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体育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接培育

2018-02-09 06:59王振生
中国轻工教育 2018年4期
关键词:体育精神爱国诚信

王振生

(天津职业大学体育部,天津 300410)

党中央历来重视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兴校之魂。我们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构筑校园文化之魂、助推建设中国特色的一流大学,为实现“中国梦”做出高校应有的贡献。

2012年,党的十八大在公民个人价值层面提出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法日益科学化、规范化的当下,高校遇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缺少抓手的难题。而在大学体育课中,体育教师历来倡导的担当精神、务实精神、奉献精神、分享精神等,这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个人行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四个概念一一对应,使前者成为了后者的有效抓手。这种对应关系就为对接培育提供了可能性。

一、将“爱国”与“担当”精神对接起来,教育大学生立志

1.“爱国”与“担当”精神对接的意义

将“爱国”与“担当”精神对接起来,教育大学生立志,是指在指导大学生进行体能训练中,在指导思想上要有明晰的方向感和目的性。一是按照体育精神的本质要求,要求学生必须建树责任意识、担当精神。二是将这种责任意识、担当精神升华至爱国主义的思想境界 (爱国主义离不开担当精神作基础),并以这种爱国主义精神作为当代大学生立志的方向定位。

“担当”与“爱国”精神是统一的。大学生体能训练、尤其是集体项目的训练,客观的担当要求带动着大学生内驱力的担当需要,支配着大学生个体角色的集体主义意识强化。爱国主义精神,其实质是更高层次的担当精神、责任意识,它的核心内容包括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等多方面。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决定了他们不仅应具有担当精神,而且还要求将担当精神升华为爱国主义意识,并以此作为人生的方向和动力。

2.“爱国”与“担当”精神对接的理由

将“爱国”与“担当”精神对接起来,教育大学生围绕“担当”与“爱国”立志,在当下高校体能训练中有其必要性。首先,从高校体育课的培养目标来看,除了国家战略和体能上“为国家培训体育后备”、“传授体育基本知识和运动技术,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促进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发展”等硬性目标之外,还有更重要的“培养优秀的思想品质与良好的作风”精神层面的软性目标。

其次,从大学生在体育课中的 “担当精神”、“责任意识”的现状来看,总体方面是好的。但部分人在体育课中所表现出来的“畏缩不前”、“推卸责任”、“斤斤计较”现象并不少见。

大学生“爱国”与“担当”精神的欠缺,是由主客观方面的原因所导致。从客观方面看,市场经济的负面作用,使家庭、社会、学校教育出现了短板。在社会环境影响中,多栽花少栽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庸人价值观,不作为、不敢为、不会为的部分官员价值观充斥当下。这些不良思潮混杂发酵,使人难辨真伪和方向。

在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存在着先天教育不足,后天教育乏力的状况。中学虽有德育专门机构,但其主要职能是作为调节学生矛盾冲突的场所,思想教育的功能偏弱。进入大学后,学校虽然开设了若干门思想政治教育课,但因其教材陈旧、教师浮躁、教学形式呆板,致使学生到课率较低,导致了核心观教育效果的欠佳。在课外,辅导员面对千百位学生的现实心理需求,更是力不从心、疲于奔命。

从主观方面看,我国中小学应试教育氛围,使青年往往以考取大学、尤其是考入名牌大学作为人生价值标准,而将思想品德标准降至不闯法律禁区。从而导致了部分人以提升自己及其家庭幸福指数为目标的畸形价值观,而将国家意识、他人意识、担当意识、责任意识抛之脑后。

3.“爱国”与“担当”精神对接的策略

在组织对大学生进行体育精神的培育中,将“爱国”与“担当”精神对接起来的大学生立志培育,需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大处着眼,就是要求体育教师牢记习总书记关于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为国家培养出能够担负起我党十八大提出的“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在体育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大学生不仅要完成课堂内的体育训练科目,而且还要养成终生体育锻炼的习惯,以强健体魄为基础,为祖国人民做出应有的贡献,进而实现著名的体育专家、清华大学的马约翰教授提出的 “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2]的奋斗目标,成为真正有担当精神和能力的爱国者。

