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报道中“问题地图”的传播分析与应对思考

2018-02-07 15:21浙江省测绘质量监督检验站王明荃
浙江国土资源 2018年8期
关键词:版图媒体报道测绘

□ 浙江省测绘质量监督检验站 王明荃

在新媒体时代,地图经常作为插图成为新媒体报道的一种叙事方式。然而不少新媒体从业者版图意识不强,把关环节薄弱,地图专业素养缺失,缺乏相应的甄别和判断能力,容易出现“问题地图”,造成社会影响。

“问题地图”主要指存在危害国家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或危害国家安全和利益等情况,以及其他不符合地图管理相关规定的公开地图和地图产品。2018年1月29日,新华社发布了《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通报8起“问题地图”典型案件》一文,其中涉及新媒体报道的“问题地图”案件是凤凰网2017年5月16日发布的“交互式一带一路风险地图”以及凤凰国际智库微信公众号中登载的地图未经地图审核,并存在错绘国界线、漏绘我国钓鱼岛、赤尾屿和南海诸岛等重要岛屿等严重问题,违反了《地图管理条例》第十五条和第三十八条规定。2017年11月,北京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委员会依据《地图管理条例》第四十九条规定,对凤凰网的经营主体——北京天盈九州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作出“责令改正,给予警示”行政处罚。

一、新媒体报道中“问题地图”的传播分析

(一)新媒体从业人员版图意识不强,把关环节薄弱

传统媒体以高关注度的重大事件为报道内容,体现出传播主体较高的专业水准,具有事先策划、精密安排、内部审核、专业性强等特点,而新媒体语境下,往往以受众兴趣为报道方向,从业人员门槛较低,呈现草根性、平民化的特点。新媒体从业人员不是传统媒体语境下传播的单一内容生产者,而是报道信息的传播者、碎片化信息的整理者、网络意见的搜集者、事实真相的拼接式建构者和原创或半原创信息的加工者。新媒体从业人员往往从娱乐的视角对特定的现象和话题进行解读,对娱乐话题和具有广泛社会关注度的社会话题保持高度敏感,通过自媒体运营获得流量进而寻求变现。而地图专业性强,使用地图时需充分考虑政治问题以及地图学本身的规范,需对比例尺、地图方法以及图例进行详细的审核,不少新媒体从业人员版图意识不强,忽视地图作为插图的特殊性,编辑部场域里把关环节薄弱,缺乏对“问题地图”的有效甄别与判断能力。因此,新媒体报道中地图出错频率较高,错误集中体现在漏绘重要岛屿、陆地国界、南海断续线表示错误、地图颜色标识错误等问题。

(二)新媒体传播属性扩大“问题地图”的传播范围

在新媒体报道中,传播不再是单一的点对多的大众传播,而是借助各种移动设备、社交平台表现出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的结合交融,伴随着信息生产方式的改变,报道的传播机制也发生改变,呈现出传播迅速、即时扩散、互动传播、众人参与等特征,传播秩序混杂、无序、多元。如微博,其传播方式具有多级裂变的特征,个人的微博被“粉丝”转发,再被“粉丝”的“粉丝”转发,进而不断裂变式蔓延,呈几何级的速度进行传播。这种裂变式的传播速度远远快于传统大众媒体,更具快、易、广的优势。在这样的传播生态下,“问题地图”便客观上扩大了其传播范围和传播影响。地图是国家版图的主要表现形式,直观反映国家的主权范围,体现国家的政治主张,具有严肃的政治性、严密的科学性和严格的法定性。问题地图错绘国界线、漏绘重要岛屿,登载敏感甚至涉密地理信息,极大地损害了国家领土主权、安全和利益。此外,新媒体受众媒介素养较低,不加注意,新媒体报道中“问题地图”的传播极有可能歪曲大众认知,造成不良社会影响。

(三)新媒体互动机制下“问题地图”引发网络舆情

“风险社会”的特点是风险具有全球性、人为性、不确定性和难以预测性,使人们生活和发展的压力加大,个体紧张度增强,经济活动、社会活动中的交易成本加大,安全和信任的成本加大。“问题地图”的出现有无知误用、粗心误用、妥协误用和刻意误用四种情况,“问题地图”危害国家主权、安全、利益,这一危害在风险社会里也将得到凸显。

