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视域下汉语仿词英译研究

2018-02-14 02:30魏婷婷
关键词:直译接受美学音译

魏婷婷

摘 要:英语是表音文字,汉语是表义文字,英汉两种语言的这种差异性决定了英汉仿词的细微差别。因此,在翻译汉语仿词的过程中,译者应在接受美学的指导下发挥好自身的双重角色,即原作读者和译文作者。首先,译者作为原作读者应充分理解原文的表达意义和修辞效果,完成原作阅读的审美体验;其次,译者作为译文作者应充分了解译文读者的期待视野和审美意识,恰当地选取翻译策略和方法,给读者提供最为贴切的联想空间和最忠实原作的审美体验。汉语仿词的构成灵活多变,内涵丰富,译者可采用音译、直译、意译等翻译方法,最大限度的保留原文仿拟的内涵和修辞效果,使译文读者同样能够体会到仿拟格幽默滑稽的修辞效果。

关键词:接受美学;仿拟格;仿词翻译;音译;直译;意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8)11-0092-03

一、仿拟与仿词

仿拟是汉语中的常见的一种修辞格,是指在特定的语境中刻意模仿上下文的表达形式而创造新词的一种修辞方法,旨在营造幽默滑稽表达氛围。仿拟根据其模仿的语言对象不同可以分为仿词、仿句、仿篇、仿调等多种形式。汉语仿拟以仿词居多,仿词是指模仿已有词汇的音、形、义等因素而临时构成的新词。仿词多用于文学作品中,通过与被仿词的对比反差凸显语言表达效果,增强幽默讽刺意味。

汉语仿词通过模仿被仿词的音、形、义可以分为谐音、反义、近义、类义、关联等多种仿拟形式。仿词仿拟的形式虽有多种,但是总体来说可概括为仿音、仿义又或音义兼仿三大类。首先,仿音是指通过模仿已有词汇的发音,即用相同或相近发音的语素来替换被仿词,如富翁和负翁。其次,仿义是指仿照已有词汇的意义创造出具有临时意义的新词,仿词与被仿词的语素意义可以是相近的、相反的,也可以有一部分重叠即相类的,如新闻和“旧”闻,反客为主和反“宾”为主等。此外,音义兼仿是指在同一语言文本中既仿音又仿义,在上下文语境中合成新的词汇,当然仿音和仿义在同一语境中可重复出现,以加强修辞效果,如你“慢慢”地往“钱”走,该句模仿了大家耳熟能详的歌词“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音仿和义仿叠加使用的表达不甚诙谐有趣。

二、接受美学与翻译

接受美学,即接受理论,是由德国康茨坦斯大学文艺学派在1967年提出的文学批评理论,其代表人物主要有姚斯、伊瑟尔。接受美学主要研究读者对作品的接受、反应、阅读过程和读者的审美经验以及接受效果在文学的社会功能中的作用,强调读者的中心地位。姚斯认为文学作品的“审美体验应当包含3个部分:文学作品的产生、流通和接受”。伊瑟尔認为“作品的意义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产生,是作品和读者相互作用的产物”。文学作品只有通过读者的接受才能实现自身意义,完成作品创作的价值。接受理论强调读者的主观性、创造性以及读者的审美需求、审美期待,其核心概念主要包括期待视野和召唤结构。期待视野是基于读者个人文化背景、生活经历、知识水平、思维方式、阅读经验和阅读需求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阅读过程中形成的针对文学作品潜在的审美期待。文本的召唤结构包括未定性和空白两个概念:意义未定性是指“文学文本中作描述的现象与真实世界里的事物之间准确对应关系的缺失”;空白是指“各语义单位之间存在着连接的空缺,以及对读者习惯视界的否定会引起心理上的空白”。文学作品中的未定性和空白信息诱使读者利用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审美期待去展开联想,将这些缺失和空白内容补全,完成文本的阅读理解。

