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耻感型女性强制隔离戒毒人员靶向戒治项目的研发及效果评估

2018-02-07 02:33许材栋北京市天堂河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
中国司法 2018年10期
关键词:羞耻感戒毒量表

雍 舰 许材栋(北京市天堂河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

随着药物滥用在世界范围内的迅速蔓延,女性吸毒者近年来呈上升趋势。特别是近十年来我国女性吸毒者数量大幅上升,约占我国总吸毒人数的17%。有文献报道,女性吸毒者的心理特征为意志极度消沉和严重的心理依赖。另有调查发现,戒毒人员普遍存在着人格缺陷、思维缺陷、情绪障碍等心理问题。女性吸毒不仅给个人生活造成冲击,也对社会造成严重危害。女性吸毒者中普遍存在以淫养吸和以贩养吸的现象。以淫养吸的吸毒女性加速了性病和传染病的传播,其性伴侣和子女两大人群面临感染HIV的危险。以贩养吸女性还参加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危害社会治安。

由于女性与男性在生理、心理、职业、受教育程度和婚姻情感等方面的差异,因此有着不同于男性的吸毒成因及相应特点。把循证矫正思想应用于戒毒领域,探究女性吸毒成因,开展专项戒治项目,加强戒毒效果评估,可以帮助我们更有针对性地认识和理解女性吸毒原因,降低吸毒人员的毒品渴求感,促其掌握戒毒技能,增强戒毒动机,建立力量感并增加长期的生活满意度,这对降低复吸风险、维护社会稳定有重要意义。

北京市天堂河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以本所收治的女性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以下简称强戒人员)为对象,通过观察、访谈及心理评估分析,确定以高耻感为主要戒治靶点,探索了一条适合女性强戒人员的戒治思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项目背景

在教育女性强戒人员的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女性强戒人员愿意吹嘘自己,盲目自大,伪造自己光辉的外在形象,而深入谈话发现,在其骨子里有根深蒂固的低自我价值感和低自我认同,这种深深的自卑与其最后走上物质滥用道路有着一定的关联,对复吸的影响也很大。为了深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北京市天堂河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与中国政法大学心理学系专家团队合作,共同探讨女性吸毒成因、研发戒治项目,并进行效果评估。

(一)访谈、查阅档案资料

本阶段主要采用查阅档案资料、问卷调查及半结构化访谈的方式进行吸毒及复吸成因调查。(1)查阅档案资料,主要包括女性强戒人员的年龄、来源地(农村/城市)、教育程度、婚恋情况、个人成长史;(2)问卷调查,主要了解在所强戒人员的吸毒类型、吸毒年限、进宫次数、在外收入等情况;(3)半结构化访谈,即通过一系列可以自由回答的问题来进行,根据强戒人员前面回答问题时所作出的言语反应、非言语行为等信息来确定接下来要访谈的问题,主要了解强戒人员原生家庭、学校表现、在外工作状况、婚恋情况、吸毒原因及戒断史等,分别探索导致其初次吸毒和复吸的原因。

通过上述调查发现很大一部分女性强戒人员在羞耻感、内疚感、孤独感、自我污名化等方面问题比较突出。比如有人是在遭受幼年被性侵、童年被虐待、遗弃以及遭遇恋人背叛、父母离异等情况下自暴自弃,有人认为除了毒友别人都看不上自己,有人吸毒是自己太胖感觉面上无光。总之,在面临一些人生问题时没有适当的解决方法,没有强大的家庭支持和社会支持,本身内心又不够强大,进而用自我抛弃的方式来逃避或报复亲人,而吸食毒品能够让她们暂时忘记痛苦,与毒友在一起又能获得一定的安全感,因此就走上了吸毒道路。

(二)既往研究

针对上述发现,我们查阅了国内外的研究文献。在国内外的研究中,更多的研究是性客体化及自我客体化可导致身体羞耻,而身体羞耻可直接或作为调节变量导致物质滥用。

1.羞耻感的内涵及外延。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出发,对羞耻感有不同的界定。但目前比较一致的认识是:当个体以不光彩的方式做事,说到不幸的事或表现不光彩的、有缺陷的特征时,如果自己或他人见证了此行为并消极地评价此人,就会产生羞耻。这时个体常感到渺小、无价值、试图低头、遮住脸或眼睛来隐藏或逃避被观察与判断,甚至通过否认这些消极行为和特征或批评他人来转移自己的不良感觉。羞耻感即感到自己可耻,是一种指向自我的痛苦、难堪、耻辱的体验。

