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南京蒙藏学校办学考释

2018-02-11 13:57喻永庆
贵州民族研究 2018年3期
关键词:华侨南京中央

喻永庆

(中南民族大学 国家民委少数民族教育研究基地,湖北·武汉 430074)

南京蒙藏学校是民国时期蒙藏与边疆教育发展一个缩影,它是革新蒙藏教育乃至边疆教育一股不可忽视重要力量。

一、关于南京蒙藏学校办学的几种不同表述

一是在前身追溯上,认为其前身是中央政治学校附设蒙藏班,如《教育大词典》词条中记载:“国立边疆学校前身是中央政治学校附设蒙藏班,1930年建立”。[1](P74)《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教育研究》著作中认为:“国立边疆学校的前身可以追溯到国民党中央政治学校附属的蒙藏班”。[2](P396)同时有人认为其前身是中央政治学校蒙藏及华侨特别班,如《南京百年城市史(教育卷)》丛书中认为:“南京国立蒙藏学校前身为附设于中央政治学校的蒙藏及华侨特别班,1930年改为蒙藏班”。[3]《国民政府时期国共两党的民族语言政策》文中认为:“国立南京蒙藏学校附设在国民党中央政治学校之内,最初是中央政治学校蒙藏及华侨特别班。”[4]

二是在隶属问题上。一种认为其隶属于蒙藏委员会。如《民族词典》对“蒙藏委员会”有这样的解释:“蒙藏委员会下设总务处、蒙事处、藏事处、设计委员会(后改办事研究会)、蒙藏旬报社及北平、南京蒙藏学校等机构。”[5](P1135)《蒙藏委员会档案中的西藏事务》专著中认为:“除了北平,国民政府在其首府南京也设有国立南京蒙藏学校,学校由蒙藏委员会全权管理。”[6]一种认为其隶属于中央政治学校,在《教育大辞典》中有这样的词条:“南京蒙藏学校,隶属于中央政治学校,是为边疆民族地区培养中等学校师资的师范专科学校。”[1](P254)《甘青藏族现代教育发展研究》专著中认为:“南京蒙藏学校原为中央政治学校附设的蒙藏班,在朱福南等人倡议下,在九世班禅等人的大力支持下,该班于1933年扩大为蒙藏学校,仍隶属中央政治学校。”[7]

三是在办学性质上。主要指南京蒙藏学校的办学层次,当前对于其办学性质的表述有所不同,如《藏族近现代教育史略》中,将其认为是中等教育性质,“国民政府在北平和南京先后办理的中学性质的蒙藏学校有2所,即国立北平蒙藏学校和中央政治学校附设的南京蒙藏学校。”[8]在《藏族大辞典》中,将南京蒙藏学校的办学层次定为“国民政府中央直属的蒙藏中等学校”,[9]《甘青藏族现代教育发展研究》中则认为:“1941年后,南京蒙藏学校改为国立边疆专科学校。”[2](P397)《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教育研究》则认为南京蒙藏学校“最初只办有高中、初中及实验小学,直到1936年才增设高等教育层次的专科,……1941年8月,该校脱离中央政校而改归教育部管辖,按照专科编制独立为国立边疆学校”。[10]

