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体育概念问题的理性审思

2018-02-07 06:06刘仲豪张予南吴友良
浙江体育科学 2018年2期
关键词:动机学者概念

刘仲豪,张予南,陈 健,吴友良

(1.闽南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2.北京体育大学 教育学院,北京 100084;3.合肥师范学院 体育科学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1 体育概念难题

学术界体育概念的争论由来已久,自从上世纪70年代末的体育概念大讨论至今,前赴后继的学者都在一遍遍拷问着学界和自己“体育到底是什么”,不同的学者根据自己的研究给出不同的答案,也正因如此,体育概念层出不穷,结果是体育概念出现所谓的“多杂而泛滥”,这一“多杂而泛滥”的现象再次引发“体育到底是什么”的难题,于是再次激发学者去寻根探底,如此循环,这一“体育概念难题”始终无法消除。为此很多学者产生担忧和不安,甚至灰心丧气,放弃思考体育概念的问题,发出“体育就是体育而不是别的什么”的无奈感叹,仅仅凭借对“体育”的感觉经验,感觉什么像体育什么就是体育,然后在此基础上从事着体育理论和实践工作。

但这种“体育到底是什么”的问题是一个伪问题,因为体育概念难题的根源在于学者们始终相信本应有“统一的体育概念”,于是前赴后继的学者秉承着这一信念而对体育概念“多杂而泛滥”的现象感到不满,那么必然导致“体育到底是什么”问题的反复滋生。但是另一方面学者们又尊重学术自由,而同时存在着不同学者对体育有不同看法,于是必然导致体育概念多元化。所以“学术自由的信念”与“统一概念的信念”相矛盾。假设“学术自由”是真命题,那么“统一概念”必然是假命题。当代社会没有人会质疑“学术自由”,因此若人们没有“统一概念的信念”,也就不会在意“概念多元化”现象,则就不会反复滋生“体育到底是什么”的问题。

2 体育概念多元化问题

关于体育概念,没有统一的认识,学者们见仁见智。对于这种体育概念多元化的现象,学术界仿佛感到不安,并一再呼吁体育科学要形成一个统一的体育概念或定义。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1],“体育概念的所谓多元化繁荣是一种假象,原因在于学者们缺失必要的对话、交流和合作,无法形成应有的学术共识,更无法在共识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和突破,其结果无非是把体育尽可能地按照自己的意志还原成体育的可能的诸多方而的这个或那个,制造出应接不暇的体育概念,让人愈加茫然无助罢了。当面临来自他人的质疑和现实的挑战时,自然也就无法自圆其说和发挥应有的效力”。

但这种观点值得商榷。第一,学者们并非缺失对话、交流和合作,反例如,现在体育学术杂志、期刊很多,并且可以自由地向其投稿,也可以自由地阅读到其他学者的论文,自然可以通过这种学术平台进行学术对话、交流与合作。第二,形成学术共识或在共识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和突破并非必须要求对话、交流和合作,反例如,牛顿和莱布尼茨在没有进行相关对话、交流和合作的情况下依然各自创立起了微积分,都认为微积分可以解决曲线的长度或围成面积的问题。第三,体育概念的共识无须“应有”,即无须非得弄一个统一概念不可。学术界一直期盼着“统一的体育概念”,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体育概念大讨论,一直到现在,前赴后继的学者在为之努力着,但还是没有讨论出一个所谓的“统一体育概念”。坚持这种努力的主要理由是,没有统一的体育概念会妨碍体育学术交流或制约体育理论(或基本理论)的发展[1,2,3]。但这一理由是无效的,因为在没有统一认识的同时,也可以暂且放下自己不同的理解,从对方的视角看问题,同样可以了解到对方的学术理论,正如现在体育概念的多元化,这一点不影响学者们交流体育概念;同样也可以基于任何一种体育概念建立起不同的体育理论或基本理论,而不会有什么制约可言。由于学术自由,不同的人对体育有不同的认识,形成不同的概念,则必然会导致体育概念多元化。如果非得要求形成一个统一体育概念,则必然要抛弃学术自由。而学者们又不愿抛弃学术自由,又想形成统一概念,所以在这种前后矛盾中努力建立统一概念,永远都是徒劳。第四,虽然没有统一概念必然是体育概念多元化,但这并不会让人愈加茫然无助。学者们似乎对体育概念的“多”感到不安,但“多”只是一种客观现象而已,它本身没有“安或不安”的本性,便不能给它定性为“不安”而使“人不安”,如理性的人不会对体育运动项目多种多样感到不安,也不会对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感到不安 。体育概念多元化的情况下,如果学者认为他人的概念有理有据,便欣然接受,如果认为无理无据,就提出来相互讨论,足矣,何来的愈加茫然无助呢?第五,当面临来自他人的质疑和现实的挑战时,并非就自然无法自圆其说和发挥应有的效力,因为当他人以他自己的眼光和他认为的现实去看待一个本身能自圆其说和能发挥应有效力的概念时,也可能使这个人对这一个概念产生质疑并认为其受到了现实的挑战,但这些质疑和挑战并不影响此概念的自圆其说和发挥应有效力。如真义体育学派始终坚持认为体育是指学校内的对于学生身体的教育,虽然不断有人带着“大体育”的眼光去质疑它,并认为这种概念已无法满足现在丰富的体育实践。但这一点不影响真义学派的体育概念的自圆其说和效力发挥,它依然可以解释学校内发展学生身体的一种教育活动,即与智育和德育相区别或相对应的身体教育,而没有权力也没有义务去解释这些“大体育”观的人所强加在“真义体育”概念上的学校以外的“体育现象”;这项活动也依然在不断发挥着它应有的对学生身体教育的效力和职责。因此体育概念多元化是正常合理的必然现象。

