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何必虚假献媚

2018-02-02 09:43王彬
福建文学 2018年12期
关键词:儋州童心苏轼

王彬

根据百度百科的阐释,所谓“献媚”,即:为讨好他人而做出某种姿态或举动,卑贱地讨好、恭维别人。总之,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他人。献媚他人当然是为了得到他人的好处。当下某些散文的献媚,也是如此。其献媚的对象:一是读者,为了得到他们的点赞;一是评委,为了获得某一个奖项;一是有权势者,为了收割某种利益。总之或者为名或者为利,名缰利锁是也。为了增加献媚的份额,虚假也就难免。

那么,“虚假”又是如何解释的呢?百度百的科解释是:“假的,不真实的。”前者是一个中性词,后者则是贬义词。虚假而献媚的散文,自然不足为外人道。这就不禁使人想到苏轼,想到北宋时期那样一个命运多舛的文人,那样一篇短之又短的散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与苏轼一同夜游赏月的张怀民,也是被贬斥的官员。苏轼在元丰二年,即公元1079年来到黄冈,张怀民则比他晚来了四年,与苏轼同属“闲人”。苏轼写这样的文章有什么目的,为自己还是为他人?当然是为自己,抒发对月色的追寻与鉴赏,寄托对萍踪一样人生的感叹,哪里有一丝一毫的虚假与献媚!

苏轼的散文,或者说,苏轼对中国散文的重要贡献之一,就是把散文生活化,将庸常生活中的情趣、意味、精致、感叹与哲思通过散文提取出来,从而保持了作者的本心,也就是李贽所倡导的童心吧!“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在李贽看来,“童心者,真心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人心本善,歌哭笑怒出之自然,丧失童心怎么可能写出精致美文?

这样的童心,就是平常之心。社会与他人如何待我,而我又如何对待他人与社会,在关乎生活的柴米油盐的琐细之中,我是如何感受、思索的,这就是撰写散文的基本支撑,为文之心在我,有什么必要制造虚假而向他人献媚!

还是说苏轼,乌台诗案之后便厄运连绵而不停地受到贬斥。在广东惠州时,他住在一所寺院里,写了一首题曰《纵笔》的诗:“白头潇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显得闲适安逸。据说,当时的权臣看到这首诗,愤怒地咆哮,“报道先生春睡美”,苏轼还这么快活吗?那就让他去更荒远的地方吧!于是再贬到儋州,也就是今天海南省的儋州市。放逐海南,据说,对宋朝的文职官员来说,是最重的处罚了。在那里,苏轼居无住所、病无医药而万分困窘,但仍旧诗文不断,有这样三首诗描绘了他当时的生活状态与心境:“寂寂东坡一病翁,白须萧散满霜风。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父老争看乌角巾,应缘曾现宰官身。溪边古路三叉口,独立斜阳数过人。”“北船不到米如珠,醉饱萧条半月无。明日东家知祀灶,只鸡斗酒定膰吾。”清人王文诰评价是:“平淡之极,却有无限作用。”王的评价移之于苏轼在儋州时期的散文也是适宜的,他那时的散文是黄州散文风格的继续与发展,是其时情感的流露与宣泄,哪里有丝毫的虚假与献媚!苏轼的文与诗,至今仍然滋养着我们的时代与文学,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这里。孟夫子云:“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山间的小径,专心致意在上面行走便会走成道路;反之,不在上面行走,便会被茅草堵塞。现在,茅草把本应通透的心堵塞了。我们的心被异化了,矮化了,这就涉及创作主体,一切语言文字,未有不诚而感人者,不诚而欲感人,当然比登天还难。

对散文而言,也是如此,散文应该是典型的“生活流”,这个“流”宽广、恣肆而又自然。散文不过是生活的摹写者,当然这样的摹写不是呆板的刻舟求剑,而是审美的灵动与飞升。明代的宋濂说“物有所触,心有所向,则沛然发之于文”,便是这个意思。袁宗道云:“古人之文,专期于达,而今人之文,專期于不达,以不达学达,是可谓学古者乎?”袁宗道直斥的是他那时的文人之病,散文的根本目的在于达,畅达地表述自己的意旨与情愫而感动他人——首先是感动自己,其次是感动他人,这就是达,反之为不达。而今天,不达则不达矣,甚而蓄意地制造虚假与献媚,如此怎么能够写出动人心弦的散文?

这当然是难以想象的。

猜你喜欢
儋州童心苏轼
童心向党
童心向党 快乐成长
从善如流
童心加油,战“疫”必胜
儋州鸡产业发展的思考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儋州宣言——2017年12月16日“苏东坡与文化儋州”全国专题学术报告会通过
苏轼儋州己卯年上元夜的“得失”之问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