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湿体质易感疾病探析

2018-02-12 22:07潘立文王晓明杨先振李光富
吉林中医药 2018年4期
关键词:清阳体质疾病

潘立文,王晓明,杨先振,李光富

(云南楚雄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云南 楚雄 675000)

中医体质学说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学理论的主要特色之一。所谓体质是指人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生命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心理状态、病理反应状态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固有的、相对稳定的特性[1]。当代中医体质学说是由国医大师王琦教授所创立的。王琦教授从事临床、科研、教学工作50余载,他带领的体质研究课题组历时20余年的调查研究,总结出当前中国人的九大体质类型--平和体质、气虚体质、阳虚体质、阴虚体质、痰湿体质、湿热体质、血瘀体质、气郁体质、特秉体质。这9种体质都有各自不同的特征,不仅决定了个体所表现出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心理状态、病理反应状态等方面的特性,还决定了个体容易罹患的疾病种类,即对某种或某些疾病的特殊易感性。痰湿体质属于九大体质类型中的常见体质,通过对大量体质病研究进行分析,现已发现痰湿体质与肥胖症、2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等病症具有较高的关联性[2],这一发现已引起中医学界的高度关注,有学者认为,痰湿体质应可看作这些病症的“病前状态”,具有痰湿体质的个体应相较其他体质的个体更容易罹患这些特定病症。目前对于痰湿体质为何较易罹患这些病症的机理,学界尚处于探索阶段,在这方面的探究也尚未得出较明确的结论或观点。而在中医理论方面,由于当代中医体质学说的提出与九大体质类型的划分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事情,在中医古籍和传统理论中并无相关记载,为理清痰湿体质与易感疾病间的关系,从理论的层面证实痰湿体质与易感疾病发病间的密切关联,对预防和促进痰湿体质相关疾病的康复、养生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1 痰湿及痰湿体质

从中医病因学说的角度来看,痰湿是人体水液代谢发生障碍后所产生的病理产物,痰湿还可视作继发性的致病因素。“湿”本是天地之间正常的六气之一,其气不时而至或太过不及既成为致病因素之一的湿邪。湿邪又有外湿与内湿之分,而痰湿体质之“湿”特指内湿。痰,古通“淡”字,指水一类的可以“淡荡流动”的物质[3]。在《黄帝内经》中尚没有“痰”字出现,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首次提出“痰饮”的概念,并设专章论述。明代医家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中提出:“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张介宾在《景岳全书》中指出:“若痰有不同于饮者,饮清澈而痰稠浊,饮唯停积肠胃,而痰则无处不到。水谷不化而停为饮者,其病全由脾胃;无处不到而化为痰者,凡五脏之伤皆能致之。”清代医家李用粹认为:“痰者肠胃之液,自内而生。”已故当代名医关幼波先生认为[4]:“痰是津液的病理形态,而津液泛指体内的一切水液,是指由饮食精微所化生的营养物质……,痰对人体的影响就是人体水液代谢紊乱的具体表现。”明代医家王纶曾指出:“痰之本,水也,原于肾;痰之动,湿也,主于脾。”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中也指出:“惟脾土虚湿,清者难升,浊者难降,留中滞膈,瘀而成痰。”由此看来,痰即可由脾湿停聚而成,亦可由体内停滞之水湿停积而成。然而不管怎样,由水湿聚集而成之痰浊,与湿邪已难以截然分开,故可并而称作痰湿。痰湿体质是目前社会较常见的一种体质类型,当人体脏腑功能失调,津液不归正化,水湿内停,聚而为痰,痰湿渐生的时候就可以认为这种体质状态为痰湿体质。