3 现有体育概念的不足

不同的人对体育的看法可能不同,界定出的体育概念自然不同,没有任何人有权力强行限制他人的看法。例如,某些体育概念可以容纳“有些人觉得似乎不可能的内容”,如下面的一些体育概念可以容纳语言、舞蹈表演、文化学习等活动,但他人不能强制反对这种界定的存在,因为界定者有这样看待体育的自由。另一方面,现如今体育概念确实存在着不少问题,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3.1 区分效力低

“体育是社会文化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在人类长期的生产劳动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属于社会上层建筑的范畴,为一定的政治和经济服务”[4]。“体育是人类社会进程中,人类对身体运动文化的认知与实践”[5]。“体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形式多样,丰富多彩。体育在总体上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体育是人类创造以满足人类个体、群体和社会生活特定需要的活动方式和结果”[6]。诸如此类的体育概念,其区分效力就较低。对于第一个定义,就不能够区分体育、智育、德育、哲学、经济(学)、语言等,因为它们完全符合这个定义。同理,第二个定义不能区分体育、体力劳动、舞蹈表演、杂技表演等。第三个定义不能区分体育、文化学习、音乐创作或表演、电子互联网等。

3.2 “人的身体运动(或活动)”所扮演的角色模糊

“体育是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促进身心发展的文化活动”[2]。“体育是以自身运动为主要手段改造自我身心的行为或过程”[3]。“体育是人类通过身体练习来改造自身身体、挑战身体极限的实践活动”[7]。这里身体运动(或活动)对于这项活动是充分的还是必要的呢?因为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8],“基本”含有“根本、主要、大体上”等意思;“主要”含有“最重要的、起决定性的”等意思;“通过”可指“以人或事物为媒介而达到某种目的”。所以这些词都是模棱两可的词,不能辨别“身体运动(或活动)”是充分条件还是必要条件。这不仅造成对体育概念的理解在理论上存在模糊性和歧义性,更导致体育工作者在体育实践中对待“身体运动(或活动)”的随意性和武断性。在中小学体育实践中不乏打着“兴趣主导”的口号进行“放羊式”的体育教学,一堂体育课下来,学生只是在嘻嘻哈哈的打闹嬉玩中、甚至是聊天打趣中度过,而在学生身体上没有留下更谈不上带走体育的任何痕迹和价值。

3.3 解释范围狭窄

“体育是旨在强化体能的非生产性肢体活动”[9]。学界认为这样的体育概念只能解释旨在提升身体质量的体育活动,而不能解释提升运动技能的体育活动,又给出新的概念,如,“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达到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丰富社会文化娱乐生活为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10]。但学者们还是不满意,需要继续拓宽体育的含义,如“体育是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促进身心发展的文化活动”[2]。即便将心理发展方面纳入体育的范畴,学界仍然认为解释范围不足够,还需要继续探索,于是再次出现新的概念,如“体育是通过身体运动的方式,发展身体能力,调适心理状态,促进人的社会化的教育过程”[11]。即便是这样看上去已经很全面的概念,依然不能解释一些体育活动,如培养运动员人体美的体操运动、培养运动员艺术表现力的艺术体操、培养运动员将音乐与运动结合能力的体育舞蹈等。这些概念的抽象概括能力表现出固有的局限性,始终无法摆脱解释范围的狭隘性。

4 对体育概念改进的思考

4.1 人的身体运动(或活动)对于体育必不可少

对于体育来说,“身体运动(或活动)”必然是必要条件,而并非一定是充分条件。因为,如果抛弃“身体运动(或活动)”,就会和其他活动相混淆,陷入区分力低的泥沼,如在优雅的环境里享受推拿按摩或食疗养生,虽然这些活动能够有益于人的身体健康,但它们作用于身体健康的途径与体育不同,这些活动并不需要当事人自己的身体活动,而是要么借助他人的身体活动,要么根本就不需要外在的肢体运动或活动就能到达效果和目的。而体育则不同,体育作用于人体健康的唯一途径是身体运动或活动。另一方面,“身体运动(或活动)”并非是体育的充分条件。因为如果仅有身体运动或活动,而没有其他条件,如相关场地设备和营养补充,则不能达到相应效果或无法进行,那么不能成为体育。

