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前后的粟裕

2018-02-07 16:25张雄文
同舟共进 2018年1期
关键词:边防军司令员粟裕

张雄文

毛泽东的最初选择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两天后,美国总统杜鲁门宣布出兵朝鲜,并下令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协防台湾。此时,粟裕正在统率三野部队等共65万人积极备战、准备攻台。毛泽东被迫决定推迟攻台作战,决定将主要战略方向由东南转向东北。开始集结第一批军队后,毛泽东也想好了统率军队的最高指挥员,便是中央军委委员兼三野前委书记、攻台总指挥粟裕。7月6日深夜,毛泽东亲笔拟写一份给粟裕的电报,召粟裕前来北京接受新的重任,要求粟裕于7月18日到北京。这一电报署名“毛泽东”而非“中央军委”,不仅表明他与美军作战的“志愿军行动”的决心,也说明他对粟裕的格外倚重。与阻挠攻台的美军第七舰队作战,尚不具备海空军条件,但对于陆地交锋,毛泽东相信:国内战争中歼灭美械装备国民党军最多,攻台作战准备中又对海陆空联合作战已有相当认识和研究的粟裕,能够出奇制胜,再展神威。

第二天,即7月7日,毛泽东决定正式组建东北边防军,准备出国作战。他委托主持军委工作的副主席周恩来召开国防会议,讨论朝鲜局势和国防问题。总部与各兵种主要负责人,包括朱德、聂荣臻、罗荣桓、杨立三、萧华、萧劲光等悉数与会。此时,时为中南军区司令员的林彪因病到了北京休养。因已集结东北的部队与计划中的首批部队主要是原四野的人马,林彪也被安排参加了国防会议。

第三天会上,周恩来传达了毛泽东对形势的估计和成立东北边防军的决定。他还说,一旦边防军参战,“改穿志愿军服装,使用志愿军旗帜”。随后,宣布以粟裕为东北边防军司令员兼政委。编入东北边防军的首批部队,除已集结东北的42军等部外,还有原四野13兵团。13兵团是从其他野战军抽调部队设立的全军战略预备队,原本准备情况危急时用于攻台。朝鲜战争一爆发,它便被派上新的用场,返回当年的征战之地东北。

第四天此次会议决议事项得到毛泽东批示同意后,中央军委随即开始着手实施,包括通知粟裕准备就任新职。

毛泽东等待粟裕病情好转

粟裕于7月6日深夜便接到毛泽东的亲拟急电,随后又接到了中央军委的任命通知。但遗憾的是,这时他的身体状况很差,主要源于两个原因:一是早年负伤次数过多。他曾6次负伤,尤其是1930年2月头部受重伤后,头颅内一直留有三块残碎弹片,直至世火化时才被发现。二是长期高强度指挥作战,以致过度劳累。年仅43岁、正当壮年的粟裕患有高血压、肠胃病和美尼尔氏综合症,经常头晕头痛,靠戴健腦器工作。淮海战役中,他曾连续七天七夜未睡觉,病痛发作时健脑器也失去作用,不得不躺在担架上指挥。大半年的攻台作战准备后,粟裕病情又复发。得知毛泽东亲自点将,交给他抗美援朝新任务后,他深感这是毛泽东的信任,理应勇挑重担,但又考虑到身体状况,恐怕顶不下来。因此,粟裕回电毛泽东,说明了病情,提请考虑另外的同志。

毛泽东赏识粟裕的军事指挥才干,仍然坚持要他去,但将原定到京时间推迟到8月上旬。7月10日,毛泽东又亲笔拟稿致电粟裕:“来电悉。有病应当休养可以缓来,但仍希望你于八月上旬能来京,那时如身体已好,则担任工作,如身体不好则继续休养。”不久,毛泽东又指令陈毅向粟裕当面传达,明确要他担负抗美援朝作战指挥任务。

也就在7月10日这一天,周恩来再次召开国防会议,增设萧劲光为东北边防军副司令员,萧华为副政委。三天后,中央军委正式确定13兵团和42军等部组成东北边防军,明确了东北边防军的地位。东北边防军是应朝鲜战争而预先筹划组建的战略方面军,与一般性质的边防部队截然不同,它的组成是从全国其他野战军中抽调而来。

东北边防军是野战军级单位,粟裕调任东北边防军,便第一次改变了长期以野战军副职身份担负正职责任的局面,而且军政双挑,出任司令员兼政委。这是毛泽东给予粟裕的一个全新的平台。《远东朝鲜战争》的作者王树增说,毛泽东极为渴望用优势兵力像淮海战役歼灭国民党军那样全歼美军几个整师。而粟裕正是毛泽东心目中淮海战役“立了第一功”的人。

不仅如此,毛泽东还给粟裕精心挑选、配备了两个得力的军政副手。一个是原林彪东北民主联军的副司令员、时为海军司令员的萧劲光,一个是总政治部主任罗荣桓的副手、政治部副主任萧华。他们两人在国共第二次内战中合作共事,一道主持接近朝鲜的南满军区,与林彪的东北野战军主力“南拉北打”,不仅熟悉首批编入东北边防军的13兵团与42军,也熟悉东北与朝鲜的气候、地理等条件,能给粟裕的指挥提供诸多帮助。