二、将“敬业”与“务实”精神对接起来,引导大学生立向

1.“敬业”与“务实”精神对接的意义

将“敬业”与“务实”精神对接起来,引导大学生立向,是指在指导大学生在参与体育训练的过程中要坚持从难从严要求。一是教育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肢体动作要规范、动作要协调,且要求其掌握各科目的全套规范动作,绝不允许偷工减料、马虎应付。二是将这种务实精神、规范动作和作风升华至敬业的思想境界,并将其作为当代大学生立向的平台和抓手。

“务实”与“敬业”精神是统一的。大学生参与体育训练的“务实”过程,就是培养“敬业”精神的过程。“敬业”的实质是“务实”,“务实”的升华是“敬业”。体育运动都是实实在在的“务实”,来不得半点虚假和浮夸。

2.“敬业”与“务实”精神对接的理由

将“敬业”与“务实”精神对接起来,引导大学生围绕“务实”与“敬业”立向,在当下有其必要性。首先,从适应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来看,大学生必须“务实”,走一条一专多能的人才规格之路。其次,从大学生“务实”精神的现状来看,迫切需要加强立向、务实、敬业教育。

大学生“敬业”与“务实”精神的欠缺,是由主客观两个方面的原因所导致。从客观的社会风气来看,当下我国的社会风气尤其是党风还未得到根本好转,整个社会比较浮躁,对大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再从大学生自身的原因来看。在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大学生也产生了投机取巧、一夜暴富的念头。与此同时,从“敬业”与“务实”的实现方式和操作技巧来看,有的学生不会自我管理,不会适时做出自己的人生规划。

3.“敬业”与“务实”精神对接的策略

在组织大学生进行体育精神的培育中,将“敬业”与“务实”精神对接起来的大学生立向教育,应做到教育和示范相结合。教育,就是在宏观上按照习总书记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布局,引导大学生懂得高校教育改革的真谛——为国家培养出大批业务精英,进而承担起国家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任。示范,是指体育教师在思想观念和言行举止上都要为学生做出表率。要将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所说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3]作为修身养性的座右铭。

三、将“诚信”与“奉献”精神对接起来,激励大学生立功

1.“诚信”与“奉献”精神对接的意义

将“诚信”与“奉献”精神对接起来,激励大学生立功,是指在指导大学生进行体能训练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其“奉献”和“诚信”精神。为此,一要教育大学生在体能训练中要有奉献 (牺牲)精神。二是要将这种奉献精神升华至“诚信”的品德。

“奉献”与“诚信”精神是统一的。大学生参与体能训练的过程,是一种出大力流大汗、为获得健壮体魄而付出、奉献过程,是当好社会主义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自我承诺的兑现。

2.“诚信”与“奉献”精神对接的理由

将“奉献”与“诚信”精神对接起来,教育大学生围绕“诚信”与“奉献”立功,在当下社会现实中有其必要性。首先,“诚信”与“奉献”精神是党的光荣传统,作为接班人和建设者的大学生务必将此种精神传承下去。其次,从大学生“诚信”与“奉献”精神的现状来看,存在着一定的软肋,在索取与奉献的关系问题上,有的人一味地强调索取而回避奉献。

大学生“奉献”与“诚信”精神的欠缺,是由主客观方面的原因所导致。具体来说,既有社会环境影响的原因,也有大学生认识误区的原因。从社会环境影响看,改革开放的国策,为中华民族带来了初步的国强民富、兴旺发达。但另一方面,它又成为了社会腐败现象寄生的温床。恶劣的社会风气,使大学生的“诚信”与“奉献”精神培育收到了严重干扰。再来看大学生认识误区的原因。认识误区之一,是人生目标定位的不恰当。许多人将考上大学片面地理解为个人努力的结果,并将成才目标定位在摆脱家庭贫困、为家人过上好日子上。将自身价值定位在提升自身的能力及毕业后的索取上。