2 痰湿的致病特点

痰湿的特性总以“重、浊、黏、滞”概括,笔者认为痰湿的特性兼有痰与湿的特性,痰湿的致病特点兼有湿邪与痰浊的致病特点。

2.1 痰湿乃阴浊之邪,易困遏清阳 清·赵晴初在《存存斋医话稿》中言:“痰属湿,为津液所化”,津液者阴液也,痰属湿,湿本为阴邪易损伤阳气,而痰湿又秉乎湿邪之性,故痰湿实乃阴浊之邪,能困遏清阳,损伤阳气,尤以脾阳为甚。临床每见痰湿体质者多头重,眩晕,头痛、肢体困重等症,实与痰湿阴浊困遏脾阳,致使清阳不升,头目清窍、四肢等处失于清阳布散、濡养有密切关系。若痰湿阴邪阻遏胸阳,影响胸阳布散,可见胸闷如窒之感,或见背部作胀等症。

2.2 痰湿体性黏腻胶固,所致病症多有此特点 清·郑寿全《医理真传》指出:“痰饮者,水湿之别名也。脾无湿不生痰。”清·赵晴初《存存斋医话稿》云:“痰属湿,为津液所化,盖行则为液,聚则为痰;流则为津,止则为涎。”痰乃湿邪所化,又由水湿停聚而成,故本有湿邪重浊黏腻之性而较湿邪更为明显,故痰湿体性十分黏腻,若痰湿生成,一旦停滞于某处,势必成胶固难解之势。清·黄元御在《四圣心源》中有云:“清道堵塞,肺气不布,由是壅嗽发喘,息短胸盛,眠食非旧,喜怒乖常。盖痰饮伏留,腐败壅阻,碍气血环周之路,格精神交济之关”,即指此意。验之临床,痰湿颇盛之体,常见喉管中痰湿隔阻,以致自觉喉中有物,咽之不下,吐亦难出,即为痰湿胶固隔阻气机之明证。若痰湿滞留肠腑,阻遏腑气,会出现大便黏腻不爽的表现。由于痰湿兼有湿邪之性,本性黏腻,故若痰湿上犯口窍,还会出现口中黏腻乏味、舌苔厚腻等症。

2.3 痰湿阴邪易蒙蔽心窍、脑窍,惑乱心神 明·缪希雍《先醒斋医学广笔记》云:“由于脾胃寒湿生痰……流于经络,及皮里膜外,或结为大块,或不思饮食,或彻夜不眠,或卒而眩仆,不省人事。”明·龚廷贤在《寿世保元》中云:“痰者,病名也,……,迷于心者,则怔仲恍惚。”痰湿为阴浊之邪,随气升降,无处不至。由于痰湿体性黏腻胶固,若其入于心,则必将蒙蔽心窍,惑乱心神之用,以致惊悸,嗜睡等病症甚至谵语、幻视、幻听等精神障碍的表现。“脑为元神之府”,若痰湿中阻,清阳不展或痰湿阴浊上犯脑窍,阻痹清窍,以致清阳之气被胶固之痰湿郁阻,则又会影响“元神”之体用,导致昏仆,癫痫,癫狂等症。

2.4 痰湿为有形之邪,所致病症常有肿胖之象 元·朱震亨在《格致余论》中指出“肥白人多湿”,“肥人痰多”,肥胖之象实为水谷饮食不归正化,脾之清阳不得四布,以致反停为湿,聚而为痰所致。痰湿五行属土,同气相求,生成之后遂归于皮下肌肉之分,成为脂膏。痰湿体质者往往可见体形肥胖。《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痰湿上注脾之外窍-口窍,则可见口涎过多,舌体胖大,边有齿痕等。明·王纶《明医杂著》曰:“痰,属湿热,乃津液所化……,或客于经络四肢,随气升降,遍身上下无处不到。”痰湿之邪随气上下,可走注经络、肢节,若在肢体局部停滞,阻遏局部气血运行,以致痰瘀交阻,还可在局部形成肿物或结节,如瘿瘤、瘰疬、痰注等。由上可见,痰湿邪气总皆秉乎脾气,带有明显的湿邪特性与致病特点,但又有其自身的特点。痰湿为阴浊之邪,易阻遏清阳、困阻气机,导致身体多处出现重、困、胀、闷的感觉,痰湿体性黏腻胶固。如梅核气,口味发甜,发腻等;痰湿阴邪随气升降走注心脑,易蒙蔽清窍,惑乱元神,故痰湿体质者常易发生具有精神神经功能障碍表现的疾病;痰湿为有形之邪,所致病症常有肿胖之象。痰湿泛溢肌肤则发为肥胖,走注经络、肢节,阻遏局部气血,则又会发为肿物或结节等。