国内学者钱名怡与英国伦敦大学B.Andrews认为羞耻包括四个维度:个性羞耻、行为羞耻、身体羞耻和家庭羞耻。其中个性羞耻指个人习惯、对待别人的方式、自己是什么类型的人和个人能力如何;行为羞耻指做错某事时的羞耻感,说了愚蠢话和在竞争条件下失败时的羞耻感;身体羞耻指对自己身体或身体的某一部分感到羞耻;家庭羞耻指为家庭某个成员感到羞耻。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该模型适用中国人群。羞耻本身是一种很痛苦的负性情绪,不仅如此,它还倾向于导致其他更多的负性情绪和情感,或引发一些负性行为。

2.性客体化(sexual objectification)和自我客体化(Self-objectification)可导致身体羞耻。性客体化是指女性的身体、身体部位或性功能脱离了本人,沦为纯粹的工具或被视为能够代表女性个体本身。女性自己亦会自我客体化,当代的女性生活在一个充满性客体化的社会环境中(如媒体对女性身体的展现、选美、性评论和性骚扰等),女性依照男性目光所打造的样板,以一个观察者的视角(而不是第一人称视角)来审视自己的身体是否达到社会所制定的标准。这种观察者视角导致了女性的自我客体化,高水平自我客体化的女性想尽办法历尽训练把自己装进男性设计的一套格子里,以便成为“智慧与美丽并重”的佳人。已有研究表明,女性自我报告的性客体化经历会促进女性的自我客体化,而自我客体化作为中介,导致了女性的低自尊水平、身体羞耻、低主观幸福感、药物滥用、性功能障碍、进食障碍、焦虑和抑郁情绪等,同时威胁着女性的道德自我。

3.身体羞耻可直接或作为调节变量导致物质滥用。国内外的研究均表明,羞耻可以作为调节变量导致物质滥用,也可直接导致物质滥用。已有研究发现,羞耻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密切,在抑郁、进食障碍、药物成瘾、边缘性人格障碍等相关病理心理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核心作用。

(1)Erika Ann Carr①Carr, Erika Ann, “Sexual Objectifcation and Substance Abuse in Young Adult Women. ” PhD diss., University of Tennessee, 2011.经过对289名女性研究得出如下结论:所有的路径均显著,中介模型适应性良好。性客体化既可以直接作用于物质滥用,又可以通过自我客体化、身体羞耻及抑郁来间接影响物质滥用。

(2) Calogero②Calogero RM. A test of objectification theory: The effect ofthe male gaze on appearance concerns in college women. Psychology of Women Quarterly,2004, 28(1): 16-21.发现男性的注视会显著增加女性的身体羞耻感和焦虑;Szymanski,Moffitt和Carr③Carr ER, Szymanski DM. Sexual objectification and subst-ance abuse in young adult women. The Counseling Psycholo-gist, 2011, 39(1):39-66.扩展了性客体化理论,认为性客体化会导致药物滥用等问题。物质滥用是指个体过度摄入酒精、尼古丁以及药物或毒品物质。研究发现,女性内部的性客体化体验与酒精、尼古丁以及药物或毒品物质滥用呈显著正相关,客体化越高的女性,物质滥用程度越严重。在生活中体验到性客体化的女性可能会使用酒精、烟草等应付过多的压力及麻木愤怒或悲伤的感觉,此外,她们也可能因“女人味和性感”的观念而物质滥用,以达到性感、苗条或获得男性注意的目的。

(三)调研分析

按照访谈、档案资料及既往研究结果的线索,为探索分析天堂河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女性强戒人员的上述问题与复吸倾向的相关维度,找到影响全所女性强戒人员复吸的调节变量,对全所强戒人员开展了问卷调查。问卷主要包括特质希望量表、反社会人格障碍量表、边缘型人格障碍量表、身体客体化量表、社会支持量表、内在羞耻倾向量表、羞耻感量表,并将其分别与复吸倾向、内在羞耻倾向进行相关分析,采用多次分层逻辑回归分别使各人口学变量、吸毒相关变量和关键变量进入方程,探索女性强戒人员复吸倾向的影响因子。通过反复尝试,获得81份有效数据,以年龄、吸食毒品类型为控制变量,以成功戒毒经历和内在羞耻倾向为预测变量,分层对复吸倾向做回归。

经过统计分析发现,成功戒毒经历、羞耻感与复吸倾向显著相关,社会支持的利用度与复吸倾向显著负相关。因此,成功戒毒经历是预测女所强戒人员复吸倾向的保护因子;内在羞耻倾向是预测女所强戒人员复吸倾向的风险因子。

