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江县川陕革命根据地红色资源保护的调研

2018-02-13 16:31王应烈
精品 2018年7期
关键词:中江县根据地革命

■ 王应烈

中共中江县委党校

1 中江县川陕革命根据地红色资源概述

1.1 中江县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历程与作用

四川省中江县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有机组成之一,1930年至1935年间中江县工农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开展“四抗”斗争、破仓分粮吃大户,组织武装暴动,实行土地革命;中江的工农革命此起彼伏,开展游击战,创建中江邻近数县内的新赤区、新红军,有近百名中江男儿参加了红军,与川陕苏区连成一片,极大地牵制了军阀的“剿赤”行动。中共川陕省委会机关报《共产党》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四年二月六日,第43期第一版所载:“成都不远的中江地方有上万的抗捐军背起枪数千支正向潼川保宁方向游击,成都一带的军阀简直无法镇压,该地的团正、甲长,收款委员、发财人多被群众拿获处决,有的打得四处逃窜。”可见当时中江县在川陕革命根据地苏区建设中所起到的作用。

1.2 中江县川陕革命根据地红色资源的基本类型

(1)继光精神。

中江继光精神这一红色政治品牌,它是党和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中江人民经过发展川陕革命根据地,“迎红拥苏”,策应红军反围剿的战斗洗礼,斗志更加昂扬,革命风暴一浪高过一浪,形成了中江县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红军精神——英勇斗争,无所畏惧,顽强拼搏,奋发图强,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勇于奉献,不怕牺牲。这一精神在中江人民的心中发芽、生根、开花、结果,最终孕育出了独具特色的中江继光精神——不怕困难,敢于胜利。它不但是中江红色资源的核心和精髓,是引领中江经济社会发展、塑造中江人民精神品格、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还是中江人民引以为豪的道德楷模、光辉形象和形象品牌。

(2)革命遗迹。

战争时期在中江这片土地上留下了众多革命遗迹。现保留有四川省中共中江县委成立地、中江县最早的农民协会会址、文家桥农民暴动地、会棚暴动地、30年代中江县党团组织活动中心、地下党联络点、领导人的旧居旧址和烈士墓等革命遗迹。

(3)红色歌谣。

中江人民在发展川陕革命根据地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实践中,为中江文化艺术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革命者一手拿枪,一手拿笔,深入战地和农村,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革命歌曲。罗洪恩组织编写的《消灭田匪三字经》,谢绪珍的《萤火虫》,戴资杰的《鸱鹗》《春雨》等,这些歌曲不仅丰富了战时中江川陕革命根据地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还动员和激励了广大军民投入到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之中。

2 中江县川陕革命根据地红色资源的基本现状

为了解中江县川陕革命根据地红色资源的现状,本次调研首先采用问卷调查法,在中江县10个相关乡镇发放问卷共计1100份,有效问卷1064份,有效率96.7%;其次,通过实地走访当地政府和群众,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他们对当地红色资源的保护措施、群众受教育情况和基础设施现状;最后,基于调研结果进行SPSS数据统计分析,对中江县川陕革命根据地红色资源现状总结如下:

2.1 对中江县川陕革命根据地红色资源认知现状

据调查,现在中江县川陕革命根据地群众的学历主要集中在初中及以下,高中学历占4.7%,专科学历占18.6%,大学学历仅占到4%,无大学以上学历村民。100%的村民未接受红色资源保护思想政治教育,红色资源的保护和传承意识缺失。

(1)对红色资源了解甚少。

据调查,参与过中江县川陕革命根据地建立的人员仅健在1人占0.1%,而且已是98岁高龄,神智不太清;能说出当地这段历史并了解相应遗址、遗迹的村民92人占8.3%;听说过当地这段历史或相应遗址、遗迹的村民156人占14.2%,不知道这段历史与相应遗址、遗迹的村民占77.4%。知道当地这段历史的村民以老年人为主占95%,年轻人仅占5%,平均年龄71.6岁。了解这段历史、遗址或遗迹的村民中96.5%的仅知晓他们自己所在地或邻近地的人、物和事。总的来说,当地村民对于红色资源存在了解甚少,随着老一辈的渐渐老去,这种现象将会更加严重。

(2)对红色资源理解不深。

调查中,当地村民政治面貌是群众的占73%,共青团员占8.22%,党员占18.78%。党员虽然对于红色资源有一定的理解,但由于年龄层偏大,他们较难理解为什么要保护红色资源和不断丰富发展红色文化。大部分村民学历较低,对于保护红色资源,发展红色文化的认识停留在表面。而接受了知识文化教育的村民由于年轻,生活阅历有限,缺乏红色资源认同感和自豪感。总之,当地村民对于红色资源存在理解“不到位”的现象。

(3)对红色资源的社会意义认识不清.

