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综合管廊现存问题及应对措施

2018-02-14 02:21李佳懿
建材与装饰 2018年4期
关键词:管廊标准化施工

李佳懿

(武汉市外国语学校 430022)

为满足我国城市化建设的发展需求,使城市地下的空间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城市地下各个种类的市政管网设施将逐渐转变为集中化、统一化的城市地下管道综合走廊。我国城市综合管廊建设经过几十年的酝酿,到2015年才开始井喷式的发展[1]。但随着其快速发展,各种问题相继出现。本文对我国综合管廊的发展形势进行了介绍,并从规划设计、施工以及综合管理三个方面对综合管廊建设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希望能提出有价值、具备可实施性的建议。

1 我国城市综合管廊发展形势

相较国外综合管廊的建设而言,我国综合管廊发展起步晚。从1958年北京市天安门广场下的第一条管廊开始经历了4个发展阶段[2]:①1978年以前是概念阶段,部分出国访问留学的专家和学者将国外综合管廊的先进建设理念引入国内;②1979~2000年是争议阶段,持有管廊先进理念的归国专家与综合管廊的既得利益者对综合管廊建设的好与坏进行了长久的争论;③2000~2010年是快速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中各方意见达成一致,为城市的发展需要建设了一批综合管廊项目;④2010年后是创新阶段,我国推出一系列大力发展综合管廊的政策,我国综合管廊的建设数量和规模迅速提高,创新水平也不断提高。

2 我国城市综合管廊现存问题

2.1 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综合管廊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的确立和完善是进行大规模城市综合管廊建设的前提。目前在我国相关的城市综合管廊建设过程中,多数工程建设都是由行政命令主导。这虽然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问题,但是预期效果不如专业的法律法规。

2.2 规划设计问题

2.2.1 大规划少

从综合管廊在我国的发展情况看,其具有起步晚、时间短、规模小、综合性较弱、系统性不够等特点。对于一线城市(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均无城市管廊建设大规划及实施计划,二、三线城市极少有。目前省级城市规划院考虑更多的是交通枢纽、地下轨道交通、路网、水处理、输配电网等。

2.2.2 设计需标准化

设计标准化主要包括断面设计标准化、节点设计标准化,附属设施标准化,防水设计标准化,其在综合管廊的建设中极其重要。我国已开始由中国建筑标准化设计研究院牵头进行标准化图集的制定,但此项工作任重而道远,需更多工程设计实践及大量人力投入。

2.2.3 规范要求与实际情况存在矛盾

已颁布实施的《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范》,虽经过2015年修编,但在很多方面具体实施起来仍非常困难。如防火分区距离200m在实际设计施工中很难实现,下料口、排风口等很难找到符合规范要求的地方。

2.3 施工协调困难

管廊工程呈线型,施工作业面长,并且在施工过程中往往伴随着道路的施工,各建设主体之间由于种种原因,沟通存在壁垒,导致施工效率低。

2.4 缺乏科学技术手段

在综合管廊本体结构施工方面仍是常规的混凝土全现浇施工枝术占主导地位[3]。但这种全现浇技术存在很多问题,如混凝土外观质量控制,人力物理资源投入太多等。

另外,施工阶段没有行之有效的工程计量软件,还是以手工算量为主,准确率较低,不利于成本控制。钢筋工程下料没有较为可靠的钢筋工程量数据,偏差较大。管廊工程管线、机电设备众多,外加场地、廊体的限制,施工过程中吊装困难,并且对管线、机电设备的定位以及参数信息的存档也没有比较科学的技术手段。

2.5 综合管理困难

由于综合管廊的土建工程远期规划分期修建对于总体容量的要求较高,而且施工成本太大,所以综合管廊的工程项目一般适合一次性修建完成。但是由于缺乏直接的管理部门,也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对于城市管廊工程的费用承担进行说明,那么相关的单位又不具备对管线进行总体设计安排和筹措工程资金的资格,那么整个工程的建设就会在管理上陷入混乱。这同时也造成综合管廊建设完成后,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对管廊的验收、维护进行管理,以及承担相关费用。这将会对管廊的使用和维护造成严重影响,甚至损害管廊的使用年限。

