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山和河套的“地理决定论”

2018-02-04 09:08郎珈莹
青年文学家 2018年33期
关键词:阴山河套匈奴

郎珈莹

[中图分类号]:K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3--01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是我们熟知的《敕勒歌》,诗中的阴山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占有特殊地位,它是古代许多民族的生命摇篮。

阴山山脉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整座山脉连绵1200多公里。它是黄河流域的北部边界,也是季风与非季风气候的分界线。阴山的南北两坡差异巨大,北坡舒缓,从而使北方民族轻易占据高地而形成对南方的军事优势。而阴山南坡是快速下降的1000米左右落差。在南坡与黄河“几”字型大转弯之间,是著名的河套平原,平原中部因大青山和乌拉山所隔而形成东西两个区域,分别称为“前套”和“后套”。这里地势平坦,土质良好,有黄河灌溉之便利,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牧区和产粮区。除了河套平原水草丰美,阴山本身就物产丰富。在汉代,阴山树木繁茂,无数野生的牛羊驴马生活在这里,为这里生活的人们提供着丰富生产生活资源。

周朝之前,属于狄人的匈奴人生活在河套。战国时期,赵国的赵武灵王把版图延伸到阴山山脉,设立了云中郡。秦朝统一之后,蒙恬率30万大军将匈奴逐出河套,迁徙3万户百姓到那里戍边,设云中、九原两郡。秦末天下大乱时, 河套又再次为匈奴所有。阴山南麓湿润的气候、丰富的物产使此时的匈奴人口大量扩张,有“控弦之士”(骑射部队)30余万,不断袭掠西汉北部边境。从汉初到武帝刘彻初的60余年,西汉一直对匈奴采取和亲和防御战略。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派卫青“出云中以西至陇西,击胡之楼烦、白羊王于河南,遂取河南地”,重新占领河套,并设置朔方郡、五原郡等,并在阴山北麓修建了长城。因为匈奴人的畜牧业高度依赖天气条件,一旦天气变得干旱寒冷,就必须寻找类似河套平原这样的水草丰美之地度过灾年。有了这道密不透风的长城,匈奴人南下道路被堵死,大大降低了匈奴的抗灾能力,造成匈奴人的生活水准和人口数量急剧下降,再也难以组织起南下的强大军力,匈奴民族从此衰落下来。《汉书·匈奴传下》所谓:“匈奴失阴山后,过之未尝不哭也。”王莽时期,河套重新为匈奴夺取。东汉时期,匈奴分裂而南匈奴归附,河套才得以收回。失去河套的北匈奴遭到东汉致命打击而辗转西迁,匈奴对中原王朝的危害从此徹底解决。

之后魏晋南北朝时,河套地区是北方多个政权争夺的重地。唐朝重新控制阴山山脉和河套地区,保证了对突厥的胜利。北宋时阴山和河套地区被西夏和辽朝所分别占有,因而北宋不断受到北方民族的侵扰,虽然后来与辽达成“澶渊之盟”,但西夏的战争使北宋遭受重大损失,宋被迫承认西夏政权。丧失阴山、河套、河西走廊(河西走廊作为中原政权重要的战马来源地和与西域的经贸通道,其重要性也非比寻常,但本文不论及)和东边的幽云十六州,北宋的北部边境防御极为脆弱,最终难逃被灭亡的命运。

明朝时气候转寒,河套附近难以屯田,需要从内地运粮,耗资巨大,所以被明朝政府放弃。蒙古人进入河套后,开始扰掠明朝边境,给明朝的北边地区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大大消耗了明朝的国力。直至明朝末年,清朝崛起征服蒙古诸部,阴山和河套才不再成为中原和北方民族的边界和争夺之地。

由此可见,作为北方和中原地区的天然屏障,阴山山脉的阻隔作用非常明显,而作为水草丰美之地,河套对北方民族的发展壮大又至关重要。北方民族得阴山、河套而可以南下侵扰汉民族,中原政权得阴山、河套而可以防御北方南侵。阴山河套地区是人类发展史上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碰撞交融的之地,上演着一幕幕政权更迭兴亡的大戏,是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的。

参考文献:

[1]李春梅. 匈奴族早期历史与阴山河套的关系.内蒙古社会科学, 2015 (4): 55-59.

[2]王蔷. 明代前中期河套与边防问题研究.云南师范大学,2015.

猜你喜欢
阴山河套匈奴
Poesía En la frontera
河套地区南美白对虾养殖试验
匈奴王的珍宝
阴山岩画的现代造型语言解读
义退匈奴兵
近代晋陕移民与“河套”内涵变迁
李代桃僵(上)
“生化危机”之匈奴的阴谋
阴山岩画
河套灌区:兴水利强基础 惠民生促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