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智慧教学平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以“雨课堂”为样本

2018-02-13 16:31陈泫伊
精品 2018年7期
关键词:雨课堂理论课政治

■ 陈泫伊

云南财经大学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新媒体新技术在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和教学效果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雨课堂”正是运用移动通信技术打造的最新型智慧教学工具。深入研究“雨课堂”的功能优势和运用前景,对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具有现实意义。

1 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的原因分析

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是无法脱离网络信息化的时代背景的。同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开展也无法回避网络信息技术的深度介入以及由此带来的教学模式改革,具体分析如下:

1.1 “网络社会”背景下教学手段发展的需要

网络互动是当今时代人类最广泛的技术实践活动。因其实施的频繁性和全民性,促使了一种新的社会形式即网络社会的出现。在网络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模式发生着巨大变化。因此,运用和发展符合时代需要的教学手段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的必然选择。

从2012年开始,以慕课为代表的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发起了对传统单一面授模式的冲击。这种基于网络课程平台的在线学习方式,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基础、兴趣来精选学习内容、安排学习进度,从而增加学习的自主性和灵活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但慕课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确实存在一些问题,诸如学习者自主学习阶段的自觉程度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面授环节的问题意识和协作能力等参差不齐,都会导致教学效果不能达到预期;在一定程度缺乏师生有效交流,使教育者和学习者的参与积极性被负向消减;教学评价机制有待完善等。因此,单一的网络教学模式不足以有效实现教学目标、监管教学过程和评价教学结果。在此前提下,以“雨课堂”为代表的通过运用数字信息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融合网络教学模式和课堂面授模式的混合教学模式应运而生。

1.2 基于受众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提升的需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帮助广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最终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教学实效性的高低也就成为评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方式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

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教育者、教育对象和教学过程三要素尤为重要。因教师与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占据最重要位置,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悦纳程度也就成为衡量教学实效性最直观的体现。对当代大学生而言,“网络化生存”已成为其生活和学习方式的重要特征。今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提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正在加速与中国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1】在教育领域,互联网正在逐步代替书本成为人们获得知识的有效途径。部分同学上课不带教材而带手机已成为一种突出现象。鉴于教育对象即受众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正在发生变化,教学过程也同样应该有所调整。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提升教学实效性,必须顺势而为。除了在教学环节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数字技术和面授方式的紧密结合外,在教学评价过程中,也要进一步实现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互联网工具和移动通信工具也就成了教育者必然的选择。

2 运用“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雨课堂”的产生其实是在剖析慕课开展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教学环节进行的重塑升级。它是清华在线教育办公室研发的一款新型混合式教学工具,只需要在PPT 上安装插件,就可以实现Power Point和微信的联动,从而使信息技术手段有效融入教学环节,提升整个教学过程的有效性。

2.1 “雨课堂”的应用优势

混合式教学的核心要义在于将“网络教学和传统课堂授课进行有效融合,实现两者的优势互补。”【2】所以,这一教学模式既关注教师在引导、监控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又强调学习者在学习、研讨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最终实现学习效果最优化。

“雨课堂”正是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产生的智慧教学平台,它的优势在于创建了移动终端技术与课堂的联通,通过移动互联网打造出交互式、个性化的教学环境,并实现整个教学环节的全覆盖。首先,“雨课堂”可以通过掌握手机主导权来实现师生思想同步。通过运用“雨课堂”的各项功能设置,教师可以实现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高效管理和有效互动,从而改善思想政治理论政课合班教学所导致的师生联系松散的痼疾。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对课堂教学大数据的分析,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思想动态,从而实现教学进度和教学侧重的实时调整,增强教学效果。再次,“雨课堂”通过移动终端赋予了教学环节全新的体验。凸显智能化、高效化和可视化特征,提升了课堂吸引力,促使了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最重要的是,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雨课堂”的适用无须重新学习操作方式,只要安装插件,即可通过微信使用,简单易上手。对学校而言,“雨

