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小麦新品种陇中5号选育报告

2018-02-12 17:17邢雅玲李鹏程贺永斌韩儆仁
甘肃农业科技 2018年8期
关键词:通渭县安定区区域试验

邢雅玲,李 晶,李鹏程,贺永斌,韩儆仁,黄 凯

(定西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甘肃 定西 743000)

冬小麦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播种面积占全国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20%左右,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20%~25%[1-2]。小麦种植产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国民经济收入和日常生活水平[2-3]。甘肃省中部地区生态恶劣,土壤贫瘠,气候干旱,条锈病常发易变,自然灾害频发,优良品种缺乏,致使冬小麦产量低而不稳、产量水平难以提高[4-10]。我们以常规杂交育种技术、现代生物技术等技术为基础,采用外源DNA偃麦草花粉管通道法人工导入技术、回交F2代和“多代集团混合选择技术”等技术手段[3-5,8,10],选育出了高产、优质、抗寒、抗旱、抗病为一体的旱地冬小麦新品种陇中5号,并于2018年2月通过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审定编号:20180007)。

1 亲本来源及选育过程

冬小麦新品种陇中5号是定西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于 2007年以 F2代杂交组合 200616[F2代200510(苏引10号/9715-2-2-1)]/[9767-1-1-2-1(88113-28-4/陇原935)]为受体进行回交,以外源DNA偃麦草为供体,通过花粉管通道法人工导入技术,多年采用多代“集团混合选择技术”和异地穿梭选育、异地交替选择等技术手段,丰产性、多抗性和品质测定同步进行选育而成。经品鉴试验、品比试验、甘肃省陇中片旱地冬小麦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该品种表现高产稳产。

2007年配制杂交组合。2008—2010年种植F1—F3高代稳定株系,2010年稳定。2011—2015年参加品鉴试验,2012—2015年参加品比试验,2014—2016年参加甘肃省陇中片旱地冬小麦区域试验;2016—2017年度参加甘肃省陇中片旱地冬小麦生产试验。2013—2017年度在参加品鉴试验、品比试验、区域试验的同时,在定西市安定区、通渭县、陇西县、渭源县、临洮县,白银市会宁县,平凉市静宁县、庄浪县,庆阳市镇原县、正宁县,临夏州临夏县、广河县、康乐县、积石山县,宁夏固原市及青海贵德县等地进行多点示范及大面积示范推广。

2 产量表现

2.1 品鉴试验

2011—2015 年参加在通渭县平襄镇吴家川育种基地进行的品鉴试验。陇中5号4 a 4点(次)平均折合产量为4 947.45 kg/hm2,较对照品种陇中1号增产12.78%,居10个参试品种(系)的第2位。

2.2 品比试验

2012—2015 年参加在通渭县平襄镇吴家川育种基地进行的品比试验。陇中5号3 a3点(次)平均折合产量为4 770.9 kg/hm2,较对照品种陇中1号增产16.00%,总评居参试品种(系)的第1位。其中2012—2013年度平均折合产量为5 225.33 kg/hm2,比对照品种陇中1号增产8.29%,居9个参试品种(系)的第1位。2013—2014年度平均折合产量为3 950.25 kg/hm2,比对照品种陇中 1号增产31.45%,居12个参试品种(系)的第1位。2014—2015年度平均折合产量为5 137.20 kg/hm2,比对照品种陇中1号增产13.85%,居11个参试品种(系)的第1位。

2.3 区域试验

2014—2016 年参加甘肃省陇中片冬小麦区域试验。陇中5号2 a 13点(次)平均折合产量为4875.75 kg/hm2,增产10点(次),比对照品种陇中1号增产6.50%,总评居11个参试品种(系)的第4位。其中2014—2015年度7点(次)平均折合产量为5 662.50 kg/hm2,增产5点(次),比对照品种陇中1号增产4.50%,居11个参试品种(系)的第6位。2015—2016年度6点(次)平均折合产量为4 089.00 kg/hm2,增产5点(次),比对照品种陇中1号增产11.90%,居11个参试品种(系)第1位。

2.4 生产试验

2016—2017 年度在安定区石泉镇、渭源县会川镇、陇西县文峰镇、临洮农业学校试验基地(临洮县洮阳镇)、静宁县甘沟乡、庄浪县南湖镇进行的甘肃省陇中片冬小麦生产试验中,陇中5号6点(次)均表现较对照品种陇中1号增产,增幅为16.3%~51.54%;平均折合产量4 246.50 kg/hm2,比对照品种陇中1号增产23.8%,居6个参试品种(系)的第1位。

2.5 多点示范

2013—2014 年度在安定区、会宁县等地大田示范种植0.20 hm2,陇中5号平均折合产量为4 387.95 kg/hm2,比对照品种陇中 1号增产13.68%。2014—2015年度在通渭县、安定区、临洮县、会宁县等地大田示范种植0.35 hm2,陇中5号平均折合产量为5 282.45 kg/hm2,比对照品种陇中1号增产24.00%。2015—2016年度在安定区、通渭县、陇西县、临洮县、渭源县、会宁县、宁县及宁夏固原市、青海贵德县等地大田示范种植1.87 hm2,陇中5号平均折合产量3 604.50 kg/hm2,比对照品种陇中1号增产12.47%。2016—2017年度在安定区、通渭县、临洮县、陇西县、渭源县、会宁县、庄浪县、静宁县、宁县及宁夏固原县,青海贵德县等地示范4.60 hm2,陇中5号平均折合产量3 549.45 kg/hm2,比对照品种陇中1号增产27.35%。