在关于红色资源与生活影响方面的调查显示,仅有11.33%的村民认为红色资源与生活影响方面相关程度有较大关系,有88.67%的村民认为红色资源与自己的生活关系不大甚至完全没有关系。他们认为红色资源更多的是一种精神文物,是老一辈艰险生活的写照,与现在生活状态无关,而忽略了红色资源在日常生活中化为推动中江经济建设的内动力的积极作用。在他们眼中心中红色资源仅仅是“可有可无,无关痛痒”的破旧地方或物品而已。

2.2 中江县川陕革命根据地红色资源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1)保护不及时。

中江县委党史办成立后,为了推动红色资源的保护工作,从1987年开始开展了4轮红色资源原始资料的征集,然后经过两年时间调查、收集、整理、编写、出版了《中江县地方党史资料汇编》,但是,由于县委党史办初次调查、收集、整理,编书距离这段历史时期时间间隔达50年,城镇化建设、工农业生产及工程建设等给红色遗产带来巨大破坏。在当年的调查中发现,全县20余处遗址、遗迹已经损毁,如《路报》、福建馆坝子——罗洪恩和戴资杰同志牺牲地、大什字叫菜馆子——地下党联络点、灵皈寺——抗战剧演出地等已泯灭在历史长河之中,仅仅剩下相关的文字记载或当时仍健在的地下共产党员的口头描述中。

(2)保护状况参差不齐。

调查发现,主要的、受重视的保护较好,如纳入了市、县级文物保护对象的戴资杰烈士墓,不仅老建筑得到了有效保护,还分别于1957年和2000年两次进行了培修,成了革命红色教育基地,享有文物保护经费,管理、维护和宣传、利用明显比较好。其他遗址、遗迹则不可类比。革命烈士艾荣清故居、大什字叫菜馆子——地下党联络点、灵皈寺——抗战剧演出地点等在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已印迹全无,仅在县党史、地方志档案中的只言片语和图片找寻点滴回忆。1933年9月18日中共中江县委员会成立旧址——原为坭金场肖家大院,现存3间土木房,虽然是清代建筑,但因没挂牌,没得到保护,后来曾作为肖家祠堂使用过一段时间,但是现已荒废,墙面开裂、房屋漏水,正处于风雨侵蚀之中,岌岌可危。

(3)保护政策缺乏。

调查发现,很多川陕革命根据地遗址、遗迹的保护情况不容乐观。虽然多次进行调查,但没有相应的保护性文件,保护没依据,毁损无人问责。一些未挂牌,或私人产权的遗址,或无管理单位,年久失修,毁移随意,根本谈不上保护。许多遗址、遗迹年代久远又遭受自然侵蚀而损毁严重。如文家桥农民暴动地址——文家桥,桥面一块石板因年久失修而断裂。文家桥地下党联络点——杨煜新家,因为是私人家产,现在文桥村居民杨煜新已在原址上修建民房居住,已无原貌。

(4)保护经费短缺。

红色资源保护经费短缺成为红色资源保护的瓶颈。用于保护维修的财政拨款与文物修缮所需的资金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在众多亟需保护的红色资源面前,在资金匮乏的尴尬现状之下,管理部门的一般选择是“先保住不垮、不倒、不烂”,有些甚至干脆弃之不理。通过实地考察和访谈中,发现全县现在尚存的13处川陕革命根据地遗址、遗迹,曾得到过修缮维护资金的仅有2处,仅占15.38%,其中,1处是戴资杰烈士墓资金来源于政府,1处是中江县最早的农民协会会址——富兴镇白云寺资金来源于附近信徒(因现在仍然是寺庙),而且这2处还缺乏统筹,存在着“有钱就修缮,没钱就停修”的现象;其余11处均处于自生自灭状态。

(5)管理单位较多。

有的是属于民政部门,如戴资杰烈士墓等。有的属于教育部门,如1931年中江县特别支部和共青团中江县支部成立、办公遗址——中江县模范小学(原中江公园街小学前身)等。有的属于统战部民宗局,如中江县最早的农民协会成立地址——富兴镇白云寺等。有的属于公民个人,如文家桥地下党联络点——杨煜新家。但红色文化资源研究主体却是党史办。总之,遗址、遗迹的管理没有一个统一的部门或单位,缺乏一套协调有力的管理体系,造成管理部门或单位之间权责不清,管理水平不一,保护资源分散,影响和制约了对红色资源的有效管理和保护。