课堂”也无须前期投入,节约了教育成本,属于零投入、易推广、见效快的新型教学工具。

基于以上优势,“雨课堂”从2016年开始推广以来,已经得到了广大一线教师的高度认同,有人甚至认为它是继PPT技术之后,课堂教学手段的又一次换代升级。

2.2 基于“雨课堂”的教学设计

由于“雨课堂”是将传统课堂授课和微信公众平台有机结合的智慧教学工具,因此,基于“雨课堂”的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合理的教学安排,使教学过程更加流畅、生动、有效。

其一,在教学准备环节,可按照教学大纲,制定教学实施计划,编写教案,整合教学资源,为教学活动做好准备。

其二,在教学实施环节,可将教学过程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在课前预习阶段,教师可以通过微信将视频、语音、文献资料等预习材料推送至学生手机,并通过设置预习截止时间来对预习情况进行监督。在课堂教学阶段,教师可以通过实时发送PPT至学生手机,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要点和集中注意力,并可通过学生对PPT所作的“不懂”标记和随堂测验结果的相关数据,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调整教学进度。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弹幕、随机点名、发红包等特色功能,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后复习阶段,教师可以结合课堂教学效果,推送复习资源,发布课后习题,帮助学生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其三,在教学评价环节,采用多元评价方法,侧重形成性评价。“雨课堂”对学习者的评价采用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但更强调形成性评价,因为它可以帮助教师有效监督学生的学习过程,并通过阶段性分析来扫除学生的知识盲点,提高教学效果。其中,形成性评价主要依据学生的签到、课堂参与度、在线随堂测试、阶段性作业等在线学习数据来进行评价。总结性评价主要依据形成性评价的结论、期中期末考试成绩等内容来进行评价。

3 反思与探讨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3因其肩负的意识形态教育重任,难以避免因教学内容的高度思想性、理论性、合规性,授课形式的强制性以及课堂规模的庞大化等因素所导致的一定程度上课堂教学的枯燥性。因此,以“雨课堂”为代表的新媒体新技术,确实可以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注入活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当然,在运用新工具、新模式的同时,有必要深入反思和查找问题。

3.1 注重形式与内容并重

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对于教学环节而言,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雨课堂”的出现推动了教学形式的创新,丰富了教学手段,保证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但是,在注重教学形式发展的同时,教学内容思想性和理论性的提升也同样重要。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必须合乎意识形态教育的基本要求,“学术研究无禁区,理论宣传有纪律”教学过程必须要有底线思维,如果教学内容“偏离思政课的目的和取向,思政课的育人功能往往难以达到。”其次,形式是服务于内容的手段,形式上的新颖只是为了引起学生对内容的关注。因此,若想学生在思想上实现认同,产生共鸣,还需要构建强大的理论体系,形成充分说理,全面解读党的方针政策、提高分析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要注重把握学术的前沿动态,及时实现知识的更新,从而能为学生提供研究指引。当然,最重要的是通过以上途径满足学生思想进步的渴望,使学生领悟理论的内在价值并触类旁通,实现知识教育向思想教育的升华,最终完成价值观教育的目标。

3.2 完善教学评价机制

通过形成性评价最终产生教学评价的结果是“雨课堂”教学评价机制的突出特点之一,但是,关注“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必须建立在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行为的正确评估和评判基础之上。所以就这一方面而言,“雨课堂”进行教学评价的有效性,有待进一步提升。就形成性评价选择的观测点而言,譬如通过微信签到来体现到课率就存在漏洞,因为只要能上网就能实现签到,无法真实反映学生到课率。所以是否应考虑从技术层面加入签到区域限制功能。又如,随堂测试如果不能保证学生独立完成,就无法体现学生对知识真正的掌握情况,也就无法做出正确的教学评价。所以,能否实现测试题目的随机性,有效防止作弊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互联网+教育的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雨课堂”作为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产生的智慧教学平台确实在课堂的新颖性、独特性方面都有先天优势,体现了新媒体新技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强大潜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具体实践过程中,需要进一步调试和探索新媒体新技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融入,保证教学形式与内容的同步发展、新媒体新技术的工具理性和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理性的高度统一,最终实现新媒体新技术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的终极目的。

注释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R].2018-1-31.

2 黄荣怀主编.混合式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5-17.

3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R].2015-1-19.

猜你喜欢
雨课堂理论课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雨课堂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提高《电工基础》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
雨课堂在经管类本科经济法教学中的微应用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新课标下中职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