尽管有病在身,但接到毛泽东的多次电令后,粟裕慨然受领了任务,说:“如果毛主席一定要我去,我就不能推辞了,我还是要去。”他一面养病,一面立即着手进行新任务的准备,选配东北边防军指挥部的参谋、通信班子,安排调查侵朝美军空军的飞机数量和作战能力。

但粟裕的病情日益加重,不仅无法工作,甚至左右环视也困难,吃饭时要把饭菜摆在正面一条直线上。他不得不向毛泽东请假治疗,力求尽快康复。临行前,粟裕带病主持三野会议,研究了朝鲜战争问题,并对其余各项大事作了必要的部署。

粟裕前往青岛三天后,毛泽东又于7月17日为中央军委起草致电华东局以及三野前委副书记唐亮等人并转告粟裕,要求粟裕8月上旬报告身体状况,说如果痊愈,必须迅速前往北京接受新任务。

东北边防军暂归高岗指挥

因为粟裕需养病,毛泽东专为他而设的两个副手萧劲光和萧华也就可以不急于到职了。因此,东北边防军的指挥机构也就建不起来,周恩来深为焦虑。经周恩来、聂荣臻建议,毛泽东批准东北边防军暂归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委高岗指挥,日常训练工作暂由13兵团统一组织,由邓华兼任兵团政委。

粟裕休养半个月后,病情仍未见好。8月1日,遵照毛泽东两次要求他“8月上旬来电报告身体情况”的电令,他托到青岛探望的公安部长罗瑞卿带信给毛泽东,报告自己的病情和心情。信中说:“头晕头痛症并未见好转,文件书籍均不能阅读,每日只能看看报纸,且每次不能超过二十分钟。”他说:“因新任务在即,而自己病症未见转好,心中甚是焦虑,以致愈加不能定心休息。”endprint

因医生认为这种病非短期所能治愈,粟裕又分析“依目前局势发展似有一时期之间隙”,即朝鲜局势恶化,美军越过“三八线”,东北边防军随之出国作战尚需一段时间,因而向毛泽东请求给予更长的休息时间。

当时,毛泽东与粟裕的看法一致,也认为“8月内可能没有作战任务”。8月4日,毛澤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谈到朝鲜战争的形势时说:“如果美帝得胜,就会得意,就会威胁我。对朝鲜不能不帮,必须帮助,用志愿军形式,时机当然还要选择,我们不能不有所准备。”8月上旬,东北边防军第一批部队13兵团与新编入的50军等部全部奉命到达指定位置。毛泽东于8月5日致电高岗,要求准备于9月上旬出国作战。

8月8日,毛泽东收到了粟裕的信,复信说:病情仍重,甚为系念。”并同意了粟裕“批准职给予较长的休息时间”的请求,写道:“目前新任务不甚迫切,你可以安心休养,直至病愈。”粟裕将这封信保存了多年,直到去世前一年才赠给中央文献研究室。

此时,与朝鲜人民军交战的美军还没有越过“三八线”,朝鲜局势还不很明朗,还没有到主帅必须立即出马的地步。

最后时刻改派彭德怀挂帅

8月11日和13日,东北边防军所属的13兵团召开两次“沈阳军事会议”,高岗与萧劲光向军师高级干部明确传达了毛泽东交与东北边防军的任务,即准备入朝作战。萧劲光回京后向毛泽东汇报了军事会议召开的情况,反映了东北边防军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难以完成毛泽东“准备于9月上旬能作战”的要求。毛泽东因此致电高岗,决定将东北边防军完成各项出动准备的时间延长至9月底。

与此同时,毛泽东注意到美军可能在仁川登陆,是个值得密切注意的大战略问题。他立即决定采取三项措施,其中之一便是“检查督促东北边防军各项战备工作的情况,严令在9月底以前完成一切作战准备工作,保证随时可以出动作战”。8月底到9月初,毛泽东一面等待粟裕病情好转,一面也开始充实东北边防军的力量,以11个军60万人作三线配置,准备参战。

面对美军可能在仁川登陆的严峻局面,代替粟裕负责暂时指挥东北边防军的高岗十分焦急。他虽然是东北军区司令员,但实际并不懂军事,更无指挥大规模战役的经历。他清楚,边防军统帅至今未到职,各项准备工作很不充分,必然影响即将到来的作战。因此,他致电毛泽东:“建议指挥部队的统帅与专门人材早日来东北,以便作充分准备。”

但此时,粟裕的病情依然没有好转,不能担负剧烈战争的指挥重任,毛泽东不能不在入朝部队最高指挥员人选上做第二手准备,开始考虑让中南军区司令员、原四野统帅林彪率军出征。然而林彪也有病在身,正在休养。

