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隐源性肝硬化验案1则

2018-02-09 06:47徐国良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8年21期
关键词:纳差黄染疏肝

徐国良

(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中医院内二科,广东 佛山 528500)

隐源性肝硬化在临床上约占5%~10%,是指[1]病史不详,组织病理辨认困难、缺乏特异性的诊断标准等原因未能查出病因的肝硬化,其可能的病因包括营养不良、血吸虫病、肉芽肿性肝损、感染以及代谢性疾病等。本病起病时可无临床症状,病情逐渐发展至肝硬化,则出现肝功能减退及门静脉高压症,常见症状有身目黄染、尿黄、乏力、纳差、腹胀、恶心呕吐、发热、出血倾向、女性化及性功能减退等,后期可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感染、肝肾综合征、肝肺综合征、原发性肝癌、门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对此,西医上没有明确而有效的治疗方法,主要以一般对症支持及保肝降酶、利尿及针对并发症的治疗。总的来说,是以缓解症状、消除腹水、改善肝功能及减轻肝纤维化为目标。中医虽没有肝硬化的病名,但根据其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可辨病为“积聚”“臌胀”“肝积”范畴。本病形成与肝脾肾功能失调离不开关系。肝藏血,主疏泄,脾为后天之本,脾统血主健运,肾为先天之本,藏真阴而寓元阳。脾健运,肝疏泄均有赖于肾气的鼓动和肾阳的温煦。肝脏功能失调,肝气郁结,脉络瘀阻,或肝木克脾土,脾失健运,或肝病及肾,引起肝肾阴虚,病久肾阴阳两虚,导致气滞、血瘀、水停等,结聚于腹,发为肝积。肝积通过中医辨证论治,根据病情虚实标本的不同,处以不同方药,往往能取得不错的疗效。实证以气滞、血瘀、水停的偏盛,采用行气利水、活血化瘀之法;虚证以扶正为主,以健脾理气、补肝益肾为主,随证兼以祛邪。

肝主疏泄,脾为气机升降的枢纽,因此肝和脾在生理病理上互相影响。肝木疏土,助脾运化,脾土营木,是肝之疏泄。《素问·经脉别论篇》:“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精并行,合于四时五月在阴阳,揆度以为常。”在《血证论》[2]中提到“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由此可知,肝脾在生理和病理上相互影响,且脾为后天之本,因此在治疗肝病时需注重肝脾同治。张仲景在《金匮要略》[3]中也提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肝属木,脾属土,两者存在木克土的关系,肝木太过或不及均累及脾土,进一步说明肝脾同治的重要性,脾气健旺则肝病不能蔓延和传变。另外,在五行上肝属木,肾属水,水生木,肾是肝之母,肝为肾之子,因此肝肾之间精血同源,藏泻有度,互根互用。肝脏秉风木而寄相火,下连肾水为乙癸同源,上接心火成子母相应,治疗肝病时应注意补肾。《医宗必读》[6]中有云:“东方之木,虚不可补,补肾即补肝。肾阴足则水调木荣,肝得充养则条达生其病可愈”。

案 夏某某,女,73岁。住院号:554242,初诊时间:2013年11月11日。主诉:身目黄染、尿黄、乏力、纳差2年。现病史: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身目黄染、尿黄、乏力、纳差,无皮肤瘙痒,无解灰白便,当时查肝功:ALB 27.8 g/L,GLB47 g/L,TBIL 50 μmol/L,B超提示肝硬化,脾大。于2012年12月在中山市博爱医院治疗,予护肝药物口服治疗,症状和体征未见改善。2013年2月在广州市南方医院住院诊断为隐源性肝硬化失代偿期,经系统治疗后,患者仍有低蛋白血症,总胆红素轻度升高,为求中医治疗,遂来诊。症见:身目黄染,尿黄,纳差,多食则腹胀,易疲倦乏力,烦躁易怒,怕冷,少许忧郁,胃纳睡眠尚可。舌质淡红、苔薄黄,双尺脉偏浮。查肝功:ALT 50.3 U/L,AST 40 U/L,ALB 30.86 g/L,TBIL 47.6 μmol/L,DBIL 26.3 μmol/L,IBIL 21.3 μmol/L。西医诊断:隐源性肝硬化失代偿期低蛋白血症。诊断:肝积(肾阴阳两虚,肝郁脾虚)。治则:疏肝健脾,双补肾阴阳。处方:茯苓四逆汤合柴芍六君子汤,如下:茵陈30 g,桂枝10 g,猪苓10 g,泽泻10 g,茯苓10 g,炒白术10 g,柴胡10 g,赤芍10 g,红参10 g,炙甘草10 g,法半夏10 g,陈皮10 g,炮附片20 g(先煎)。共30剂。