羞耻感与女性强戒人员复吸风险显著相关,羞耻感越高,复吸倾向越高,降低高耻感女性强戒人员的羞耻感,对降低女性强戒人员的复吸风险有积极意义,因此确定在女性强戒人员中开展“高耻感型女性强戒人员靶向戒治”项目。

二、项目开展情况

(一)对象

采用内在羞耻感量表,对全所100名强戒人员开展内在羞耻感量表测试,并根据内在羞耻感总分对全所强戒人员的羞耻程度进行排序,排除有重大精神疾患和身体疾患、不能与人正常交流、剩余强戒期不足四个月的强戒人员后,从中选出羞耻程度高的20人。

(二)前期评估

按照统一指导语,由有经验的心理咨询师组织强戒人员完成,问卷均为自评量表,由被试者自填。问卷有复吸倾向性量表(RIDA)、内在羞耻感量表、羞耻感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心理弹性量表(CDRISC)。

(三)戒治靶点

通过上述调研,羞耻感与复吸倾向显著相关。入组成员也均是羞耻感较高的强戒人员。因此,羞耻感是本项目的主要戒治靶点,旨在通过降低其羞耻感从而达到降低其复吸风险的目的。

(四)分组

将选出的羞耻感高的20人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开展以羞耻感为戒治靶点的戒治活动,对照组开展常规的管理教育工作,不进行专门的戒治活动,分散在各班管理。其中实验组年龄为34.42±10.24岁,中专1人,高中4人,初中4人,小学1人;对照组年龄为32.20±5.03岁,中专1人,高中1人,初中4人,小学4人。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心理测试结果没有显著差异。

(五)戒治方法

通过授课、团体辅导、课后行为训练等治疗方式对实验组强戒人员开展戒治活动。

团体戒治阶段以戒治主题(point to point)为标准,共分为五个部分,20个单元。每周开展一个单元活动,时间为2.5小时,由有多年实操经验并取得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的民警带领。各部分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主要针对动机问题,让成员意识到吸毒对自己的危害,重新回顾和体验成功戒毒后的积极感受,强化戒治动机。

第二部分主要针对个性羞耻感,使强戒人员深入了解自己性格、能力、资源及习惯等,并分析其与吸毒的关系,增强戒毒信心。

第三部分主要针对身体羞耻感,使强戒人员深入了解自己是否对自己身体或身体某一部分感到羞耻,及其与吸毒之间的关系,找出解决的办法。

第四部分主要针对行为羞耻感,解决过去羞耻经历对吸毒的影响作用,分析导致复吸的触发因素,应对戒毒障碍。

第五部分主要针对家庭羞耻感,教授其自强自立的生活理念和方法,并进一步分析如何应对复吸的内外部触发因素。

三、效果分析

(一)心理测试结果

1.通过各组戒治前后在内在羞耻感量表上得分的组内比较可以看出,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内在羞耻感方面均有降低,但实验组内在羞耻感后测与前测相比,达到显著差异(P<0.01),虽然对照组的前后测差异也达到显著水平(P<0.05),但程度低于实验组。

2.通过各组戒治前后在羞耻感量表上得分的组内比较可以看出,经过戒治,实验组成员在个性羞耻、行为羞耻方面显著降低(P<0.01或P<0.05)。但对照组成员只有身体羞耻方面有显著降低(P<0.05),其他维度变化不明显,个性羞耻方面不仅没有降低,反而有所升高。

3.通过各组戒治前后在复吸倾向性量表上得分的组内比较可以看出,实验组在复吸倾向性量表上的总分及各项因子分均显著减低(P<0.01),说明经过戒治后,强戒人员的复吸风险减低。而对照组只有戒毒效能感方面的分值有降低,但没达到显著水平,总分及生理唤醒、戒毒行动、家庭关系、情绪管理方面还有所升高,复吸风险不降反升。

4.通过各组戒治前后在心理弹性量表上得分的组内比较可以看出,实验组成员在心理弹性量表各因子上的得分均有显著提高(P<0.01),对照组成员虽然也有提高,但只有力量性提高程度达到显著水平(P<0.05)。

5.通过各组戒治前后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上得分的组内比较可以看出,实验组在戒治后自我效能感有显著提高(P<0.01),对照组的自我效能感反而有所降低。说明该项目对强戒人员的自我效能感有提升作用。

6.通过戒治前后两组在内在羞耻感量表上得分的组间比较可以看出,戒治前两组在内在羞耻感量表上的得分没有显著差异,戒治后两组分值均有所降低,但实验组降低程度更大,两组之间达到显著差异(P<0.01)。