3 特征特性

3.1 植物学特性

强冬性,中晚熟,生育期288~293 d。幼苗习性半匍匐,叶色深绿,苗期生长旺盛,根系发达。分蘖力较强,有效分蘖3~5个/株,有效分蘖率72.3%。成穗率较高。越冬率85%~94%。株高75.3~80.1 cm,穗长6.4~8.0 cm。穗长方形,长芒,白壳。结实小穗15~18个,穗粒数38~51粒,穗粒重1.7~2.6 g,千粒重37.2~48.5 g。籽粒长卵形,白粒,硬质。穗层整齐,株形紧凑,成熟落黄较好。

3.2 抗逆性

3.2.1 抗病性 经2015年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在兰州进行苗期混合菌和在甘谷进行小种圃接种鉴定,陇中5号苗期对条锈混合菌表现免疫,成株期对供试菌系条中33号、G22-9、G22-14及混合菌表现免疫,对条中33号、贵农其他菌系及中4-1表现高抗。总体抗性表现为高抗至免疫。白粉病2级,高抗黄矮病。2017年经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鉴定,陇中5号高抗蚜虫,抗蚜比值0,抗性类型HR。

3.2.2 抗旱性 2011、2012、2014、2016年这4年是60年来春旱最严重之年,陇中5号在安定区、通渭县、临洮县、陇西县、渭源县、会宁县、庄浪县、静宁县、宁县及宁夏固原市和青海贵德县等地多点示范,平均折合产量为3 604.50~5 292.00 kg/hm2,较对照品种陇中 1号增产528.00~1 023.00 kg/hm2,增产率达 13.68%~27.35%。陇中5号显现出了增产、抗旱、抗寒、抗病、抗虫优势,且能保持相对稳定的产量水平。2015—2016年度的全国北部冬麦区域试验抗旱性鉴定结果表明,陇中5号抗旱性3级,抗旱指数0.958;在不同生态环境条件下,参试12个冬小麦品种(系)的区试环境变异系数分析均值为8.9%,静态稳定性好,适应性广,在轻度干旱情况下,株高、千粒重变化相对较小,抗青干力强,为抗旱、抗寒、适应性中等的新品种。

3.2.3 抗寒性 2015—2016年度参加由北京市延庆县种子管理站主持的国家北部冬麦区试品种抗寒性鉴定试验,结果表明,陇中5号越冬死株率9.8%,越冬死茎率19.0%,抗寒性3级,抗寒性中等。2011—2016年在甘肃省中部旱地冬麦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连续几年出现春季低温冻害,叶尖受冻轻微发黄,但田间生长正常,表现抗寒性强。

3.3 品质

2015年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陇中5号籽粒蛋白质含量(干基)145 g/kg,湿面筋含量(14%水分基)246~316 g/kg,赖氨酸(干基)4.8 g/kg。沉降值(14%水分基)31.0 mL,稳定时间1.3 min,综合品质优良。容重781~790 g/L。

2016年经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麦谷蛋白亚基检测分析,陇中5号携带麦谷蛋白优质亚基7+8、5+10。

4 适种地区

适宜在甘肃省定西、白银、平凉、庆阳、临夏及宁夏固原、青海贵德、陕西宝鸡等地年降水量350~450 mm、海拔1 700~2 380 m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和高寒阴湿区种植。5 栽培技术要点

5.1 深翻细耕、及时保墒

前作物收获后及时深耕灭茬,耕深30cm以上,雨后及时耙耱。伏秋季节进行第二次耕翻并及时耱地收墒,达到土地平整、土壤疏松、上虚下实。

5.2 科学施肥、合理倒茬

选择土壤质地良好,肥力中等且均匀的地块。前茬以豆类、胡麻等作物为宜,建立合理的轮作倒茬制度。一般施腐熟农家肥30 000 kg/hm2,干旱地区施 N 78.70~108.00 kg/hm2、P2O543.00~53.50 kg/hm2;半干旱地区施 N 103.50~132.80 kg/hm2、P2O549.70~65.50 kg/hm2、K2O 138.00~177.00 kg/hm2。高寒阴湿区施 N 135.00~157.50 kg/hm2、P2O567.50~77.50 kg/hm2、K2O 180.00~210.00 kg/hm2。要适时追肥,以促早发保壮苗,保证产量及品质。

5.3 适期播种、合理密植

适宜9月16—26日播种,干旱地区保苗405.0万~450.0万株/hm2,半干旱地区保苗495.0万~525.0万株/hm2,高寒阴湿地区保苗540.0万~570.0万株/hm2。由于陇中5号籽粒较大,播种量不宜过小。

5.4 严格管理、实时收获

越冬期应及时镇压保墒防寒,冬后返青起身期及时松土除草,以保蓄土壤水分。起身期、孕穗期、抽穗期及时防治病虫害,当条沙叶蝉、蚜虫等为害时,可用2.5%高效氟氯氰菊酯悬浮剂150 mL/hm2兑水450 kg喷雾防治。抽穗后期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1 200倍液、或7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喷雾防治蚜虫。灌浆初期叶面喷施质量浓度3~4 g/kg的磷酸二氢钾溶液375~500 kg/hm2,可使小麦籽粒灌浆充足,有助于提高穗粒数、粒重及干物质含量,提升产量、改善品质。蜡熟期应及时去杂取劣,保证质量,单收单打,风干后及时入库。

猜你喜欢
通渭县安定区区域试验
三个好朋友
云南省稻品种审定标准(2022年修订)*
李鹏鹏书法作品
崔莉摄影作品欣赏(二)
高铁开到家门口(节选)
定西市安定区凤翔幼儿园
定西市安定区耕地主要养分含量分析
甘肃省冬油菜区域试验现状及应对策略
定西市安定区马铃薯新品种引进试验
鹰嘴豆新品种区域适应性试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