2014年2 月14日二诊:服上药后身目发黄、尿黄消失,精神明显好转,怕冷症状减轻,纳食正常,复查肝功:ALT 43 U/L,AST、TBIL、ALB正常,中药有效,续予茯苓四逆汤合柴芍六君子汤巩固治疗,共30剂。

2014年3 月11日在中山市医院复查,验血示白蛋白38.9 g/L、球蛋白42.1 g/L,总胆红素26.3 μmol/L,舌质淡红,苔薄黄,脉双尺略浮。效不更方,续进30剂。

2014年7月4日三诊:药后诸症消失,复查肝功能指标均正常,舌脉如前,效不更方。其后五年随访期间,患者病情稳定,定期复查肝功均正常。

讨论:本病案中患者有身目发黄、尿黄、黄色晦暗、乏力、纳差等症状,舌质淡红、苔薄黄、双尺脉偏浮,四诊合参,中医辨病为肝积,辨证为肾阴阳两虚,肝郁脾虚。《金匮要略》[5]中提到:“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人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故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本段是根据五脏相生相克及整体论治的观念出发,提出治肝病时应实脾。肝属木,脾属土,五行学说里面,肝木克脾土,肝病时可累及脾,且李东垣[3]在《脾胃论》中有“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之说,说明了脾胃是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基础,也是百病变化之根源。故治疗时应从整体出发,实脾以防治肝病传变,故临床上常用抑木培土法,调理脾胃或肝脾同治。患者纳差多食则胀,表明有脾气虚,同时有少许忧郁,表明存在肝气郁结,故选用疏肝健脾的柴芍六君子汤,此方中党参、白术、茯苓、甘草为四君子汤组成,重在健脾益气渗湿,为脾虚基础方;柴胡、白芍二者配伍,一散一收,重在疏肝柔肝;陈皮、法半夏配伍和胃理气。另《金匮要略》[5]云:“尺脉浮为伤肾”,怕冷表明有肾阳虚,阴黄而有肾阳虚,故选用茵陈术附汤,左尺脉主肾阴,右尺脉主肾阳,且有怕冷,易烦躁之症状,故选用肾阴阳俱补的茯苓四逆汤。茯苓四逆汤由四逆汤加茯苓、人参组成,四逆汤可回阳救逆,加人参益气生津,扶正固本,补心、肾、脾三阳得回而固本,阳复则阴生。方中炮附片为君药,辛甘大热,走而不守,能温肾壮阳以祛寒救逆,并能通行十二经,振奋一身阳气;干姜辛温,守而不走,与炮附片相配,增强回阳救逆之功;甘草甘缓,温养阳气,缓和姜附燥热之性;重用茯苓,甘淡健脾渗湿,使寒湿之邪得姜附之温阳而从小便利之,黄疸亦可从小便而退,且茯苓能安神定志,除烦宁心,故能平复患者烦躁之心。两方合用,起疏肝健脾、双补肾阴阳之功,药证相应,故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临床上,肝积的治则多以健脾理气、活血化瘀为主,佐以扶正、软坚散结。本病例中,以疏肝健脾、双补肾阴阳为主,选用茯苓、白术、党参等健脾理气药物以及炮附片、干姜温阳补肾,没有选用龟甲、鳖甲之类的软坚散结之药以及莪术、三棱、丹参等活血化瘀之药,而患者症状、体征、实验室指标却逐渐恢复正常,说明辨证地施治,个体化治疗为关键,做到治病求本,“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猜你喜欢
纳差黄染疏肝
猪黄脂病的原因分析及鉴别预防
Shugan Huoxue Huayu Fang (疏肝活血化瘀方) attenuates carbon tetrachloride-induced hepatic fibrosis in rats by inhibiting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Smad signaling
Mechanism underlying efficacy of Shugan Sanjie decoction (疏肝散结汤) on plasma cell mastitis,based on network pharmacology and experimental verification
八段锦之“调理脾胃须单举”联合足三里穴位按压对新冠肺炎患者纳差效果评价*
丁香透膈汤治疗老年人功能性消化不良纳差的疗效观察
益胃汤联合西药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应用及预后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阴黄证1例
小儿支原体感染性肺炎消化系统损伤的临床分析
识别宝宝生病信号
不同消毒液对手术室塑胶地板黄染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