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艺术

2018-02-15 07:36宋德风陈晓涵
西部皮革 2018年5期
关键词:桦树皮鄂伦春族鱼皮

宋德风,陈晓涵

1 服饰文化的多样性

在早期北方物资极其缺乏,地理、气候环境恶劣,生产力水平较低,大多数少数民族处于自给自足的状态,对待服饰最大的特点就是实用性。介于地理位置的不同,使之每个民族的生活习惯不同,面料就地取材的材质就不同,比如鄂伦春族,“鄂伦春”是民族的自称,有两种解释,一是“使用驯鹿的人”,二是“山岭上的人”。最早他们住在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的广阔地带。鄂伦春族居住在海拔500-1500m之间,处于非常寒冷的地域,常年气温平均值在零下20OC左右,气候的寒冷和狩猎经济使得鄂伦春族的民族特点比较显著,大多数以动物的毛皮为主。男装均为右大襟,不同于女装的是男子因骑射方便,前后左右均有开气。在袖口、袍边、领口等会镶嵌拾俐和狐狸边,腰带初期扎皮带,后期多为黑色、蓝色的丝绸腰带。鄂伦春族女子冬季穿着绣着刺绣工艺的长袍,长袍立领、前后或两侧开衩。长袍的颜色大多统一纯色或带有花纹,在边饰,多采用刺绣工艺,在图案上较多的运用几何图形、花草、卷云纹等,这样的处理工艺在美观的基础上又使服装更加的结实牢固。佩戴顶缀彩穗皮帽,腰系彩色布腰带,年长系素色腰带。女裤裤腰较高,高出腰部,裤腰前部有肚兜,裤长较长,长及脚面。裤侧中线两侧及脚口都镶以单回纹或双回纹图案花边。老人与小孩的服装图案与花纹装饰较少,一般只有镶边没有绣花,多数整体为素色;鄂温克族主要居住于呼伦贝尔大草原和大兴安岭一带,他们民族的服饰同鄂伦春族有相似之处,那就是传统服饰当中,都有以动物皮毛制品最多,服饰有农区和牧区之分。在农区工作的鄂温克人穿大襟长袍,较为素雅,女袍则装饰性较强,在边饰(领、肩、襟、下摆、开衩和袖口)处都有装饰性的花边。而在饲养驯鹿的鄂温克人服饰于农区稍有不同,男子穿对襟的短皮袍,女子则是长袍大翻领,在边饰上选择染色鹿皮镶边等。从服饰上可以看出各民族有各民族的文化特征,地域虽同,服饰文化却大不相同,不同的地域风俗,带来了多样性的服饰艺术。

2 服饰文化的同一性

北方少数民族,居住地理环境较为恶劣,交通不发达的阻隔使得经济发展的较慢,而多数少数民族居住地点更为偏僻,所以多数选择自给自足的方式来照顾自己的衣食住行。因为环境上的大体相同,不得不促使各个民族在服饰的发展总有些相同,比如大多都使用动物皮毛做面料并进行面料天然染制,在服饰装饰上大多选择刺绣,镶嵌工艺等。但相同之处又有所不同,如在刺绣上,手法各异,图案不同,寓意不同,各有各的特色。

2.1 毛皮文化艺术

在北方少数民族中,毛皮服饰是最为常见的,他们长期生活在大小兴安岭和内蒙古地区,使得他们的衣食住行都要来自于狩猎,从而影响了他们的服饰,创造出了北方民族特有的毛皮文化艺术。如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赫哲族等都以动物皮毛进行服装的制作,达到保暖、美观的效果。毛皮制品在生产过程中需要经过再次加工,鞣制、剪裁、缝制等等工序进行加工。鄂伦春族擅长用狍子皮制作服装,他们在狍子皮的制作过程中有自己独特的方式,将不同大小的皮子进行裁剪,类似于民间的剪纸,在狍子皮上用剪子剪出各式图案,花纹,再配以针线刺绣。在缝制上,骨针是用动物的骨头制作。线使用狍子的筋做成筋线,筋线因制作的部位不同粗细不同。赫哲族擅长用鱼皮制作服饰,将鱼皮完整的剥下,进行晾干,用工具讲鱼皮进行熟制,敲打变得和布一样的柔软,然后将皮子进行拼接,缝制成一大张鱼皮。缝制鱼皮的线是赫哲人独有的线,利用鱼的筋或者用胖头鱼皮进行制作,鱼线既结实又有韧性,也不容易破坏鱼皮。而这些民族更有相似之处的在于毛皮的制品皮狍、皮衣、皮裤、皮帽、皮手套等,款式有相似之处,但却有着自身民族的特色。毛皮文化是各个民族的“精华”之处。他带有着各个民族的多样性的文化、独特的审美观点和智慧的象征。