7.通过戒治前后两组在羞耻感量表上得分的组间比较可以看出,戒治前两组在羞耻感量表各维度上均没有显著差异,但戒治后实验组各维度分值均比对照组降低程度大,且两组在个性羞耻方面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1),在行为羞耻及身体羞耻方面达到边缘显著(0.05<P<0.1)。

8.通过戒治前后两组在复吸倾向性量表上得分的组间比较可以看出,前测中两组在生理唤醒、戒毒行动、家庭关系、戒毒效能感方面没有显著差异,在总分及情绪管理方面,对照组要好于实验组,两组间达到显著差异。戒治后,实验组分值均有明显下降,并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说明经过戒治后,强戒人员的复吸倾向有了显著降低。

9.通过戒治前后两组在心理弹性量表上得分的组间比较可以看出,戒治前两组在坚韧性方面没有显著差异,在乐观性及力量性方面对照组要好于实验组,并达到显著水平。戒治后,实验组在各维度上均有明显提高,并与对照组在坚韧性及力量性方面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1),乐观性达到边缘显著(0.05<P<0.1)。说明通过戒治,较对照组强戒人员的心理弹性有了显著提高。

10.通过戒治前后两组在自我效能感量表上得分的组间比较可以看出,戒治前对照组的自我效能感分值要显著高于实验组(P<0.01),经过戒治后,实验组数值有所上升,但对照组反而下降,两组之间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专项戒治对强戒人员的自我效能感有很大的作用。

(二)强戒人员自我报告的效果

项目结束后,采取小组分享和查阅作业的方式对戒治效果进行评估,成员表示主要在以下方面有所收获:

1.更自信,情绪更积极,心态更乐观。强戒人员普遍认为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自己对自我有了更全面清晰的认识,同时也了解到社会上的大多数人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情绪困扰,也都有不为人知的问题和困惑,原以为自己是倒霉的、低人一等的,但现在看来,是自己想多了,从此以后要挺直腰杆,以积极的心态来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2.戒毒信心提高,应对复吸技能增多。多数强戒人员表示通过学习,了解了更多的毒品知识,更清楚了毒品对自己造成的危害,坚定了戒毒信心。通过学习也知道当有了渴求之后,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来应对,渴求感是可以过去的;在面对高危情境时也有了更多的应对方法。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戒除毒瘾是完全有可能的。

3.应对方式更积极。在面对压力和歧视的时候,由以前的被动、逃避变为主动解决,积极应对。如强戒人员杨某,刚入所时经常违纪,对扣分单的态度更是无所谓,认为“扣分也是两年,不扣也是两年”,破罐破摔,参加戒治项目后,有了很大转变,认为遇到问题应该解决,违纪时应该认真反思自己的问题,改变自己的行为,争取以后不再犯,这样其违纪行为减少很多,基本不再有扣分了;强戒人员韦某以前很自负,遇事钻牛角尖,坚持己见,现在则认为事物都有多面性,问题也有很多解决方法,实现了由“我的就是对的”到“我也可以变”的转变;强戒人员李某认为自己文化程度低,没见过大世面,因此觉得别人都瞧不起自己,很自卑,现在能更客观地看待自己,找到了自己身上的优点和长处,要做更好的自己。

4.自控力提高。在情绪调节、行为控制等方面有了显著提高。如强戒人员韦某,脾气急躁,言语犀利,经常与他人吵架,事后拒不认错,现在能遇事多站在别人角度想,冲动时能够有效控制自己的行为和言语,与班内强戒人员关系变好。

5.心理健康素质提高。(1)沟通能力及人际关系变好。如强戒人员王某认为自己学会了如何与亲人、陌生人有效沟通,尤其是在情感方面,适度表达个人情感有利于拉近彼此距离,也更容易获得理解和支持,遇到问题也有了更多的宣泄途径和解决办法,对个人顺利回归社会奠定了良好基础;强戒人员田某也感觉自己更愿意与人沟通交流了,以前觉得自己是少数民族人,与其他人很少接触,怕受到排挤和嘲笑,现在完全变了,不但愿意跟大家聊天,还学会了写字,自己的汉语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强戒人员李某觉得自己以前只懂毒品,很少与毒友外的人来往,通过团体活动发现,自己还有很多没被自己发现的能力和技能,优点这么多,没理由自卑了,出去后要好好找工作,展现自己。(2)心态更积极向上。如强戒人员钟某,变得更活泼了,脸上总是挂满笑容,更爱帮助别人了。钟某也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而不是浑浑噩噩地过日子。(3)心理承受能力增强。面对家庭问题,有能力有勇气承担,内心变得强大。如强戒人员韦某,年幼的弟弟突然患了精神类疾病,殴打父母,韦某能够挺身而出,做父母的精神支柱,勇敢地面对家庭变故。