4.2 体育是有动机的活动

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具有理性[12]。理性(reason)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理性是指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性,涵盖认知、情感、意志等多种人的心理活动;狭义的理性是指人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思维形式进行抽象思维的能力[13]。从理性的概念可以推知,如果一个行为或活动是理性的,那么它一定是有原因、有理由的行为或活动,而不是无缘无故的机械行为或活动。反过来说,如果一个行为或活动没有原因或理由,那么它一定不是理性的行为。体育是人的活动,人是理性的,则体育必然要体现理性,因为如果体育没有体现理性,则体育不能区分人与动物的区别性。由此可以推出体育必然是有动机的活动,因为如果体育是无动机的,即人们进行体育就没有原因,没有理由,那么体育便不是理性的活动,则不能体现理性,于是与“体育必然体现理性”相矛盾。因此体育是有动机的活动。

4.3 体育的动机是身体运动(或活动)的人独立规定的动机

人具有自由的能力,即人身上具有一种独立于感性冲动的强迫而自行规定自己的能力,这种能力将人性和动物性区别开来[14]。如果一个行为或活动体现了人的自由的能力,那么它一定不是感性冲动强迫的,而是独立于感性冲动之外的自行行为或活动。反过来同样成立,如果一个行为或活动是感性冲动强迫下进行的,那么它一定没有体现人的自由的能力。体育是人的活动,而人具有自由的能力,那么体育必然要体现这种自由的能力,否则体育不能将人性和动物性区别开来。如果体育的动机是外界强加的,要么受利益的诱惑,要么受不利的束缚,从而在这种感性冲动的强迫下进行体育,而不是身体运动(或活动)的人自行独立规定于自己的动机而进行体育,那么体育就没有体现人的自由的能力,于是与“体育必然要体现人的自由的能力”相矛盾。因此体育的动机一定不是外界强加的,而是必然是身体运动(或活动)的人独立规定的动机。

4.4 体育的动机是培养自己

现有体育概念的抽象概括能力表现出固有的局限性,始终无法摆脱解释范围的狭隘性。究其原因,是这些概念从归纳逻辑出发得来的,从而始终不能摆脱归纳逻辑的固有局限性。这些概念首先将“人”碎片化,然后采用归纳的逻辑进行整合,一旦发现某种人的潜力可以用体育来培养,便将其纳入体育概念中,所以当人们认识到新的可被培养的潜力,就可能会产生新的体育概念。因此,某一体育概念只要没有穷尽体育能够培养的潜力,那么其始终都会存在被挑战的风险。因此为了在培养人方面使概念的解释范围最大化,而不局限于人的某一方面,如身体质量、运动技能、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可以从演绎逻辑出发,使培养人的概念抽象演绎化,得出“培养自己”。之所以将体育的动机设置为“培养自己”,是因为如果不是“培养自己”而是其他的什么,那么体育就会与其他活动相混淆,即,如果体育的动机是为了“生产物资”,就会与体力劳动相混淆。如果是为了“培养他人”,那么一场能够使人心情愉悦的舞蹈表演,一部激情刺激的武侠电影拍摄等这些活动同样可以称为体育。于是这样概念的区分力就会很低。为了提升区分力,则体育的动机不能设置为“培养他人”或其他的什么,而只能是“培养自己”。

5 结 语

“学术自由”与“统一概念”相矛盾,若前者是真命题,则后者必然为假。因此“统一体育概念的信念”所催生的“体育到底是什么”的难题是一个伪问题。没有统一体育概念,必然是体育概念多元化。区分效力低、“人的身体运动(或活动)”所扮演的角色模糊和解释范围狭窄是如今多元化的体育概念固有的局限。克服这些局限性,必然需要对体育概念进行反思。体育是“身体运动(或活动)”的人独立规定的动机驱动下的活动,而这一动机只能是“培养自己”。

[1] 张磊.困境与超越:我国体育概念研究之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6(1):20.

[2] 杨文轩,杨霆.体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2,22.

[3] 周西宽.体育基本理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15.

[4] 贾秀春.对“体育”概念演变历程的剖析[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3,7(2):2.

[5] 袁海强,江亮.中西方体育本质发展的逻辑辨析[J].体育与科学,2014,35(3):112.

[6] 姚颂平.体育运动概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1-2.

[7] 吴光远.也谈体育的定义[J].体育文化导刊,2003(7):23.

[8]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第六版.北京:商务印书社,P:600,1701,1302.

[9] 张洪潭.体育的概念、术语、定义之解说立论[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23(4):1-6.

[10] 舒其伟,张新良.体育学[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9:2.

[11] 和海珍.对体育概念、本质、属性的思考[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2,28(2):23.

[12] 白文君.论康德的人性思想[J].学术论坛,2007(11):7.

[13] 高文武,潘少云.康德对理性主义的重建及重要影响[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1,27(2):26

[14] 邓晓芒.康德自由概念的三个层次[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25-26.

猜你喜欢
动机学者概念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学者介绍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对动机调控策略及动机行为的影响研究
动机比能力重要
幾樣概念店
学习集合概念『四步走』
学者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