3.“诚信”与“奉献”精神对接的策略

在组织大学生进行体育精神的培育中,将“奉献”与“诚信”精神对接起来的大学生立功激励,需要从硬、软手段着手。从硬手段看,要加大社会环境治理的力度。要按照习总书记的 “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使党风根本好转,并以党风带动民风。

从软手段看,在抓好马克思主义主旋律教育、学工部全方位的对学生的管理教育、团委丰富学生业余文化生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教育的同时,尤其要抓好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包括体育文化)建设。

体育课对大学生“奉献”与“诚信”精神的培育,是其他部门教育所无法替代的。“该体系在指导思想上体现出全体性、全面性和主体性;在产生机制上具有客观性和时代性;在内容组成上反映出继承性与创新性;在功能特征上具有特殊性与拓展性;在内容构架上则体现出系统性与动态性”。

四、将“友善”与“分享”精神对接起来,帮助大学生立德

1.“友善”与“分享”精神对接的意义

将“友善”与“分享”精神对接起来,帮助大学生立德,是指在指导大学生实施体能训练中要辩证把握二者关系:“友善”指导“分享”;“分享”内涵“友善”。一是要教育学生建树“分享”的胸怀和精神。二是将“分享”精神上升至“友善”的价值层面。大学生是祖国的栋梁之才,除了具备高超的专业知识之外,还要有崇高的思想道德,“友善”就首列其中。

“分享”与“友善”精神是统一的。大学生参与体育训练和比赛,尤其是大型集体项目,尽管有主力队员和替补队员之分,阵容也有前锋和后卫之别,但一旦成为一个利益共同体,队员们就应同呼吸共命运。将这种“分享”精神延伸出去、扩大开来,就是社会主义的“友爱”精神。

2.“友善”与“分享”精神对接的理由

将“友善”与“分享”精神对接起来,教育大学生围绕“分享”与“友善”立德,在当下有其必要性。首先,是由社会主义国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际关系所决定的。其次,是由大学生特殊的身份和地位决定的。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他们应该出淤泥而不染。大学生不仅要很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在和谐人际关系上为社会青年做出表率。

大学生“分享”与“友善”精神的欠缺,是由主客观方面的原因所导致。从客观上来看,“分享”与“友善”的欠缺是时下社会的严重诟病。我国的改革已进行了30多年,成绩斐然不容抹杀,但由社会贫富两极分化所引起的“分享”与“友爱”精神苍白无力却是不争的事实。

其次,从主观上看,大学生之间也存在较严重的围绕利益关系的明争暗斗。在表面和谐的假象下,暗中较劲,尤其是在关系到个人前途命运的关键节点,参与不当竞争,将机会和好处留给自己,全然不顾他人感受,这与“友善”与“分享”精神大相径庭。

3.“友善”与“分享”精神对接的策略

在组织大学生进行体育精神的培育中,将“分享”与“友善”精神对接起来的大学生立德教育,要从宏观与微观两方面入手。从宏观入手,就是按照习总书记的“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提高大学生的法治和道德观念,真正实现“以别人的快乐为快乐”、“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境界。

从微观入手,就是引导大学生将在体育课中所培养出来的 “分享”精神延伸到对社会民众的“友善”之中去,让服务对象“分享”到更多的实惠,真正体验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综上所述,公民个人价值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高校体育精神——“担当”、“务实”、“奉献”、“分享”指明了方向,而后者又为前者提供了抓手。而要将两者真正统一起来、实行对接教育,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为纲,并以观念更新、策划周密、全心投入、经验推广、及时总结等为帮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才能在高校落到实处。

猜你喜欢
体育精神爱国诚信
爱国拥军矢志不渝 扶危济困不遗余力
真正的体育精神
The true sportsmanship 真正的体育精神
感爱国事,承爱国志
美好生活离不开诚信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爱国是心中唱不完的歌
Application of the Good Faith Principle to the SCS Arbitration Initiated by the Philippines Against China
真正的体育精神
真正的体育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