(6)整合力度不强。

长期以来,中江县地方政府用于发展红色旅游的资金是十分有限,红色旅游资源保护、开发、管理、整合力度不够,服务配套水平不高,第三产业及其附加产业相对落后,导致旅游规划滞后,促销手段不足。一是从中江县红色旅游业现状看,地方政府对现有红色旅游资源缺乏针对性的科学规划,总体开发深度有限,川陕革命根据地遗址、遗迹没有与特级英雄黄继光纪念馆、黄继光故居有机结合起来。二是革命遗址、旧址、纪念馆大多以静态展示为主,展示内容雷同,展示方式单调、僵硬。旅游者在游览这类景区(点)时均以参观为主,缺少参与性的活动,很难对游客产生震撼力,因此游客在此类景点的停留时间一般不长。

3 加强中江县川陕革命根据地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和开发的建议

3.1 加大红色资源宣传教育力度

红色资源是革命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我们了解历史,学习先辈革命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从中国革命历史、优良传统和精神中汲取养分。“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和教育、科技、新闻出版、广播电视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做好文物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 ,宣传党的光荣传统、革命历史,营造全民学革命传统、保护红色资源的社会氛围,提高人民群众对红色资源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全社会的红色资源保护意识。

(1)大力推进“红色文化资源进校园”活动。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中江各级各类学校要充分发挥本县红色文化的资源优势,加强校本教材开发,把红色历史乡土教材教育纳入学校日常教育中,把优秀红色文化内容和文化遗产保护知识纳入教学计划,编入教材,并组织学生参观考察,将中江精神的种子埋入时间,厚植于心,激发青少年爱国爱家的热情。

(2)拓宽途径宣传中江红色资源。

各级党委和有关部门不仅应采用编写面向大众的文化读物和宣传品进学校、进社区、进机关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在全县举行中江红色知识问答,红色文化成果宣传演出、参观中江川陕革命根据地遗址、遗迹缅怀先辈等传统的宣传教育方式;还应借助创意活动和现代营销手段,加大窗口展示和公益广告投放,营造红色文化氛围;也还要依托互联网平台兴起的新媒体,微博、论坛、微信平台、红色文化app等的营销,各大网络媒体、自媒体开辟红色故事、红色历史等加大宣传。让红色历史文化不仅走进每个机关单位,而且走进千家万户,成为广大党员政治生活和群众性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为广大党员和群众提供寓教于乐的各类文化精神服务, 使人们在休闲和度假中受到教育和熏陶,在满足人民群众文化生活需要的同时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中江红色资源的认知度,提高中江红色资源的对外影响力,扩大中江红色资源的知名度,弘扬继光精神,提升全民德育素养。

3.2 加大红色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力度

中江县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历史资料、故事、遗址、遗迹、历史见证人等资源,正在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加强对它的保护、利用和开发已刻不容缓。

(1)提高红色资源保护意识。

把红色资源的保护、利用提升到城市精神文化建设和担负起政治责任的高度。一是尽快形成红色资源保护思路。对全县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和开发形成短期、中期和长期保护思路,尤其是要将红色资源的保护、利用纳入各级政府的城乡建设规划,形成相对稳定统一、协调有力的保护利用机制。二是尽快制定有效地保护机制。由党史、文化、财政等部门根据中江地方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红色资源保护体系构建和管理、保障机制等。加大管理、保护、利用力度,在全社会营造爱护、保护红色资源的良好氛围,提高社会大众对红色资源的保护意识。

(2)加强现有红色资源保护。

根据“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传承发展”的文物工作方针,及时加强现有红色资源保护。一是明确红色资源保护范围。红色资源保护不能只局限于对物态资源的保护,还应该加大红色歌谣、重大历史事件、革命题材作品、红色资源产权等非物质资源方面的保护。二是加大红色资源保护的法制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及其《实施条例》,制定区域性的红色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及其实施细则,把文物保护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按照轻重缓急,分别制定保护办法,分步实施,维护红色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空间。三是尽快探索红色资源定级制度。针对红色资源保护状况参差不齐、管理水平不一、保护利用职责不清的现状,探索合理定级的保护利用制度。及时加大红色资源普查、梳理、统计力度,将现有的12处尚未纳入保护的川陕革命根据地红色资源积极纳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之中,保证这些红色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四是及时落实红色资源修缮工作。积极修缮各类革命旧址、革命遗迹、名人故居等红色资源。五是建立综合管理机制。可按照精简效能的原则,设置综合管理机构,统一行使管理职能,积极探索好操作易管理好运行的保护机制,逐步建立起资源管理、产业开发两位一体的资源保

