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医养结合背景的中医药教育改革策略※

2018-02-11 06:41贾爱明胡文梅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8年5期
关键词:医养中医药人才

张 洋 贾爱明,* 胡文梅

国家统计局《2014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4年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人为2.12亿人,占总人口比例为15.5%。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2050年中国将有35%的人口超过60岁,成为世界上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1]。“十三五”时期既是我国第二次人口老龄化高峰到来前的平台期,也是我们做好各项政策研究和制度设计的窗口期。特别是对于有医疗需求的失能老人来说,现有养老和医疗服务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亟需在“十三五”期间抓紧制定并落实好医养结合政策措施。在医养结合大背景下的中医药教育改革符合当前我国国情,在构建新型“医养结合”模式过程中,中医药有多个优势。第一,可延缓衰老和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第二,可增强体质,防治未病。第三,可提供多种防治疾病的方法措施,如针灸、推拿、按摩、贴敷、养生、食疗等。

1 医养结合背景下中医药教育改革的意义

发展中医药,教育要先行。如何站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考量我国中医药教育学科发展、专业课程改革、人才培养与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是我们每一个中医药教育工作者应当思考的问题。中医药与医养结合是目前社会关注的热点,因此探索医养结合背景下中医药教育相关改革策略,培养适应经济建设、社会发展需要的中医药人才,可进一步彰显中医药教育服务于社会的能力,实现互利共赢。把中医药教育改革与医疗及社会养老相结合,有利于提升中医药学科与社会医学及其他自然科学等交叉学科间学术研究水平,是新时代中医药学理论研究发展良机,并形成新的理论,有利于提升学术研究水平,可为中医药教育、医疗及养老等相关领域的政策法规提供学术及理论研究依据。教育本质是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医学教育尤其如此。中医药教育在医养结合大背景下的改革,可促进中医药教育顺应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中医药医养结合”模式不断完善。中医药教育改革必须顺应社会医疗改革;医养结合服务需求市场带动中医药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学实践改革,将拓展中医药教育改革内涵和范围。中医药教育改革符合社会需求、解决民生难题,中医药特色教育改革,为促进“中医药医养结合模式”完善服务,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老年人预防、保健、治疗一体化养老新模式,符合我国老龄人多,未富先老的国情,节约医疗资源,助推、提升养老质量,服务于民生。

2 医养结合背景下中医药教育现状

目前医养结合背景下的中医药教育多注重本学科医学基础知识教育,缺乏临床实践及人文素质的教育培养。在我国医学院校课程设置中,涉及医养的课程极少,且学时较短,这与国际水平相距甚远,如哈佛医学院所涉及医养相关课程约占总学时的10%以上。然而这些课程的教育方式和效果也不容乐观,长期以来我国医学教育一直重视医学知识的记忆,而对于医养结合方面的培养模型的经验严重欠缺;在教育方式上多以说教为主,形式单一,内容与实际脱节,很难应用到临床实践中[2]。中医药专业学生,中、西医学都要学习,学生们在沉重的学习压力下,对于所涉医养课程更是无暇顾及。培养医养结合人才为导向的现有的中医药教育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能适应当下飞速发展的时代对中医药教育所提出的要求。这既是现代社会发展对中医药教育提出的要求,也是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3],更是中医药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

3 医养结合背景下中医药教育改革思路

3.1 重构人才培养目标 在原有中医药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结合目前我国医养结合现状,中医药教育改革的目标应为:依托院校现有专业优势,加强预防、康复人才的培养。紧紧围绕学校办学目标和定位,构建以培养医学、护理专业人才为核心,以培养预防、康复等专业人才为支撑,并辐射到医养领域的人才培养体系。依托学校优势专业,突出中医药专业特色教育,加强稀缺专业人才的培养,如在中医学专业中增设中医预防、全科医学、社区医学等专业方向;在中医康复治疗学专业中增设老年康复、养生康复等专业方向[4]。通过系统理论学习及临床实践,培养出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具备良好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职业素养的综合性人才;在工作岗位上能够发挥中医药优势进行疾病的防治,同时具有中医诊疗思维,能够掌握中医药关理论与技能,对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进行治疗,并能及时对急、危症进行快速有效的基础处理;能够掌握疾病预防知识,在临床中能开展治未病和慢病管理的工作。