此时,美军还没有越过“三八线”,主帅出马的决定依局势来看还可以再等几个月。毛泽东在等待粟裕和林彪病情好转,几个月后,无论是粟裕还是林彪,谁的病情稳定一点,再决定由谁出马不迟。因此,他于9月3日回复高岗,说“林、粟均病,两萧此间有工作,暂时均不能来,几个月后则有可能,估计时间是有的”。他还要求高岗迅速考虑组建东北边防军司令部的事宜。然而,因为最高指挥员人选始终未定,高岗又不熟悉野战军事务,东北边防军指挥机构始终未组建——后来局势恶化,毛泽东指派彭德怀担任司令员时,在来不及组织指挥机构的情况下,彭德怀只得利用13兵团司令部,将其改作志愿军的指挥部。

毛泽东还告诫高岗注意两点:一是“必须以现代战争观点教育部队,切记不可轻敌”;二是“对省级主要同志只讲边防,不讲其他”。这不仅再次表明毛泽东出兵朝鲜的决心,担心部队有轻视美军的情绪,也说明他非常要求讲究策略,避免过早暴露己方的目的。

为加强东北边防军,周恩来奉毛泽东之命,多次与中央军委各部门会谈。9月3日,周恩来将会谈确定的《关于加强边防军计划的报告》上报给毛泽东。报告确定归东北边防军建制的兵力是“11个军36个师连特种兵总队及后勤部队,共约70万人”,预备继续补充的人数为“准备20万人”。报告还作了必要的战争伤亡准备事宜,“卫生组织照20万人伤亡布置,医药器材照70万人准备”。这一伤亡的准备,超过国内战争任何一次战役的规模。中共军队在辽沈战役中伤亡6万余人,淮海战役中伤亡13万余人,合计才接近20万人。周恩来正是以这两次战役的伤亡总数作参考,来准备抗美援朝卫生组织。

9月15日,朝鲜局势异常严峻起来。美军从朝鲜半岛西海岸的仁川港登陆,全线进抵“三八线”,将朝鲜人民军主力隔断在“三八线”以南,朝军腹背受敌,遭到重大损失。

经过一番紧急运筹与决策,毛泽东决定改派没有任何思想准备的西北野战军司令员彭德怀挂帅,率东北边防军立即出征朝鲜。10月8日,毛泽东颁发命令,“着将东北边防军改为中国人民志愿军,迅即向朝鲜境内出动,协同朝鲜同志向侵略者作战并争取光荣的胜利”,同时正式任命彭德怀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预设已久的东北边防军最终公开打出了“志愿军”旗号,但司令部指挥机构一直没有建立起来,而出国作战在即,临时上阵的彭德怀已没有充裕时间进行重新组织。毛泽东只得决定以边防军所属的13兵团指挥机构升格为志愿军总部。第二天,志愿军正式跨过鸭绿江出战。

粟裕负责志愿军撤军事宜

志愿军出征朝鲜后,经过7个多月的较量,美国意识到长期陷于朝鲜战场不利,因而谋求同中朝方面举行停战谈判。毛泽东也通过彭德怀的实战,深感以现有武器装备难以歼灭美军的重兵集团,便接受了谈判的请求。交战双方于1951年7月10日在“三八线”上的开城举行第一次会议。此后,双方打打停停,但再无前5次战役规模的大兵团作战。

1952年3月,毛泽东派陈赓前往朝鲜,代替生病的彭德怀主持志愿军总部工作,彭德怀回国治疗。病愈后,毛泽东考虑到朝鲜战场己相对稳定,不需要剧烈的大兵团运动作战,便将彭德怀留在了北京,接替周恩来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他的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一职,则奉命交与副司令员邓华代理。

1953年7月,彭德怀又到朝鲜,但已不是指挥作战,而是代表中朝一方与美军签署了停战协定,交战双方的兵锋最终停滞在“三八线”,抗美援朝由此结束。多数志愿军部队奉命回国,部分留下保障停战协定的实施。1957年12月,毛泽东决定从朝鲜撤回全部志愿军部队,提出在1958年内分三批撤回。时为总参谋长的粟裕抗美援朝挂帅虽然未能成行,却成为撤回志愿军的主要执行者之一。

1958年2月14日,粟裕与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外交部长陈毅等人一起组成中国政府代表团前往朝鲜访问。粟裕的主要职责是慰问志愿军与部署撤军事宜。3天后,粟裕和周恩来接见了志愿军司令员杨勇,指令说:“撤军要交好、走好、到好”,“只要朝方提出需要的一概留交”,“对方未提到的不强给”。

随后,周恩来、粟裕、陈毅等人一起冒着鹅毛大雪拜谒了志愿军烈士陵园,向倒下的烈士们敬献了花圈,又一道给即将归国的志愿军司令部干部和各军代表作报告,为抗美援朝画上了最后的句号。

(作者系文史学者)endprint

猜你喜欢
边防军司令员粟裕
背着司令员追赶红六军团西征的部长刘俊秀
第一次开飞机
刘少奇与粟裕交往二三事
罗马舶菡纪ァ胺盟”安置法刍议
粟裕谈黄桥战役
粟裕与攻台作战的准备
驰骋中原 转战川黔——记第5兵团司令员杨勇
百万大裁军中的福州军区司令员江拥辉
虎口拔牙——忆孟良崮战役中的陈毅司令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