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包括创作、阅读和接受3个环节。文学作品是为了读者体验而创作的,而读者作为文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本身所具备的文学素养、文化背景或生活经验都会影响其阅读理解和阅读感受。接受美学第一次把读者因素作为翻译研究的出发点,对文学翻译产生了重大影响,拓宽了文学翻译的研究视野。翻译实际上是由作者、译者和读者三者构成的互动活动,即原作作者创作、译者接受、译者翻译、译文读者接受的过程。翻译实践中译者既是原作的接受者又是译文的诠释者即“二度创作者,翻译的出发点和指归都是读者”。文学作品是用语言创造出来的艺术,文学语言不仅传达语义信息,更能描绘意境,创造审美价值。文学翻译不仅要在译入语中准确传达原作的语义信息,同时要再现原作的艺术效果,使译入语读者能够获得对等的审美体验和思想碰撞,即充分考虑译入语读者的审美期待和审美水平。对译者而言,文学翻译的过程并不只是机械地语言转化,而是在深刻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寻找恰当的翻译方法,运用最贴切的文学语言,在译入语中准确神似地再现文学作品的艺术效果,完美诠释自己读者和二度创作者的双重角色。

三、仿词英译

仿词是一种特有的语言现象,具有强烈的民族文化色彩。由于英汉语言在词汇、语义等方面都存在着文化空缺,在翻译时应充分理解仿词与被仿词之间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做到对等翻译。仿词翻译一方面要突显读者的主体作用,读者的审美角度和审美期待都要求译文能够较好地再现原文的文学艺术效果;另一方面译者应充分考虑仿词翻译是否达到了原文幽默滑稽的理想效果。仿词翻译应以美学理论为指导,采用音译、直译、意译等翻译方法忠实地传达文学作品中仿拟修辞的语义和语气内涵,使译文读者得到最佳的阅读体验。

音译是指直接用译入语的语音来翻译源语文本,以达到与原文等效的翻译方法。音译多用于人名、地名等翻译活动中,而仿词音译多是针对音仿新词,特别是谐音仿词,以表达讽刺意味,因此译文音译能更好的传达这一幽默修辞效果。

例如:李嬷嬷站住将手一拍道:“你说说,好好的又看上了那个种树的什么云哥儿、雨哥儿的,......”(《红楼梦》第二十六回)

译文:The old woman halted and clapped her hands. “Tell me, why has he take such a fancy to this tree-planting Yun or Yu, whatever his name is”

此句是李嬷嬷先根据芸哥儿这个人名谐音仿拟出“云哥儿”,然后在音仿新词的基础上通过类仿造出新词“雨哥儿”。汉语中云、雨是一对密切联系、易使人产生相互联想的词。译文遵循汉语人名的翻译习惯,用音译的方法较好地传达了谐音这一修辞效果,把李嬷嬷风趣的语气较好的保留在译入语中,使译文读者得到对等的审美体验。

直译,又称字对字的翻译,是指在译入语中使用与源语语义信息直接对等的文字来翻译的方法。这种情况下,译文与原文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保持一致,即译入语中包含与源语文本对等的语言信息,语言文字的对等不仅表现在语言的内容上,还表现在语言的组成形式、修辞手段、风格等多个方面。

例如:唐僧道:“不是杠抬之轿,乃是叫唤之叫”。(《西游记》第四十回)

译文:“Im not talking about chairs for carrying but cheers.” said Sanzang.

汉语中谐音文字既能产生声音效果,又能产生意义影响。因此,谐音的用法有两大类:一是兼顾音效和语义内涵;一是强调二者之一,即要么注重音效,要么注重内涵。译文虽然采取了直译来翻译原文中的谐音,但是“chair”和“cheer”两词语音相近,并且语义与原文一致,在意义和形式上都较好地传达了原文的信息,非常巧妙,直译效果生动、贴切,译文与原文音义兼符,使译入语读者得到了对等的审美体验。

又如:我们不是文化团体,我们有军队是武化团体。——毛泽东

译文:We are not a cultural organization. We have army; we are a military organization.