3.2 重塑课程体系 优化教学内容 在医养结合背景下的中医药教育改革的目的是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中医药人才。而政治思想与道德品质素质是高素质中医药人才的灵魂、人文精神与社会科学素质是高素质中医药人才的基石;医学理论与医疗技术素质是高素质中医药人才的软实力,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素质是高素质中医药人才的动力,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素质是高素质中医药人才的竞争力,自主学习能力素质是高素质中医药人才的潜力,人际交往与组织管理素质是高素质中医药人才的活力[5]。重塑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要有利于中医药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符合教学规律,课程之间的知识点既不可断层,更不可超前,应符合学习认知规律,要有利于中医药学科的发展和建设。新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要以中医药科学知识为主体,突出中医药教育特色,其现代医学知识、现代科学知识、社会人文科学知识应能够满足现代中医药人才素质培养需要[6]。

3.3 改革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潜能 医养结合背景下的中医药人才应该是具有强烈时代感的创新性人才,能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医学对健康服务的要求。在此背景下的中医药教学方法改革,应以疾病为中心,教学的形式和教师的成份都应以新的方式重构。设想在这种体系下教师应该指的是一个团队,包含某一疾病所涉及的多个专业的教员。这些教员共同主持同一堂课,围绕一个中心问题广泛讲解,并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来进行,老师和同学们进行充分地讨论与辨析,老师的角色以启发引导为主,以解答疑难,进行总结的方式授课。教师通过与学生的密切接触,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采取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学措施。教师团队在授课前后及时将课件、教学视频以及相关的各专业知识内容传递到专门的教学网站,供学生随时查阅学习[7]。这种教学方法类似于美国医学院校新教改模式的基于项目式的研究性学习,但又不完全相同,符合当代循证医学思想[8]。这种教学具有的特点是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推动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的融合,拓宽知识和思维的广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开发学生的探索欲,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养成持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习惯。

3.4 加强产学研结合 培养创新人才 产学研是一种现代社会的新型教育模式,充分利用学校、企业及科研院所等多种不同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以及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把以课堂传授书本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生产、科研实践结合的教育形式。医养结合背景下的中医药教育改革更讲求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与企业合作的同时,充分激发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与执业素养;同时应从科研方向引导、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人才培育模式转变、激励机制等方面制订科学合理的制度与政策,紧密围绕我国科技发展目标,密切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实际,承担政府科技攻关项目,争取更多的社会资金支持[9]。创建大学科技园,建立校企产学研合作基地,不断完善合作模式,借助中介服务机构,在政府的引导下,在产学研各方的努力下,探索全方位、多元化、深层次的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以实现理论知识转移,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担负起社会服务职能责任,实现医养结合形势下中医药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1]佘瑞芳,谢宇,刘泽文,等.我国医养结合服务发展现状分析与政策建议[J].中国医院管理,2016,36(7):7-9.

[2]孙杰,于涛,宋丹,等.中西医结合教育中的人文教育研究[J].医学与社会,2016,29(1):102-104.

[3]袁晓琳.从“沙拉”到“鸡尾酒”:中医课程体系转型刍议[J].时珍国医国药,2016,27(6):1509-1511.

[4]李俊伟,张翼宙,毛建雄,等.大健康产业背景下高等中医教育改革与发展探讨[J].中医教育 ECM,2017,34(6):3-5.

[5]陈和利,陈晓凡,聂国林.以现代医学模式引领中医绿色人才素质培养的思考[J].中医教育,2003,22(3):4-6.

[6]陈和利,刁成军,丁成华.以现代医学模式引领高等中医本科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构想[J].中国教育,2005,3(2):10-13.

[7]王彦刚,刘卫平,韩福新,等.对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初浅思考[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16,15(5):437-439.

[8]张岫美.美国UCLA临床医学教育对我国药理学教学的启示[J].中国药理通讯,2012,29(4):13-16.

[9]宋园亮,阮绪芝,李蓓,等.新形势下医学院校产学研合作思考[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12):152-159.

猜你喜欢
医养中医药人才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五周年
医养当兴
人才云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医养结合 我们这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