3 应对措施

3.1 立法为先

加强相关法规制度的建设,建立强行准入制度及统一标准化,对其建设、资金的分担、等关键问题做出明确的规定:

(1)已完成且正在使用的管线不纳入新管廊规划内,但要监控其使用寿命。

(2)建议先将电力、给水、排水、热力整合,目前工艺比较成熟,统一设置出入口。

(3)对于道路修建、改建等改线工程纳入整体规划中。

(4)基建费用由政府统一出具,实施阶段不建议各产权单位摊销,维护费用必须摊销。

3.2 专职管理

地下综合管廊从规划建设到运营、维护、更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政府应成立专职的部门负责对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和建成后的维护管理。参照国内外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营运模式,设立专门的地下综合管廊管理机构,而且这种管理机构要有政府部门的授权行使一定的管理权力,承担相应的职责和义务,负责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系统规划、建设、运营。

3.3 整体规划合理

补充完善大规划,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在综合管廊规划中应做到近远期相结合,与其他地下设施规划相协调。地下综合管廊规划的基本原则具体如下:

(1)地下综合管廊适宜在交通量大,且道路两侧开发强度大的城市道路下敷设。一般大连道路两侧开发强度大,其道路下市政管网较为复杂,各种管线的维修、重新敷设的频率也相对较高。综合管廊可减少道路开膛破肚对交通的影响。

(2)地下综合管廊适宜在城市新建区域道路下敷设。敷设地下综合管廊可有效缓解土地资源紧张与功能需求增加之间的矛盾,提高了空间利用率,避免传统管道的敷设方式对城市发展带来的不利。

(3)地下综合管廊适宜在旧城区现状市政条件基础差且不能拓宽的道路下敷设。在旧城区改造中,对一些有保护价值的区域既要保护历史风貌又要改善居住条件,在道路下建筑综合管廊则可解决市政问题。

3.4 加强新技术的应用

3.4.1 BIM与GIS技术的综合应用

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建筑信息模型)技术是继CAD(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之后的建设领域又一重要计算机应用技术。它是以建筑工程项目的各项相关信息数据作为模型的基础,建立起包含这些信息工程项目的三维模型,在规划设计、建设施工、运营管理等项目全寿命周期内为各方参与者提供一个信息化、可视化的协作平台[4]。GIS则是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的英文简称,它是基于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采集,储存,处理检索,分析和显示的技术系统。BIM和GIS技术在地下综合管廊全寿命周期各阶段的综合应用能够对综合管廊的设计、建设、管理带来良好的效果。

3.4.2 预制拼装技术的应用

发展综合管廊的预制拼装技术,有助于改善混凝土现浇技术的部分不足之处。综合管廊预制拼装技术是现代国际上发展综合管廊的趋势之一,该技术具有交通影响小;结构质量好;施工文明、噪音低、扬尘少等优点[5]。

4 结语

针对我国城市综合管廊现存问题,本文选择从立法、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四个方面进行论述,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希望能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借鉴。

[1]于晨龙,张作慧.国内外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发展历程及现状[J].建设科技,2015,17~51.

[2]贾志恒,陈战利,李雯琳.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现状及发展探索[J].江西建材,2016,22:6~7.

[3]王水鹏.关于新型地下综合管廊施工方法的应用[J].江西建材,2016,05:64+67.

[4]陈萌.BIM和GIS技术在地下综合管廊中的综合应用[J].山西建筑,2017,19(43):251~252.

[5]苏嫣玉.预制拼装技术在综合管廊中的应用[J].四川水泥,2017,09,264+283.

猜你喜欢
管廊标准化施工
后浇带施工技术在房建施工中的践行探索
地下综合管廊施工技术探讨
后浇带施工技术在房建施工中的应用
标准化简述
后浇带施工技术在房建施工中的应用
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创新探讨
竹缠绕复合材料技术在市政管廊中的应用
团队介绍
标准化是综合交通运输的保障——解读《交通运输标准化体系》
小议综合管廊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