3 痰湿体质的易感疾病

3.1 痰湿体质易患高脂血症及脑血管疾病 痰湿体质个体体内痰湿偏盛,由于痰湿阴邪易阻遏清阳、困阻气机,以致头目清窍失却清阳濡养,出现头痛、眩晕等病症。现代研究发现,痰湿作为一种致病因素,具有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有学者[5-6]通过对痰湿体质的调研材料进行统计学处理,发现痰湿体质个体较平和质个体更容易患上脑中风、原发性高血压病等疾患。有研究[7]对364例高脂血症患者进行中医体质及血脂水平的调查,发现痰湿体质和湿热体质者血清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显著高于其他体质类型患者。另有研究发现[8],痰湿体质普遍存在微循环障碍,痰湿体质脑血栓患者微循环障碍较气虚质、阴虚质明显。还有研究报道[9]肥胖人中的痰湿体质者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电泳、血沉血小板集率中的AGG及纤维蛋白原等均高于正常组。根据前文对痰湿致病特点的分析,痰湿体质者由于痰湿体性黏腻胶固,一旦进入血脉,便会附着于动脉管壁上,阻滞气血运行,使血液流动逐渐出现滞涩,以致肌体微循环逐渐出现障碍,血栓及粥样斑块也便逐步形成,这样一来心脑血管便会供血不足,使得一系列心脑血管疾病得以产生。痰湿可成为血中之浊,阻滞血脉,引发心脑血管疾病,而“血脂属于浊质来源于精微”,故可认为痰湿体质个体更容易罹患高脂血症及脑血管疾病。

3.2 痰湿体质易患原发性高血压病 有研究发现[10]痰湿体质是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的两大基本体质类型之一。也有研究指出[6]痰湿体质的原发性高血压病发生率明显较高,且痰湿体质个体的血脂偏高,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而这两者均会加重高血压的病情。明·王纶在《明医杂著》中指出:“痰,……,随气升降,遍身上下无处不到。百病中多有兼痰者。”元·朱震亨在《格致余论》中指出:“头眩,痰夹气虚并火”,其治当以“治痰为先。”原发性高血压病在中医学中属于“眩晕”,“头痛”范畴,有些患者系素体脾虚痰湿之体,痰湿中阻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遂致头目清窍失荣,而作头晕、头痛之疾。验于临床常见单纯舒张压增高性高血压病患者,若率用平肝潜阳之品则每收效不显,而一旦结合清热利湿,化痰降浊的治法,则血压即明显下降。此外,肝火若夹痰浊上冲犯脑,亦可引起血压增高,出现高血压病,故其治法必须加上化痰降浊的治法,否则肝火难平,治疗难以收效。

3.3 痰湿体质易患冠心病 痰湿体性黏腻胶固,一旦进入血脉,便会附着于管壁之上,阻滞脉中气血运行,使得血液流动滞涩,血栓与粥样斑块逐渐形成,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尤其易致冠心病的发生。冠心病在中医学归属“胸痹”范畴,若痰湿痹阻冠状动脉,阻遏胸阳,则导致冠心病的发病。有学者研究发现[11],痰湿体质者中冠心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非痰湿体质者,痰湿体质者糖脂代谢存在明显紊乱,Na+泵的活性也明显降低,存在能量代谢障碍[12-13],是导致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同时,痰湿体质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都高于正常者[14],全血黏度、红细胞电泳时间及甲皱微循环的各项检测值均高于正常者,是促进冠心病形成的重要因素。