二、关于南京蒙藏学校的前身追溯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为解决党务人才严重不足的难题,于1927年5月创办中央党务学校。1929年6月又改为中央政治学校。[11]随着国内形势稳定下来,蒙藏及华侨学生远道来京,纷纷请求入校就学,国民政府考虑到海外华侨对国民革命的贡献,以及蒙藏地区的落后与教育资源的匮乏,1928年12月,在中央政治学校设立蒙藏及华侨特别班。1929年2月经中央复准,由蒙藏委员会与中央侨务委员会报送学生,修业期限定为两年以上,第一期共招收43人,[12]学生来自于内外蒙古、新疆、青海、西藏及海外华侨,大多为初中或旧制中学毕业,课程开设以政治、管理、教育等相关课程为主,[13]其中蒙藏学生毕业后分配回到原籍,从事教育与各地区党部管理工作。[14]由于中央政治学校成立不久,各方面的教学工作还处在一种筚路蓝缕的阶段,另外也鉴于蒙藏及华侨特别班的人数较少,蒙藏及华侨班的教学分散到不同系进行,有关蒙藏及华侨班的史料大多一笔带过,使得当前一些论述中,误认为南京蒙藏学校的前身为后来设立的蒙藏班。其实,蒙藏及华侨特别班与后来设立的蒙藏班一脉相承,如后来的蒙藏班主要招收“蒙藏、青海、新疆各地学生”,入学资格为“初级中学肄业两年以上”,学生由“蒙藏委员会报送”等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是对蒙藏与华侨特别班办学的一种延续,只是在招生人数得到扩充、班级设置更加具体化、课程设置更加贴近蒙藏地区的需求,如“本班学额,暂定六十名,分为甲乙二组,即教育行政组与农业行政组来进行授课与培养”。[15]因此,可以认为,南京蒙藏学校是在中央政治学校附设蒙藏及华侨特别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蒙藏及华侨特别班才是其前身。

三、关于南京蒙藏学校的隶属问题

中央政治学校是国民党培养党务与政治人才的一所学校,自创办之后一直隶属于国民党中央党部,直到1941年8月,南京蒙藏学校才划归教育部办理,改为教育部隶属。当前,在南京蒙藏学校的隶属问题上,大多认为南京蒙藏学校隶属于蒙藏委员会,这是一种不实的记载,其原因是蒙藏委员会与南京蒙藏学校存在诸多的交集。

一是蒙藏委员会的职能涉及蒙藏教育。民国时期,蒙藏委员会十分重视蒙藏与边疆教育的发展,蒙藏委员会所办理的北平蒙藏学校,也最容易让我们弄混南京蒙藏学校的隶属关系。1913年,蒙藏委员会开始办理国立北平蒙藏学校,招收蒙藏以及边疆地区的青年,直至1947年改为教育部办理前,国立北平蒙藏学校一直是其附设学校。由于蒙藏委员会的性质以及两所学校只有两字之差,研究者常常混淆二者。其实,在民国时期,为数众多的组织与机构有过举办蒙藏教育与边疆教育的经历,如此后的国民党中央组织部的拉卜楞、松理茂两所职业学校,中英庚款委员会办理的安顺黔江中学、西宁河西中学、肃州煌川中学,以及教育部创立的伊盟中学、贵州师范学校、西南师范学校。[16]不同的组织与机构举办蒙藏教育与边疆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民国时期蒙藏教育的发展,但这些组织、机构在发展蒙藏教育的交集使得我们在办学的归属上极容易出现张冠李戴的不实记载。

二是蒙藏委员会所属的南京蒙藏学校筹而未设。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不久,国民党中央全会就颁布了《关于蒙藏之决议案》,国民政府认识到“蒙古、西藏经济与文化之振兴,应以实行发展教育为入手办法”,而发展蒙藏教育,建议在“首都设立蒙藏学校,为储备蒙藏训政人员及建设人才之机关”,要求“蒙藏委员会根据施政纲领及实施程序,积极筹划实施。”[17]此后,蒙藏委员会在与教育部拟定在南京与康定两地开设蒙藏学校,其中规定:“校名定为国立南京蒙藏学校,隶属于蒙藏委员会,主要为蒙藏地区培养各类人才以及进入高一级学校作准备。”[18]随后,蒙藏委员会与教育部共同递交经费预算书,[25]然而此时正值中国内外纷争叠加的多事之秋,蒙藏经费未纳入到财政预算中,后虽经蒙藏委员会多次催促,但一直未能拨发。最后,经国民党中央经过综合考量,南京蒙藏学校改由中央政治学校举办。[19]由此可见,蒙藏委员会拟开设的国立南京蒙藏学校最后转由中央政治学校办理,这也致使我们弄错南京蒙藏学校隶属关系。