2.2 镶嵌制作工艺

皮子的制作工艺中,以狍子皮、鱼皮、桦树皮、布料等作为裁剪的“载体”,尤其是赫哲族的鱼皮剪纸著称于世。在鱼皮缝制过程中应用到较多的工艺方法,“贴花”剪出需要的图案作为底样,进行复制之后,将纹样粘贴到衣服上。“包绣”就是经过“贴花”工艺过后,将其用各类的线进行缝制,其图案的边缘被线完全覆盖,形成立体的浮雕效果。鄂伦春族的袍皮制作的白色绣花手套,其做工精细,五指和手背皆有绣花,图案各异,手套口有灰鼠皮毛拼接,刺绣云字花边。在皮袍开衩处几层叠起补绣种多样,由几何、对称云纹或者黑色皮子图案,服饰中常绣有植物纹样、云卷纹样、回形图案。其中“狍头皮帽”是鄂伦春族独有的特点,狍头帽就是用整个袍子制作而成,将整片取下后将其柔至柔软将眼部取下用黑皮代替,保留原有袍子上的角,将原有耳朵去掉用假的代替,这样做是为了打猎时可以吸引袍子的同时以免做的太逼真被其他打猎者误伤。在袍皮头部下部镶一圈皮子,冷时可以放下,平时不用卷起来。狍皮帽是狩猎的一方法,进行伪装,穿上兽皮衣,带上兽皮帽,既迷惑猎物又可以保护自己。

2.3 桦树皮文化

桦树皮文化是北方少数民族不可或缺的文化,桦树生长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区附近,表皮厚度0.5cm~0.8cm左右,树皮横向纤维组织,既柔软又具有韧性,易于剥落和加工。桦树制品使用寿命较长,一般在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同时桦树制品会随着时间的变迁颜色加以沉淀,变成古铜色,显得更有作品的艺术感。以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的桦树皮装饰艺术为顶峰,广泛流行于锡伯族、蒙古族的各个民族中,桦树皮器物种类较多,如:碗、针线包、背包、摇篮等几十种器物。制品上的装饰纹样大多以植物、动物、几何等几类纹样进行制作。鄂伦春族就是以使用话数制品较多,各种生活用品、用具都有桦树皮的影子,所以称呼为“白桦民族”。

鄂温克族在桦树皮制品中偏爱桦树皮包、皮帽等装饰。他们在桦树皮制品盒子上刻画出各种图案和纹样。鄂伦春族喜欢用烫纹、刻纹、彩绘三种方法制作桦树皮器物图案,图案各有特色,体现出鄂伦春人的智慧和良好的艺术素养以及审美能力。

2.4 染色工艺

北方少数民族由于地处偏僻,交通不发达,与外界接触较少,所以在染色中染色的染料不是化学染料,是通过植物、矿物进行染制而成的。一般会选择花果、草、中草药、水胡椒等一些植物。从中提取颜色进行染制。染制有两种方式,加热或不加热染制。虽然在染制颜色上丰富多彩,但是由于各民族人们的喜好不同,他们并没有选择多色的服饰,而是选择色彩淡雅的色彩作为主要颜色,而染制的彩色面料用于配饰。

3 结论

北方的各个民族服饰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光点,但其中服饰文化也有着共性,这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自然条件、生产力、宗教信仰等外界因素。服饰在满足遮羞、蔽体、保暖的日常需要外,它还代表着一个时期发展的产物,一种文化的体现,推动着时代的进步,文化的发展。北方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艺术是民族长期生活的写照、文化历史的积累和智慧的统一。一个地区的民族服饰整体的文化环境,决定着服饰样式的变化发展,服饰的色彩、纹样、造型是服饰的艺术性的体现,它丰富着人的审美和文化内涵。北方少数民族服饰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审美文化的体现,是一个民族的重要标志。

参考文献:

[1]胡敬萍.中国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J].广西民族研究,2001

[2]戴平.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研究[J].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3]钟茂兰.范朴.中国少数民族服饰[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桦树皮鄂伦春族鱼皮
新媒体时代下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路径
——以桦树皮画为例
桦树皮制作技艺
鄂伦春族民间舞蹈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活态传承
黑龙江流域鄂伦春族桦树皮装饰工艺及艺术审美
非物质文化遗产下鄂伦春族桦树皮工艺品的形式功能及传承意义
鱼皮画的传承与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黑河市新生鄂伦春族乡乡长张慧: 擦亮鄂伦春文化生态橱窗
徐薇娜鱼皮镂刻作品
鄂伦春族文化景观变迁及对其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的影响
鱼皮帮助烧伤病人快速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