6.修复了家庭关系。更能理解父母、家人,更懂得感恩,因此与家人关系变好。如强戒人员杨某,在单亲家庭长大,母亲对其有求必应,她也习惯了母亲的付出,但是走上吸毒道路后,母亲的付出已经满足不了她经济和精神上的需求,二人关系逐渐恶化,参加团体活动之后,杨某觉得自己亏欠母亲的太多了,非常愧疚,与母亲电话沟通获得了母亲的原谅。

7.身体素质提升。身体和心理是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也促进了身体素质的提升。如强戒人员张某,患有支气管哮喘,以前一天吃好几片药,现在不用吃了,还精神十足,参加正常的体育训练和康体活动都没有问题。

8.责任心增强。部分强戒人员年纪小,在家里属于受宠爱、受保护的对象,有些年龄大的强戒人员,也一直依赖父母、丈夫或其他家人生活,没有自立。通过参加项目,大部分人认为自己应该独立起来,为年迈的父母撑起一片天空,为子女尽到母亲的责任,自己已经是成年人了,要有担当,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9.能够反思人生,对未来有了规划。在团体活动中,很多强戒人员感到震惊,自己的前半生竟然被毒品占去了大部分,有毒和无毒的日子差别竟然那么大。如果不戒毒,自己一辈子就废了,因此要就此收手,开始过一个正常人该过的生活。唐某说:“画完影响轮,我自己吓了一大跳,毒品竟然把我的生活毁成了这样,孩子不管,父母不管,工作不好好干,再这样下去,我就会成为千古罪人,连自己都不能原谅自己。我必须要好好想想后半生该怎么过了。”

(三)民警及其他强戒人员看到的效果

1.自律性增强,违纪率减少,行为规范变好。大队民警反应,参加戒治后强戒人员的自律性明显增强,能够互相监督,对自己的要求也较高,违纪后能够反思问题,积极改正。民警对实验组10人参加戒治前2个月及戒治后2个月违纪情况进行了统计,其中有1人在戒治前两个月还未取得计分许可证,没有违纪记录,其余9个人在戒治前2个月共违纪16人次,人均1.78次,而10人在戒治后2个月共违纪9人次,人均0.9次,违纪率降低近一半。除此之外,强戒人员的行为规范也明显变好,民警管理起来更轻松,沟通起来也更顺畅。

2.能够反思自己,告别过去,走向未来。一改以往班会等活动中只谈生活问题的惯例,大家在一起时更多地谈论自己的戒治、未来的规划等,很多人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逐渐坚定戒毒信心。

3.心态更积极。经过戒治后,成员还有一个较大的变化是心态更加积极向上,不再是破罐破摔、无可改变的状态,而是积极面对未来生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对未来充满憧憬,脸上的笑容明显增多了,大队民警都愿意去他们班,因为迎接民警的是笑脸和笑声。

4.人际关系变好。在团体中,成员之间彼此能够敞开心扉,能够真诚地对待彼此,让他们之间、他们与民警之间的心理距离缩短了,因此彼此间吵架、打架等行为几乎没有发生。

5.应对方式更积极。强戒人员有一个特点是遇到问题倾向于回避、逃避,或者以极其消极的态度对待,但戒治活动后,大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遇到问题和困难时的话语由原来的“我不行”“就那样了”等变为“可不可以这样”“还可以这么办”等,大家心里流露出的是态度是“解决”。

总之,高耻感型女性强戒人员靶向戒治项目对羞耻感高的强戒人员有较好的降低耻感、降低复吸风险的作用,参加项目的强戒人员能够较好地消化所学内容,并逐渐将之迁移到实际生活中;参加戒治活动后,产生的效果比较明显,无论是内在还是外在,都有看得见、测得到的变化。民警在开展项目过程中矫治能力和水平得到锻炼。

猜你喜欢
羞耻感戒毒量表
人的羞耻感从哪儿来
网络服装虚拟体验的概念模型及其量表开发
成长中最大的敌人,是羞耻感
戒毒人员外出探视管理及戒毒人员意见调查分析
胸痹气虚证疗效评价量表探讨
你永远不可能通过羞耻去真正改变一个人
三种抑郁量表应用于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分析
慢性葡萄膜炎患者生存质量量表的验证
陷入羞耻感泥潭的高二女生
不抛弃,不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