三是蒙藏委员会在南京蒙藏学校中承担了诸多的责任。南京蒙藏学校虽不是蒙藏委员会的隶属学校,但在南京蒙藏学校的具体办学中,它作为一个管理蒙藏与边疆民族事务的机构,担负着南京蒙藏学校的学生铨选以及办学中的一些协调工作,如为了安排北平蒙藏学校以及东北失学学生入学,再三函请中央政治学校扩充蒙藏班,“贵校蒙藏班学额一案,前经本会函准中央秘书处陈奉常务委员批交,贵校核办,当经转达查照,……查照前案,迅予筹划进行,以期早日实现,兹派本会蒙事处长巴文峻前往并希赐予接洽。”[20]在实际上,蒙藏委员会为了蒙藏学生入学南京蒙藏学校,做了诸多的工作。蒙藏委员会不论是在招考人员的接待,还是学籍证明,考试的组织,可谓是事无巨细,积极配合。如果仅从表面文字上看,不进行通盘考察的话,很可能得出南京蒙藏学校隶属于蒙藏委员会的结论。

四、关于南京蒙藏学校的办学性质

南京蒙藏学校经历了中央政治学校蒙藏及华侨特别班、蒙藏班、蒙藏学校、边疆学校、国立边疆学校等不同的发展阶段。随着南京蒙藏学校的不断更名,学校的办学性质也发生着变化,我们简单将其归为中学层次或专科层次都有失偏颇。

1928年12月,中央政治学校蒙藏及华侨特别班开办,经过2年多的学习,于1931年6月毕业。关于其办学层次,当时中央政治学校章程有这样的规定:“大学部及专修部招收高级中学或同等学校毕业生,大学部修学年限为四年,专修部修业年限为二年或三年。”[1](P11)由此可知,中央政治学校蒙藏及华侨班应该为专科层次。1930年11月,蒙藏及华侨特别班改为蒙藏班与华侨班,分开教学,其中蒙藏班“学额暂定六十名,分为甲乙二组,修业年限甲组二年,乙组三年,甲组入学需在旧制中学或同等学校毕业,乙组在初级中学肄业二年以上,年龄在十八岁以上,二十五岁以下”。[21]此时,蒙藏班分为教育行政组与农业行政组,修业年限均为三年,共招收了两期,从上面的入学年龄、学历要求以及专业设置上看,中央政治学校附设蒙藏班此时也应该是专科性质。

1933年2月,中央政治学校附设蒙藏班改组为蒙藏学校,学校的性质也随之发生改变,据《中央政治学校附设蒙藏学校章程》中该校设专修部与中学部,专修部暂设教育自治科、农林畜牧科,中学部分设高初两级。其中专修部主要招收高中毕业或同等学力;高中班主要招收初中毕业学生,初中班主要招收小学毕业学生;补习班为不能入专修班或中学班的学生而开设。[22]而在实际办学过程中,中央政治学校附设蒙藏学校中学部开设有高中班、初中班、师范科、卫生科、畜牧科。在这里,职业科相当于我们现在的职业中学,主要适应不同发展水平学生的需要。因此,在中央政治学校附设蒙藏学校这一时期,办学层次主要以中学教育为主。1936年9月,学校为满足边疆教育发展起见,增设师范与蒙藏语文专修科,修业年限为2年,其中师范专修科分文、理两组,文科组注重国文、历史、地理等科;理科组注重算学、物理、化学等科。[23]该专修科共招生3期,1940年7月第3期毕业而停办,总共毕业人数只有49人。[24]由于专修科招生的时间相对而言较短,人数也较少,只是作为学校的一种附带的培养,根据蒙藏地区的现实需求而设立,整个学校的基础还是以中学部为主,兼办专科层次的教育。

