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生产避灾抗灾技术

2018-02-11 17:12耿言安
乡村科技 2018年15期
关键词:长丰县抗灾播量

耿言安

(长丰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安徽 长丰 231100)

小麦作为安徽省江淮地区的一种重要粮食作物,其种植情况直接影响着该地区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甚至对社会及国家经济的稳定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1 小麦种植现状

近几年,通过对江淮地区麦田套种技术和小麦高畦栽培技术的深入研究发现,优化小麦种植技术,保证种植制度合理性,才能实现小麦稳产增产。据安徽农业大学的相关研究可知,在常规种植方式下,精量播种可以获得高产,大量播种或者大群体栽培会造成减产。但是,江淮地区尤其是沿淮的长丰县气候多变、土壤黏性重、湿度往往过大,有时又过于干旱,小麦播种往往会受到较大的不利影响,或者无法正常播种,或者播种后出苗困难。出苗后生长期如遇雨量过大,雨水淹苗又会影响根系生长,纹枯病、赤霉病等盛行,甚至出现穗发芽现象,抽穗期干旱往往导致穗蚜严重发生,从而导致严重减产和小麦籽粒品质下降,种植者亏损严重[1]。

2 小麦生长过程中常见病虫害

江淮地区气候变化多端,小麦病虫害种类多、突发性强,主要病害有纹枯病、锈病、白粉病、黑穗病、赤霉病和条纹叶枯病等,主要害虫有蚜虫、叶螨、黏虫、吸浆虫等。其中,小麦纹枯病几乎伴随小麦的整个生长过程,群体密度过大的田块尤为严重。小麦锈病又分为秆锈病和叶锈病,主要发生在白麦品种上,传播性强,近几年由于加强防治,病害流行程度得到有效控制。小麦白粉病是较广泛发生的叶部病害,但药物控制效果较为明显。小麦散黑穗病是一种由带病种子传播的病害,近年来随着药剂拌种技术的应用,病害得到了有效控制。近年来小麦赤霉病时常发生,已成为长丰县小麦生产的重要克星。重发诱因主要是抽穗期雨水过多、空气湿度大。在品种适应性方面,白麦品种感病相对较重,但缺少抗病品种。小麦赤霉病重发不仅导致减产,更为重要的是赤霉菌毒素造成病麦不能食用甚至不能用作饲料,因而小麦赤霉病重发年份小麦几乎成为废品。

3 小麦生产过程中的避灾抗灾技术

3.1 调整品种结构,规划播种时间

在选择小麦品种时,应转变以往追求产量的观念,在确保高产的同时要着重考虑稳产、抗灾因素,合理调整种植结构,提升品种的抗灾能力。江淮地区主要以半冬性小麦品种为主,长丰县宜以弱春性红麦品种为主,在适当情况下与弱冬性、少量弱春性品种搭配种植,同时兼顾早、中、晚茬口,有效避免因冬季气温高而导致小麦出现猛长、拔节等现象,甚至存在倒春寒冻害减产的风险。针对该种情况,可以选择矮秆、抗倒、茎粗及茎秆弹性比较韧的品种,进而提升所选择的小麦品种的倒伏能力。除此之外,在秋种小麦适合播种的期限内且土壤墒情比较好时抢时播种,秋种遇到干旱、土墒情不足时,应先造墒后整地再播种。抢墒播种的麦田应在播种后根据天气情况及土壤墒情进行微喷补水,保证不会出现缺苗断垄的情况,最终实现整田均衡生长[2]。

3.2 落实精少量机播技术,培育小麦壮苗

基于小麦的品种特性,应在考虑播期、土壤墒情的基础上进行播种量的调整,争取做到精少量机播,实现多分蘖、多长根,使壮苗顺利过冬。此外,还应做好以下工作:首先,确保播量与播期相对应,在适期早播的情况下减少播量,晚播情况下增加播量;其次,确保播量与土壤墒情相对应,土壤黑墒时要减少播量,干旱情况下应先造墒后整地再播种;再次,保证播量与品种相对应,分蘖力强及小粒品种应减少播量,分蘖力弱及大粒品种应适当增加播量;最后,保证播量与土壤质地相对应,黏性大的土壤要增加播量。通常适期播种要求半冬性品种的播种量要控制在110~140 kg/hm2,平均为130 kg/hm2左右,基础苗大约为250万株/hm2,播种深度为5 cm[3]。但因水稻收获推迟在10月下旬甚至11月播种的播量不宜超过300 kg/hm2。据调查,长丰县极少部分农户小麦播种量在450 kg/hm2以上。

3.3 推广土壤交替整地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增强小麦抗灾能力

对于安徽省江淮地区小麦的秋种整地,应转变以往单一的整地方式,如旋耕整地,可以大力推广深耕+旋耕交替整地新形式,采用旋耕、施肥、播种及镇压等一体化新型农机具。首先可以利用深耕将底层打破,吸收更多的雨水,从而实现小麦在地下扎根,达到防旱、防冻、防倒等目的。通过镇压可以确保土壤踏实,有效控制失墒及冷空气的侵入,增强抗旱、土壤防寒抗冻等效果。一般3 a旋耕后应实行1 a深耕作业[4]。此外,还应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增强小苗茎秆的抗灾能力。首先,合理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增施有机肥,加施锌肥等微肥,采取氮肥后移、叶面喷肥等手段。氮肥的40%要在小麦拔节期进行施加,防止出现旺长、早衰等现象。经过追肥试验可知,追肥麦田要比未追肥麦田增产9%左右,而且在小麦灌浆期施用磷酸二氢钾还能提高千粒重2 g左右;其次,推广施用控释肥料,基于农民外出打工的现实情况推荐采用一炮轰的施肥方法,提升肥料利用效率和肥效,减小劳动强度。

3.4 加强田间管理

由于江淮地区气候多变,为防止小麦生长期间雨水过多造成根系坏死,应强化以抽好三沟为重点的田间管理技术,畦沟、腰沟和边沟三沟配套,畦沟、腰沟深度在20 cm以上,边沟深度在30 cm以上,确保雨停水尽。

3.5 强化病虫害预测预报,防治结合,提升防治效果

小麦病虫害尤其是小麦赤霉病可防不可治。因此,加强病虫害预测预报十分重要,结合田间菌源量、天气情况和主栽品种抗性,在准确预测病虫害发生趋势的前提下,认真做好病虫害防治指导工作显得更为重要和可靠。

3.6 大力扶持社会化服务组织

大力扶持社会化专业服务组织如飞防公司、机防专业合作社等,利用他们的专业化程度高、设备先进等特点,购买服务,提高喷药作业效率,可以提高病虫害整体防治效果。

4 结语

由于受到全球气候变暖、天气异常变化的影响,安徽省江淮地区经常发生自然灾害,对小麦生产影响重大。针对此,可以从调整品种结构、规划播种时间、落实精少量机播技术、培育小麦壮苗、推广交替整地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加强田间管理以及强化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入手,增强小麦抗灾能力,确保小麦稳产丰产。

猜你喜欢
长丰县抗灾播量
胡春华强调:切实抓好春耕生产和抗灾夺丰收工作
不同播量对小麦品种天麦119 适应性的影响
雪山上的白凤凰
雪山上的白凤凰
王文涛主持召开省政府常务会议 全力减灾救灾确保今年抗灾夺丰收
“党员抗灾队”活跃田头地边
汝州市2018年度优质小麦不同播量处理试验报告
不同播量、行距对“藏青320”产量的影响研究
打好农业防汛抗灾主动仗
长丰县脱贫攻坚工作情况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