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高校本科生创业意识现状及培育研究

2018-02-11 01:31张媛媛王怡骁宋宥佑
中国校外教育 2018年3期
关键词:受访者意识大学生

◆于 淼 梁 峥 张媛媛 王 野 王怡骁 宋宥佑

(电子科技大学)

十九大报告提出,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并且向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迈进。为了保持经济腾飞的势头,让更多的中国创造冲进世界前列,国家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号召人们创新创业。而成都作为经济飞速发展的西南中心,高新区、天府新区的建设吸引着更多的资本和人才,创业浪潮再一次被激起。大学生作为时代的弄潮儿,创新创业的生力军,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创业意识,提升创业的基本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创业意识及培育意义

(一)创业意识定义

对于创业,不同领域的研究者有不同的定义。但大致包括四个要素:创业者、创业环境、创业机会与创新活动。简言之,创业就是准备从事商业行为的人在一定的创业环境中发现并利用机会、组合资源、创立新组织和开展新业务的行为。创业具有开创性、合作性、艰辛性、持续性等特点,是一种高风险的创新活动。

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率有所增加但失败率居高不下。《2017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指出,大学生创业率从2011年的1.6%上升到了2017年的3.0%。仅2017年创业大学生就超过了20万名。但是创业失败率始终居高不下,中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低于5%。创业成功率的提高,一方面,要靠政府提供更优的创业政策。另一方面,取决于创业者自身素质的提升,而这显然是高校创业教育的任务之一。

创业意识是在创业实践中起动力作用的个性意识。它包括创业的动机及需要、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创业意识决定人们对创业活动的行为态度。创业意识的形成是长期且渐进的,它是要把学生头脑中朦胧的潜在的创业意向转化为一种创业冲动、创业激情,然后内化为创业动机、创业精神。创业教育的核心问题就是引导培养创业意识。

(二)大学生创业意识培育的目的及意义

目前,我国经济正从“制造”向“创造”转型。在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下,创新创业成为了时代的需求。首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是大势所趋。而创新创业的主力军则是富有创造力和高素质的当代大学生。只有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意识,才能有力地推动时代浪潮,完成历史使命。

其次,良好的创业意识也将有助于大学生成为创业就业综合型人才,从而扩宽大学生就业面。2017年中科院《经济蓝皮书》显示:2017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约为86%,也就是说这其中约有一百万人处于失业状态。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就业创业综合型人才将更能适应市场。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除了天道酬勤,农民的丰收也离不开优质的肥料和专业的农资服务队伍。作为在“稻花香”的熏陶中长大的一代农资人,吉林省忠仁农业生产资料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姜友善对农民的辛劳有着深刻的体会。他从小就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帮助农民种好地,让他们能够勤劳致富,过上像城里人一样体面的生活。

再次,培育创业意识还将有助于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由于我国高校科研经费依靠划拨,而不是由市场调节,所以高校科研与市场严重脱轨。发改委表示,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仅1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而创业意识将有助于高校学生,尤其是参与科研项目的学生,将其转化为市场效益。

二、成都高校本科生创业意识现状

为了掌握成都各高校大学生创业意识现状,本文主要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辅以访谈和文献研究。其中问卷调查针对在校大学生,共发放了3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77份。调查对象男女比例均等,包括了大一到大四的学生。受访者来自5所不同类型的大学包括了理工类和综合类985、财经类211、普通本科高校、普通艺术类高校等。所学专业涵盖了人文社科和理工科的10个专业。访谈对象则是这5所大学的校团委和创业团队。

(一)创业认可度高但创业认知不足

1.创业支持率高。关于创业意愿,在277名访者中,约三分之二的大学生表示有创业打算,其中有7名已经在创业。在创业认可度上,仅有7.94%的受访者对大学生创业持反对态度,绝大数受访者支持大学生创业。可见,大学创业意愿强烈,并且认可度高。

2.创业出发点不正。50.1%的受访者表示会为了赚钱而创业,以促进专业学习为目的的大学生不足十分之一,为了解决就业问题而创业的大学生也只有极少数。而创业的高失败率使着大多数创业都不会有经济效益,同时严峻的就业形势使每年近百万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由此可见大学生对就业形势的认识不足,对创业的实际情况缺乏了解。

3.对创业所需认识不足。在创业条件上,69.31%的受访者将个人素质放在首位,少数人认为社会环境与政策支持最重要,极少数大学生(6.86%)认为创业意识培育最重要。而已成功创业的大学生团队表示:对于创业,资金、人才、市场缺一不可。而这三者主要取决于创业者个人素质、创业团队的建设、学校创业教育、政府政策引导扶持以及社会创业环境。调查显示,在校大学生过多重视自身条件而忽视了创业环境的重要性和学校的引导支持。

(二)创业热情高但缺乏创业准备

1.有创业想法没有创业规划。在188名打算创业的受访者中,仅有7名已创业的大学生表示已有详细的创业规划。没有创业的受访者都没有详细创业规划。这其中还有约40%的人表示没有创业点子,可见大部分大学生都是空有热情或者空有点子而没有创业规划。

2.对学校及政府政策了解不足。受访者中仅有2.17%表示自己对学校的扶持政策很了解。47.65%的受访者表示听说过但是不是太了解,半数受访者对其完全没有了解。受访者中有7名正在创业,而对扶持政策很了解的同学仅有6人。可见大多数大学生对扶持政策不了解。

3.忽视高校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对于创业失败的看法,排前二的原因分别是管理经验不足与风险意识与抗压能力薄弱,两者的支持度都超过了半数。于此相对,排后两位的原因是分别是创业教育不足与扶持政策不够,两者都少于三分之一。另外,创业条件调查中,极少数大学生将创业教育列入重要因素。可见,创业教育孤立于高校教育中,且广度和力度远远不够,导致大多数学生几乎没有意识到创业教育的存在。

三、大学生创业意识培育的思考

(一)培养创新素质

由于目前教育制度的原因,大学以前,特别是中学阶段,教育以灌输式教育为主。所以,目前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重任在高校,以小班教学为主,给学生更多的开放式和探讨式空间,鼓励实践教育,与企业联合提供实训岗位。

(二)提供创业教育

调查显示高校创业力度和广度远远不够,教育部虽已把创业课程列为必修,但实施情况不容乐观。高校应开设更多的系统性的创业类必修课以及相关创业讲座。

创业教育的一大任务是营造创业氛围,通过创业课程、创业讲座、创业竞赛、创业俱乐部等方式,鼓励大学生参与其中。高校应该进行更全面的创业宣传,告诉学生创业需要面对的情况,以及需要进行的相关准备。

(三)加大政策贯彻力度

调查显示大部分大学生缺乏对创业政策的了解。由于宣传力度不够,政策执行不到位等,导致学生不了解创业政策。所以,一方面要把创业政策宣传到位,扩大影响力;另一方面也要提高政策的普及程度,如场地和资金的申请门槛,提高在校创业实践率。

参考文献:

[1]何婷英,张丽萍.大学生创业意识的调查与研究——以温州高校大学生为例[J].中国青年研究,2007,(01) :45-48.

[2]朱仁宏.创业研究前沿理论探讨——定义、概念框架与研究边界[J].管理科学,2004,(04) :71-77.

[3]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课题组.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7,(14) :34-41.

[4]曾晓玲,吴绯.大学生创业意识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培养[J].船山学刊,2007,(02) :193-196.

本文系“成都市软科学研究项目(项目批准号2015-RK00-00301-ZF)”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受访者意识大学生
今天,你休闲了吗?
关于安全,需要注意的几件小事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低碳生活从我做起
五成受访者认为自己未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大学生之歌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