汉语中“文化”一词是指人类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和“武”是一对反义词,前者是指文才和学识,后者特指武事和军事,二者常同时出现,如文治武功、文武双全等。例句中“武化”是仿拟“文化”一词产生,本身不具备特定含义,但在该句中特指有军队、有武器的组织,表达既严肃又不失风趣幽默。译文中虽用直译的方法准确传达了原句的语义信息,但二者的文化内涵在英语中没有达到对等的效果。

意译是指不严格遵守原文的词汇顺序、表达形式,忠实再现原文的内容的翻译方法。当译入语与源语文本存在较大的语言文化差异或文化空缺时,译者采取保留原文的深层含义的策略,而原文的艺术风格、修辞效果则不能完全对等翻译。意译虽然力求再现原文的语义信息,但并不意味着对原文信息进行增加或删减。因此,译者应充分掌握源语和译入语,了解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在出现语言文化空缺或文化差异时,准确地传达原作的信息,充分考虑译文读者的阅读体验。

例如:众人都看时,原来是唐寅......薛蟠自知没趣,笑道:“谁知他是‘糖银是‘果银的”(《红楼梦》第二十六回)

译文:The others crowded round to look at the word “Tang Yin”...... “who cares whether the fellows name means ‘candy or ‘sweets?” He spluttered in his embarrassment.

句中“糖银”是上文出现的人名“唐寅”的谐音,故是音仿而成的词语;“果银”是根据“糖银”义仿而成的词语,汉语中“糖果”一词经常出现,这里把它拆开造词更加突显了人物性格特点,即通过仿音和仿义把薛蟠无知、不识大字的丑态刻画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译文采用意译的翻译方法忠实地传达了原文内涵,较好地展现的原文的表达效果。

又如:行者笑道:“我这去,但凭三寸不烂之舌,莫说‘猪八戒就是‘猪九戒,也有本事教他跟着我走。”(《西游记》第三十八回)

译文:“My three inches of tongue could make Pig come with me even if he were a Pig-and-a-half.”

猪八戒是《西游记》中塑造的经典形象之一,八戒意为出家人的8项戒律,因其欲念不清,被唐僧施戒并称之为“猪八戒”。文中对其名称进行类仿,出现了“猪九戒”一词。由于中英语言文化的差异,人名的翻译不宜过于复杂,故而译者采用意译的方法在翻译名称时保留了猪的概念,同时采取了英文的行为习惯将“猪九戒”译为“Pig-and-a-half”,充分考虑了译文读者的阅读体验和阅读期待,忠实地再现的原文的表达效果。

英语是表音文字,汉语是表义文字,英汉两种语言的这种差异性决定了英汉仿词的细微差别。因此,在翻译汉语仿词的过程中,译者应在接受美学的指导下发挥好自身的双重角色,即原作读者和译文作者。首先,译者作为原作读者应充分理解原文的表达意义和修辞效果,完成原作阅读的审美体验;其次,译者作为译文作者应充分了解译文读者的期待视野和审美意识,恰当地选取翻译策略和方法,给读者提供最为贴切的联想空间和最忠实原作的审美体验。汉语仿词的构成灵活多变,内涵丰富,译者可采用音译、直译、意译等翻译方法,最大限度的保留原文仿拟的内涵和修辞效果,使译文读者同样能够体会到仿拟格幽默滑稽的修辞效果。

注 释:

Hans Robert Jauss. Toward an Aesthetic of Reception [M].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82.46.

Iser Wolfgang. The Act of Reading, A Theory of Aesthetic Response [M]. Baltimore and London: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87.97.

姚斯,霍拉勃.接受美學与接受理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59.

朱立元.接受美学导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197.

刘凤梅.从接受美学视角看翻译[J].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学报,2005,(02):23.

王秉钦.文化翻译学-文化翻译理论与实践[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155.

参考文献:

〔1〕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2〕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

〔3〕白解红.英译仿词的构成方式及翻译[J].中国翻译,2001,(05):27-30.

〔4〕吴承恩.西游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5〕赵倩.元认知视角下的英汉仿词习得特征研究[J].江苏大学学报,2014,(02):87-92.

〔6〕曾亚军,刘洪泉.英汉仿词、仿调的比较与分析[J].读与写,2008,(01):33.

(责任编辑 姜黎梅)

猜你喜欢
直译接受美学音译
清末民初音译元素名规范方案用字探析
夏译汉籍中的音译误字
直译与意译在英剧Townton Abbey字幕翻译中的相关思考
浅谈直译与意译的合理结合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戏剧翻译
英伽登的“具体化”理论研究
接受美学视角下Mulan的翻译研究
新疆地名的音译转写及英译规范
英汉音译规律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