1941年8月,中央政治学校附设边疆学校划归教育部办理,改为国立边疆学校,在保留旧有各部之外,鉴于边疆师资需要,特增设两年制师范专修文科组一班与五年制师范文理组二班,其中,两年制师范专修科招收边地高中毕业、曾任中小学教师者,加以训练;五年制师范文理组招收边地初中毕业生或内地初中毕业生有志往边地服务者。1943年9月后,两年制师专停招。到1948年9月,国立边疆学校有五年制一年级一班,二年级文理组两班,三年级文理组两班,四年级文理组两班,五年级文理组两班,初中二、三年级各一班,共十一学级。[25]从学校的招生以及在学情况可以看出,国立边疆学校性质以专科性质为主,相当于当前五年一贯制师范学校,主要为边疆地区培养中等学校教师。

五、结语

当前,在南京蒙藏学校办学上出现诸多误述,其根源一是由于南京国民政府初期,面对蒙藏经费的困难,蒙藏教育推进经历各种曲折,使得不同的组织与机构举办蒙藏教育,但他们之间的交集使得我们在办学的称谓、归属以及时间事件上容易弄错、弄混。二是资料的整理与汇编给研究者一种误导。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当前有关民国时期蒙藏教育史料大多为一种碎片化、摘要式的整理,这导致后来的研究者在南京蒙藏学校的表述上断章取义,以讹传讹。三是受制于研究者的关注程度。当前,研究者较多关注汉民族教育发展的历史,而忽视对蒙藏教育的研究,致使蒙藏教育在一些简单的描述上错误百出,长期得不到纠正。为了更好地开展南京蒙藏学校的研究,笔者认为应该在加大资料整理的力度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南京蒙藏学校的研究。只有这样,我们的南京蒙藏学校的研究才真正深入下去。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4册)[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2]余子侠,冉春: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教育研究[M].北京:团结出版社,2015.

[3]徐承德,虞朝东.南京百年城市史(教育卷)[D].南京:南京出版社,2014:103.

[4]周庆生.国民政府时期国共两党的民族语言政策[J].民族语文,2000,(1).

[5]陈永龄.民族词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

[6]喜饶尼玛,苏发祥.蒙藏委员会档案中的西藏事务[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419.

[7]杜生一.甘青藏族现代教育发展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107.

[8]朱解琳.藏族近现代教育史略[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200.

[9]丹珠昂奔,周润年,莫福山.藏族大辞典[Z].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293.

[10]杜生一.甘青藏族现代教育发展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107.

[11][23]朱燕平.中国国民党中央政治学校文献类编(1927-1949)[Z].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1,11.

[12]中央政治学校.中央政治学校大事记[M].中央政治学校,1941:4.

[13]立法院编译处.中华民国法规汇编(第8-9编)[Z].上海:中华书局,1935:200.

[14]戴传贤.蒙藏华侨学生之使命[J].中央周刊,1931(160).

[15]《内蒙古教育志》编委会.内蒙古教育史志资料(第2辑)[Z].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5:394.

[16]梁欧第.十年来的我国边疆教育[J].学艺杂志,1947,(1).

[17]徐百永.国民政府对西藏教育政策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藏学,2012,(2).

[18]为遵令修正南京及康定蒙藏学校组织大纲仰祈核转由[J].蒙藏委员会公报,1930,(11).

[19]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所存西藏和藏事档案汇编(第12册)[Z].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2:176.

[20]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所存西藏和藏事档案汇编(第17册)[Z].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2:84.

[21]中央政治学校附设蒙藏班组织规则[J].中央党务月刊,1930,(29).

[22]黄奋生.蒙藏新志[M].上海:中华书局,1938:641.

[23]蒙藏学校增设专修科[J].中央政治学校校刊,1936,(113).

[24]中央政治学校.中央政治学校毕业同学录[C].南京:中央政治学校毕业指导部,1947:453-470.

[25]教育部教育年鉴委员会.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Z].上海:商务印书馆,1948:265.

猜你喜欢
华侨南京中央
“南京不会忘记”
我的华侨老师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解读
定了!中央收储冻猪肉2万吨
华侨华人贺祖国70华诞: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
海外华侨华人咏盛典
华侨华人庆“国庆”度“中秋”
南京·九间堂
防止“带病提拔”,中央放大招
又是磷复会 又在大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