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衣蜡蝉发生与防治研究进展

2018-02-14 05:25
江西农业 2018年21期
关键词:卵块臭椿寄主植物

王 蕾

(银川市林业(园林)有害生物检疫检验站,宁夏银川 750199)

斑衣蜡蝉[Lycorma delicatula(White)],又名樗鸡、花姑娘、花蹦蹦、花大姐等,是一种在我国分布广泛、危害寄主植物种类众多的刺吸式口器害虫[1]。同时,斑衣蜡蝉也是一种重要的药用资源昆虫,可用作中药和提炼斑螯素[2]。斑衣蜡蝉在臭椿、葡萄等重要绿化树种和经济林木上的危害日趋严重并引起人们的重视,进而对其生物学特性和防治方法开展了相关研究[1-5]。笔者总结目前斑衣蜡蝉发生与防治方面的研究进展,对进一步开展斑衣蜡蝉的防治研究提供参考。

1 斑衣蜡蝉生物学特性

1.1 分布范围 目前,斑衣蜡蝉在中国的分布范围包括华北、华中、华东、华南和西南以及西北的陕西、甘肃、宁夏等省区,随着苗木调运等经济活动的开展,斑衣蜡蝉的分布范围有逐年扩大的趋势[1-4]。国外主要分布于韩国中南部地区[2]。

1.2 危害寄主种类 斑衣蜡蝉危害寄主植物种类众多。绿化树种中,其最喜寄主为臭椿,也可为害杨树、刺槐、国槐、苦楝、榆树、枫树、合欢、黄杨、柳树和海棠等;经济林木中,对葡萄的危害最为严重。另外,对猕猴桃、苹果、桃、李、杏和龙眼等的危害也较为严重[2]。

1.3 生活史 斑衣蜡蝉一年发生一代,以卵越冬,翌年4月中下旬卵开始孵化,5月上中旬为孵化盛期,若虫4龄,龄期约60d。在多数分布区6月中下旬开始羽化,7月下旬至8月中上旬达到羽化盛期。8月中下旬开始交尾产卵直至10月中下旬,而后成虫陆续死亡。

1.4 发生与危害规律 斑衣蜡蝉危害期约0.5a,以若虫和成虫为害寄主植物;若虫善跳跃,喜群集于寄主植物嫩茎和叶背为害,林木嫩叶受害后常萎缩变形,严重的叶片破裂、树皮干裂甚至死亡。成虫飞行能力很弱,可飞行1~3m用于迁飞和躲避敌害;斑衣蜡蝉取食导致植物分泌物流出,同时会排泄蜜露从而诱发煤污病,还可加重毒病的传播。

斑衣蜡蝉的发生与气候密切相关,秋季高温干旱少雨则翌年爆发成灾;反之,若秋季低温多雨高湿,则可大大降低次年虫口密度。斑衣蜡蝉的发生也与葡萄的栽培方式、果园周边植物分布情况等密切相关。

1.5 交配与产卵习性 斑衣蜡蝉多于8月中下旬开始交配产卵,9月中下旬为产卵盛期,10月中下旬成虫大量死亡、停止交配。成虫多集中在07:00—09:00开始交配,交配时长1~3h,交配后1~3d雌虫即可产卵,单粒产卵时长5min左右,单个卵块卵粒数18~60粒,产卵历期3~5d。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斑衣蜡蝉卵主要产在臭椿、杨树等寄主植物阳面的树干表面、分支、树皮缝隙等处,少数产于砖墙、水泥支柱等处。大多数卵块集中在林缘处[4]。

1.6 天敌资源 目前报道的自然界中斑衣蜡蝉的天敌主要有斑衣蜡蝉平腹小蜂(Ananstatus sp.)、布氏螯蜂(Dryimus browniAshmead)、小黄家蚁(Monomorium plaraonis)、中华大刀螳螂(Paratenodera sinensis)、圆蛛科棒络新妇(Nephila clavata)和大腹圆蛛(Araneus ventricosus)等,其中平腹小蜂和布氏螯蜂为优势天敌种。

2 斑衣蜡蝉的防治对策

2.1 物理措施 利用斑衣蜡蝉生物学特性,可采取人工捕捉成虫、刮除卵块、结合修剪剪除带卵枝条、穿树裙、高压水枪击碎卵块以及树干涂白杀等物理措施降低其虫口密度。

2.2 化学防治 寄主植物萌芽前,喷施石硫合剂;若虫孵化期是防治的最有利时期,可喷施吡虫啉、菊酯类、苦参碱等有机、生物农药。成虫期由于抗药性强,常规喷施农药效果不佳且污染环境,利用根部施药法具有较好的效果[5]。

2.3 生物防治 保护和利用自然天敌的控制作用,同时开展人工大量繁殖斑衣蜡蝉优势天敌种布氏螯蜂、斑衣蜡蝉平腹小蜂控制其危害。

2.4 其他对策 加强植物检疫,防止斑衣蜡蝉随苗木等植物材料传入新的地区;营造混交林,避免单一栽植斑衣蜡蝉喜食树种——臭椿,合理配置葡萄等果园密度。

3 结语

目前对斑衣蜡蝉的研究较少且存在较多盲区,为有效控制其危害,应进一步加强斑衣蜡蝉生物学特性方面的研究,特别是天敌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另外,加强斑衣蜡蝉对寄主危害机制及成虫的化学通信机理的研究,对于开发信息素高效防治斑衣蜡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猜你喜欢
卵块臭椿寄主植物
臭椿无性繁殖及优良无性系选择试验研究初报
一种估算草地贪夜蛾卵块中卵粒数量的简易方法
草地贪夜蛾覆毛卵块与绒茧蜂茧块的识别特征
轻度盐碱地两个臭椿品种生长特性和形态特征比较
不同生长阶段椰树叶片对椰心叶甲中肠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寄主植物对桃小食心虫主要代谢物质的影响
香椿与臭椿
黄瓜南方根结线虫病的根结大小与线虫各虫态数量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