3.4 痰湿体质易患2型糖尿病 明·龚廷贤《寿世保元》云:“痰者,病名也。生于脾胃,然脾胃气盛,饮食易克,何痰之有?……,致饮食之精华不能传化而成痰饮矣。”痰湿体质者往往存在一定程度的脾虚不运,进食之水谷不能完全克化,酿生痰湿。痰湿郁遏,日久化热暗耗脾阴以致消渴病成。2型糖尿病相当于中医“消渴”的范畴,消渴病总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看,痰湿体质者存在高胰岛素血症和胰岛素抵抗的情况[15],而这两种状态已被公认为2型糖尿病的临床前状态,有研究证实[16],肥胖体型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属于痰湿体质者达到98.93%,可认为痰湿体质个体是2型糖尿病的易感人群。

3.5 痰湿体质易患痛风 痛风在古籍中亦被称为“肢节病”,“白虎历节”。《张氏医通》记载:“肥人肢节病,多是风湿痰饮流注……壮年人性燥亲嗜食膏粱厚味。”痛风一疾多由长期嗜食肥甘厚味,醇饮烈酒所致。长期嗜食醇酒厚味可致脾胃受损,而脾胃受损则运化功能失常,水湿内停,聚而为痰,痰湿内盛,渐成痰湿体质。而痰湿下注,瘀遏经络局部气血运行以致渐化为热,痰湿瘀热相合,而致肢体关节局部出现红肿热痛炎症的表现,痛风一病遂现。有报道指出[17]高尿酸血症患者多体型肥胖,好痰唾,喜食醇酒厚味,与痰湿体质的表现体征相似。该报道同时指出,湿性体质者较其他体质更容易患痛风。有学者[17]对525例原发性高尿酸血症患者进行体质类型调查,发现主要体质为湿热体质、痰湿体质、血瘀体质,与其他体质相比差异显著。由此可见,具有痰湿体质者确实较易罹患痛风病。

3.6 其他 还有报道指出,痰湿体质者也容易罹患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多囊卵巢综合征、脂肪肝等病症。一般来讲,痰湿体质由于体内痰湿偏盛,若痰湿上干于肺,蕴阻于内,一旦偶遇外邪触发,即可引动痰湿阴浊上滞于肺,使气道受阻,肺之宣降失司,而发为咳嗽、咳痰、喘息等疾[18]。有研究证实[19]痰湿体质是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主要体质之一。而痰湿阴浊阻塞气道所引致的阻塞性睡眠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也较多。有学者[20]研究了两者之间的相关性,认为痰湿体质是此病患者中的主要病理体质。痰湿内阻胞宫又可引发多囊卵巢综合征。有学者认为[21]本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为痰湿,而患者的常见临床表现与痰湿体质的特征表现十分相似。中医学尚无脂肪肝的病名,就其临床表现将其可归于“肝痞”范畴。其主要病机是脾肾失调,痰湿内生,阻于肝络,不能及时疏达而致,其主要的致病因素是痰湿。而痰湿体质患者体内痰湿偏盛,最易罹患此疾,而这一观点也已被有关研究[22]成果所证实。

4 讨论

痰湿体质作为当代中医体质学说中九大体质类型的一种,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发展,后工业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已成为特别常见的体质类型。痰湿体质的重要病理特征是体内痰湿偏盛。而痰湿本属饮食水谷所化,一旦脾主运化、肾主水的功能出现障碍,即会导致水湿内停,进而聚湿化痰,形成痰湿,痰湿渐盛则痰湿体质便逐渐形成。痰湿阴邪具有明显的致病作用,其主要的致病特点为:困遏清阳,损伤阳气;黏腻胶固,即病难解;蒙蔽清窍,惑乱心神;常致肿胖有形之症等。由于痰湿阴邪具有上述致病特性,一旦形成了痰湿体质,势必会容易罹患一系列疾病,如高脂血症、脑血管疾病、原发性高血压病、冠心病、2型糖尿病、痛风、脂肪肝、多囊卵巢综合征、慢性支气管炎等[23-26]。这些疾病在痰湿体质人群中发病率明显偏高,较之其他体质个体差异显著。由于其体内痰湿偏盛,导致体内脏腑组织器官、气血津液等的气化失司,阴阳失衡,气机失调以致各种各样的病理过程产生,而在各种疾病当中,痰湿体质患者由于体内痰湿阴邪具有相对特殊的致病特点,使得其对特定的某些疾病较易感发。了解痰湿体质易感疾病的规律,可为临床、预防与康复医学工作者及广大痰湿体质患者,预防、治疗与促进相关易感疾病的康复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琦.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的分类及其诊断表述依据[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5, 28(4):1-8.

