等。但特朗普接任总统后,随即签署法令取消了这一限制。

2.4利益集团的影响

枪支问题在美国利益牵涉甚广,其中势力最大、政治影响力最强的是美国全国步枪协会(National Rifle Association),简称NRA。NRA有近400万个会员分布在全美各地,其中很多都是实力强大的枪支生产商和经销商,历史上有八位总统都是其会员。NRA在美国政治中力量巨大,首先,它有雄厚的资金作后盾,足以左右部分选举,而且它只拥护赞成枪支自由的候选人,这样结果显而易见。其次,它足以影响美国立法。NRA拥有《美国步兵》等3种刊物和自己的电台、电视台,最近20多年来,每当国会就新的枪支管制法案进行辩论或最高法院进行相关裁决的关键时刻,NRA就会在其杂志、电台和电视台上连篇累牍地发表文章或带有明显倾向性的调查信息,左右民意和公众舆论。最后,NRA还试图影响法官的任命。由于最高法院对宪法第二修正案的解释对限枪立法的成败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当2009年奥巴马总统提名索尼娅·索托马约尔接任退休的苏特大法官时,NRA便翻出了索托马约尔以往在枪支管制问题上的判决及其他言行记录,认为她是反对持枪的,因此公开要求参议院否决对她的提名。

这些年来,凭借巨大的金钱攻势与政治压力,步枪协会一直致力于打压限枪运动,这也是美国枪支问题停步不前的最大内因。

2.5相关法律不完善

宪法修正案实施以后,随着枪支泛滥带来的枪支暴力问题愈加严重,美国在联邦和各州层面都颁布了一些枪支管控法律。在20世纪3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分别出现了三次控枪热潮,联邦层面比较有代表性的控枪法令是:1934年《全国枪支法》、1938年《联邦枪支法》、1968年《枪支管理法》、1993年《布莱迪法案》、1994年《暴力犯罪控制与法律执行法》、以及1996年《家庭暴力犯罪者枪支使用禁令》,之后直至現在都没有更加有突破性的法案通过。

在各州层面,不同州之间对于枪支管控的强弱各有不同,具体规定也有很大差别,总体来讲美国南方对于枪支的管控更加放松。在这里选取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州立法如下:1911年纽约州的《苏利文法》首次确立了持枪许可证颁发制度的“可以颁发”原则;1976年,哥伦比亚特区颁布了当时全美最严厉的枪支管制法。endprint

但是,这些枪支管控法案都是在宪法第二修正案的框架下制定的,虽对民众拥枪进行了限制,其实也是对民众持枪权的肯定。并且由于各方掣肘因素众多,使这些立法漏洞重重,无法起到有效管控枪支的作用,颁布新的管控法案更是难上加难。

3.美国枪支文化的自由与困境

美国是一个由私人枪支打下的国度,许多美国人认为,政权是一种外来的、强加于人民、盘剥人民的东西,政权很容易堕落为暴政,因此宪法赋予私人持有枪支的自由与权利,而人民也都完全拥护它。公民普遍有持枪的权利,意味着任何人任何组织包括政府和军警在内都没有垄断使用暴力的特权,这是对国家暴力最有力的监督,也是在遭遇危险时保卫自己的有效手段。然而,且不说公民人人手持一杆枪能否抵挡得住国家暴力机器的打击,也不说在社会环境变化之后,以拥有枪支的“权力”防止与对抗各种“非法”的暴力,还是否是唯一可选的办法,单单从频发的枪击事件、混乱的社会秩序来看,我们不禁要问:维护这种自由的代价是否过于沉重?

首先,个体的差异是巨大的,枪击案一再发生,就充分说明了作为个体人的种种缺陷。都说拥枪才拥有主权,然而,人人都拥有主权的社会,就是人人都可以实施专政权的社会。那些被枪杀的百姓犯了什么错呢?却就这样被枪手判了死刑立即执行。这样的个人专政,才是世界上最可怕的专政权![4]所以,美国人只能自我开解说政府才是最可怕的,被身边的暴民枪杀总是好过政府垄断暴力,实施暴政。然而,每天都在担忧暴民专政或者政府专政,这样的生活是真正自由的吗?这是所谓“普世价值”的内在悖论。

其次,人人都有持枪权,是对他人生命权和公众安全的极大威胁。可以说,一部分人得到了自由、民主,另一部分人却没有了生命权!其实,难道人们都不知道枪支泛滥的危害吗?难道人人都不爱惜自己的生命吗?显然不是。但是在各种复杂因素作用下,枪支泛滥已经成为美国的一个长期“社会病”,而且还将长期病下去,可以说这是美国式民主制度下的产物,不解决美国制度自身的问题,控枪限枪就无从谈起,个人的生命权保障也只能是一句空话。[5]

最后,枪支问题使得美国政治愈加复杂,公民的平等与自由权利也受到严重损害。在美国,普通民众可以通过利益集团与政府取得联系,美国政府也允许利益集团通过政治献金来参政。因此,步枪协会为了维护自身利益,积极游说,进行政治活动,左右枪支管制进程,影响政府决策。在大选时,候选人接受全美步枪协会以及军火商的政治献金,逐渐成为其利益的代言人,民主成为谋求政治表达的工具。[6]同时,民主党与共和党之间的相互博弈,给步枪协会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活动空间,使得美国两党宪政也危机四伏。

4.总结

实际上,枪支与暴力犯罪之间究竟存在怎样的正负联系,一直困扰着政策制定者与实证犯罪学家们;对枪支进行管制是否必然使暴力犯罪几率稳步下降,目前的实证研究也远未明确。但这并非意味着政府对枪支泛滥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现实存在的枪支犯罪听之任之。子弹还要飞多久?这是逝者的控诉,也是生者的质问。尽管希望渺茫,我们仍然期待着未来会有不一样的答案给出,否则悲剧将会不断重演,枪支文化也会成为美国人心中永远的痛。

[注释]

①Americanness是指美国人性格中个人主义、英雄主義以及自由主义的综合,这种美国公民独特的性格特点是阻碍控枪的一个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1]刘丽丽.美国的枪支文化[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13,15(12):39-40.

[2]陈青秋.从枪击事件的背后看美国血腥的枪支文化[J].校园英语,2015,(29):225.

[3]高英东.美国持枪自由与枪支暴力背后的原因探析[J].犯罪研究,2015,(02):100-112.

[4]韩德强.美国枪击案:以人民的名义枪杀人民?[J].国企,2013,(1):92-93.

[5]禹治洪.枪击案背后的美国人权之殇[N].吉林日报,2016-05-24(005).

[6]黄萌宇.美国枪支管制困境研究[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5.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3)endprint

猜你喜欢
枪击案
巴黎枪击案
大学枪击案
布法罗枪击案表明“大取代”谎言正获支持
购物中心枪击案震惊丹麦
纽约地铁突发枪击案
荷兰小城突发枪击案
美酒吧枪击案13人死亡
闲趣一刻
校园枪击案震动德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