2016年10月9日,湖南卫视在其《汉语桥》节目中,背景大屏幕动画素材里中国地图版图标红处理有误,未对台湾地区做标红处理,节目网络上线后迅速引发网友关注和热议,并形成舆论。湖南台随即发出正式致歉声明,节目网络重新上线前,连夜对错误信息进行更改和处理。2017年1月10日,阿里巴巴官方推特在马云和特朗普会面后发表了一条官方推特以此说明中美小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贸易机会,而网友发现该推特配图中的中国地图并不是标准的中国地图,缺少了台湾岛及附属岛屿、南海诸岛等部分岛屿,这一失误迅速引起了舆论关注。随后,阿里巴巴官方微博、推特同步发表声明致歉,并更新了相关配图。在两起因“问题地图”引发的网络舆情事件中,湖南台和阿里巴巴均迅速反应,即时道歉,整改到位。而网络舆情复杂多样,“问题地图”如若应对不当,极易引发次生舆情。

二、关于新媒体报道中“问题地图”的应对思考

目前,新媒体报道中地图出错频率高、出错问题多样,甚至容易出现政治性问题,影响媒体形象的同时更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笔者认为,新媒体传播组织应当建立健全相关生产机制、传播机制、监管机制和应对机制,避免“问题地图”的出现。

(一)生产机制:选用权威来源地图

新媒体从业人员一般缺乏相应的地图基本知识,对其规范要求未能把握,且新媒体内容生产周期短,在配图选择上往往随意搜集、来源不明。因此,新媒体从业人员要不断提高法律意识,学习《测绘法》了解测绘相关知识,不断增强版权意识,通过自学、讲座、调研等方式加强对地图知识的学习,重视地图作为插图使用的特殊性,主动到测绘地理信息主管部门咨询相关政策与谋求技术支持,使用权威来源的地图。

权威来源的地图可以去省级测绘地理信息主管部门网站上下载,也可以在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天地图”上下载,下载时应注意完整使用不能断章取义。此外,地理数据处于不断变动的状态,在使用地图时应注意筛别,使用最新的地图。

(二)传播机制:承担社会责任,畅通反馈渠道

从用户角度和传播力来说,新媒体已经成为受众日常文化产品消费的主流平台,在传播时必须考虑其社会责任、文化影响和价值引领作用。国家版图意识以地图为核心载体,新媒体在报道时应重视对受众版图意识的宣教,营造自觉维护国家版图尊严与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抵制“问题地图”的社会氛围。此外,新媒体受制于人力物力资源的限制,在使用地图时,应当畅通反馈举报渠道,利用新媒体的互动特点,欢迎受众监督和反馈,广集民智,有效甄别“问题地图”。

(三)监管机制:内部监管和外部监管的结合

对于“问题地图”,应该实行内部监管和外部监管的结合。一方面,新媒体组织要高度重视地图作为配图的特殊性,强化“把关人”角色,建议建立专门的地图审查机制,对网络、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发布的地图进行内部审核,避免出现重大政治问题和常见的地图规范问题。另一方面,新媒体组织应主动联系专门的测绘管理部门,必要时要将图件送到相应的测绘审图部门。

(四)应对机制:“零容忍”与积极应对

“问题地图”是我国地理信息领域不可触碰的一条红线,排查整治刻不容缓。“问题地图”,问题在人。进一步规范新媒体从业人员合法合理使用地图,避免使用来源不明的地图,以“零容忍”的态度自觉抵制“问题地图”。一旦出现“问题地图”,应当迅速反应,把握网络舆情的规律,及时更换,避免影响扩大。

猜你喜欢
版图媒体报道测绘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助“绿”中国版图
浙江省第一测绘院
工程测绘中GNSS测绘技术的应用
金旅“新”版图
技术开路 颜值助攻——如何做好融媒体报道的实战心得
04 无人机测绘应用创新受青睐
无人机在地形测绘中的应用
“东方之星”陨落长江全媒体报道体现大爱
亲历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全媒体报道
公共危机事件的行业媒体报道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