[2] 陈禹,李玲孺,姚海强,等.痰湿体质、湿热体质与代谢性疾病关系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18(1):97.

[3] 张杰,代名涛,谢英彪.中医痰证与方药[M].北京:金盾出版社 , 2016:1.

[4] 张杰,代名涛,谢英彪.中医痰证与方药[M].北京:金盾出版社 , 2016:210-212.

[5] 刘艳骄.肥胖人痰湿体质与脑中风的相关性研究[J].河北中医学院学报, 1996, 11(3):13-16.

[6] 林谦,陈焱,金法,等.371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的中医体质辨证研究[J].现代中医药, 2004, 3(3):17-18.

[7] 章赛月,朱晓岚.中医体质分型与高脂血症患者血脂水平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中医药科技, 2013, 20(3):217-218.

[8] 蒋宏杰,骆斌.不同体质类型脑血栓患者血液流变性、微循环观察分析[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 2002, 8(14):155-156.

[9] 钱彦方.肥人痰湿体质学说的形成及现代研究[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1996, 19(3):5.

[10] 钱岳晟,张伟忠,周怀发,等.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表型与中医体质分类关系的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5, 1(1):52-54.

[11] 欧阳涛,宋剑南,林谦.冠心病体质表型和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Avall位点多态性关系的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 2005, 11(7):521-524.

[12] 苏庆民,王琦.肥胖人痰湿型体质血脂、血糖、胰岛素及红细胞Na+-K+-ATP酶活性的检测及特征[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1995, 1(2):39-41.

[13] 董静.痰湿体质基础研究及其与代谢综合征相关系的探索[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5.

[14] 方显明.冠心病痰症病人的血液流变学探讨[J].中医研究,1990, 2:15.

[15] 罗广波,唐爱华,周燕.不同体质的糖调节受损患者与胰岛素抵抗相关性研究[J].新中医, 2009, 40(9):44-45.

[16] 刘艳骄.肥胖人痰湿体质与糖尿病相关性研究[J].山东中医学院学报 , 1993, 17(2):34.

[17] 陈禹,李玲孺,姚海强,等.痰湿体质、湿热体质与代谢性疾病关系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18(1):98.

[18] 张晓艳,刘俊芳,张华锴.郭选贤教授从痰、气论治慢性支气管炎经验介绍[J].新中医, 2011, 43(3):169-170.

[19] 童家罗.200例慢性支气管炎病理性体质类型与发病关系的分析[J].上海中医药杂志, 1998, 32(3):14-15.

[20] 夏瑢,邵国民,陈继忠.痰湿体质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发病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7, 14(2):68-69.

[21] 杜海燕.多囊卵巢综合征与痰湿体质的关系[J].现代中医药 , 2007, 27(3):54-55.

[22] 廉伟.脂肪肝与体质类型的相关性研究[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 2006, 7(2):86.

[23] 杨芸峰,浦斌红,张妤,等.痰湿体质与血脂异常关系[J].吉林中医药, 34(6):551-553.

[24] 丛德毓.痰湿质与高血压病形成的相关性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 28(1):74.

[25] 晋溶辰,黄政德,张晋如,等.糖尿病足溃疡高危体质的临床特征及对伤口愈合影响的研究[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 2016, 36(4):56-58.

猜你喜欢
清阳体质疾病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汽车发动机机械故障的非接触式检测技术研究
进击的疾病
尿碘与甲状腺疾病的相关性
易与猪大肠杆菌病混淆的腹泻类疾病鉴别诊断
夏季养生之疾病篇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福晋与王爷的爱情轻喜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