护与开发体制机制,发挥文化、民政、旅游、党史等部门的主观能动性,推动中江县红色资源保护工作的有序有效开展。六是建设“革命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以数字化手段调查、完善我县革命文物资料,对我县现有文物本体信息的采集内容、数量质量、保管方式、管理利用等方面进行全面的信息采集,建立并运行动态的文物数据库管理系统,及时、准确地掌握文物保护与管理状况,充分发挥文物资源对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价值和作用,提供科学依据和可靠保证。

3.多方筹措红色资源保护资金。

开展红色资源保护工作,需要一定的资金作保障。因而,要广开渠道,筹措资金。针对中江县红色资源规模小、周边缺乏其他区位优势的现状,应采取多方筹措保护红色资源的资金。一是积极争取国家、省、市有关部门资金支持免费开放纪念馆、博物馆的经费补贴。二是县政府将红色资源保护经费纳入到财政预算中,建立专项资金。三是动员和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实行管理权与经营权分离,借助市场运作,吸引多元化资本,以多方资本投入进行保护与开发。

(4)打造中江红色旅游综合品牌。

中江是个文化资源大县,红色文化、生态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等文化资源,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遍布中江大地,绽放出耀眼的光彩,释放出迷人的魅力。

中江旅游景点众多。红色景点有中共中江特支成立遗址、会棚暴动遗址、文家桥农民暴动遗址、戴资杰烈士墓、王本鉴烈士墓、中江县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特级战斗英雄黄继光纪念馆、黄继光故居等。中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包括中江挂面,仓山大乐、太婆龙、木偶戏,积金火龙、船工采莲船、端公舞,广福桃花龙、铜山“三苏”传说,中江挂面制作技艺等。历史文化有仓山古镇——郪江文化、广福镇——铜山文化和塔梁子汉代崖墓群——崖墓文化;同时,中江是著名文学家苏易简、苏舜钦、苏舜元、吴泳、吴昌裔的故乡,唐宋文人王勃、卢照邻、杜甫、文同、范成大、魏了翁以及清代文学家李调元等都曾寄寓县内,留下不少佳作。历史古迹有“五庙南北塔”(文庙、火神庙、镇江寺、寿宁寺、玄武观、北塔、南塔)、仓山古镇等。自然风光有继光湖、元兴水库、黄鹿水库等大中型湖泊星罗四周,森林覆盖率28.9%,林木绿化率40.72%,具有丰富的特色乡村旅游景点,如阳平关风景区的喀斯特溶洞、集凤芍药谷、太安红泉桃花谷、普兴“四川”盆底大地艺术、古店石林、中国挂面村等。

中江县丰富的历史、文化、自然资源虽然让中江县发展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他们散落在全县各地,又成了制约中江旅游业发展的瓶颈。所以,中江县发展旅游业时,要立足中江红色资源优势,确立红色资源“全局一盘棋”的观念,中江县要巧打“红”、“绿”、“古”三色旅游牌,即以红色历史文化为主线、以绿色的自然山水为基石、以古色的历史遗迹为延展,把“红色旅游”与“绿色旅游”、“古色旅游”、民俗文化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等结合起来,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打造一批综合型、复合型的具有中江特色的红色旅游精品品牌。尤其要树立以黄继光纪念馆、黄继光故里和戴资杰烈士墓等红色资源为主线的中江红色乡村旅游特色品牌。一是将黄继光纪念馆、“五庙南北塔”、文家桥农民暴动遗址和戴资杰烈士墓连片打造为红色旅游和历史文化为一体的特色旅游圈。二是将黄继光故居、继光水库千岛湖、广福镇铜山文化和塔梁子汉代崖墓群崖墓文化连片打造为红色旅游、湖泊风光和历史文化为一体的特色旅游圈。三是将会棚暴动遗址、中江芍药谷、古店石林和石泉水库田园生态休闲旅游区连片打造为红色旅游、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为一体的特色旅游圈。突现“红”“绿”相映、“古”“绿”相融、“三色”相衬、品质超群的鲜明特征,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加强对自然、人文、社会资源的有机整合,延伸红色旅游产业链,全力提升为红色乡村旅游特色品牌,提高红色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满足不同区域、不同文化背景游客的旅游需求,搞好旅游要素的综合开发,发挥出旅游业作为动力产业的真正优势。

猜你喜欢
中江县根据地革命
中江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强化权益保护宣传教育 维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
中江县:强化人力资源品牌建设 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江县:突出“学讲练” 提升党史学习教育成效
基于农户调查的耕地撂荒问题研究
闽北革命根据地从这里走来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中共根据地反缠足依据的演变(1928—1949)
徐向前重视川陕根据地有线电通信建设的回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