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中医定向透药疗法联用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对其肢体功能恢复、高凝状态影响分析

2018-02-15 12:44杜曼李海俊
健康大视野 2018年24期
关键词:肢体功能缺血性脑卒中针灸

杜曼 李海俊

【摘 要】目的:探讨针灸、中医定向透药疗法联用治疗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对其肢体功能恢复、高凝状态影响。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联合中医定向透药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医针灸。结果:治疗前两组各项指标对比P>0.05;治疗后观察组PT、D-D、Fib、hs-CRP水平以及NIHSS、FMA评分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患者的总体治疗有效率是95.35%,较对照组的79.07%具有明显优势(P<0.05)。结论:针灸配合中医定向透药疗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疗效显著,可更好地促进肢体功能恢复并改善高凝状态。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肢体功能;中医定向透药疗法;针灸

【中图分类号】R277.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24-006-02

缺血性脑卒中也就是急性脑梗死,是指患者脑血管畸形或由于血栓脱落所引发的脑血管阻塞,导致脑组织发生缺血和缺氧,最终引发神经功能损伤的临床疾病。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快,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发病率呈逐年递增趋势。发病6h之内若能接受及时的溶栓治疗,可促进血管再通,对于改善患者预后意义重大。然而仍有部分患者在其就诊时错过了最佳溶栓治疗时机,因此需要接受内科保守治疗[1]。本次研究将分析针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联合采取中医定向透药疗法与针灸疗法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本院2017年3月至2018年4月诊治的缺血性脑卒中病人86例作为此次的研究样本,以随机数字法分组,并依次分别纳入观察组、对照组。观察组资料:43例,男性23例,女性20例;年龄范围43~86岁,平均(62.4±0.3)岁。对照组:共计43例,男性21例,女性22例;年龄范围44~84岁,平均(61.7±0.6)岁。两组病人的线性资料对比较为均衡,具备可比性(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低流量吸氧治疗和心电监护,并应用药物阿司匹林、奥扎格雷钠注射液以及阿托伐他汀钙片等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采取中医定向透药疗法,中药组方:天麻15克,红花15克,桃仁10克,当归10克,法半夏10克,白术15克,地龙15克,甘草6克,陈皮10克,川芎10克,钩藤15克。统一由中药房进行代煎,每剂药物均需要煎煮2次后取汁,30ml,将电极片置入于药液中浸透备用。以DNP-4S型药物离子导入仪治疗,把电极片贴在患者患侧的、风市穴、臂臑穴、足三里穴和曲池穴,合理调节其输出强度,以病人耐受为宜,温度约为38~40℃,以患者感到舒适为宜,30min/次,1次/天,连续治疗14天。观察组患者在此治疗基础上联合采取中医针灸治疗,穴取水沟穴、内关穴、双侧合谷穴,以及患侧的三阴交穴、曲池穴、丰隆穴、委中穴。以上穴为位均为主穴,并依据患者临床症状加减用穴。针对半身不遂者、下肢者选择阳陵泉穴、照海穴、环跳穴、风市穴和足三里穴;若为上肢者则选择手三里穴、曲池穴、阳溪穴;针对口眼歪斜患者需增加地仓穴、、翳风穴、鱼腰穴、下关穴;针对失语患者需增加风池穴、风府穴、玉液穴和金津穴;针对神志不清患者可增加印堂穴、四神聪穴、百会穴。穴位消毒后,采取捻转手法以及提插手法,1次/天,需留针20分钟,6次/周,连续治疗14天。

1.3 评价指标 (1)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D-二聚体(D-D)、血清凝血酶原(PT)、纤维蛋白原(Fib)以及hs-CRP指标变化情况;(2)应用Fuel-Meyer(FMA)运动功能量表和NIHSS神经功能量表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评估;(3)对两组患者的总体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分为显效:经治疗患者的高凝状态解除,肢体功能恢复良好,临床症状得以显著改善,同时NIHSS评分的下降幅度≥80%;有效:经治疗患者的高凝状态改善,肢体功能有所恢复,临床症状得以缓解,同时NIHSS评分的下降幅度达到20~79%;无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仍未改善,NIHSS评分下降<20%。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以SPSS17.0处理,均数±标准差用(x±s)表示,实施t检验,将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照 两组患者治疗前各指标均较差(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D-D、PT、Fib、hs-CRP各指标改善效果均较对照组更优,两组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

2.2 两组患者FMA、NIHSS评分对比 两组患者治疗前FMA、NIHSS评分均较差(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FMA、NIHSS评分改善效果较对照组更优,两组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

2.3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照 观察组患者的总体治疗有效率是95.35%,较对照组的79.07%具有明显优势,两组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

3 讨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属于临床中比较多见的一类心血管疾病,该疾病的临床致残率和致死率均较高。同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机制十分复杂,通常认为与患者长期吸烟、血脂异常和高血压等相关因素密切相关。有报道指出,如若患者存在高血压等相关心血管疾病时,可能诱发患者血管内皮受损、血小板凝聚、炎性因子上升以及微循环障碍等一系列病理表现,以上因素均可诱发冠状动脉硬化的产生,甚至可能引起血栓形成,最终引起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此类患者治疗中将会受时间窗和医疗水平影响,目前仍有部分地区优先选择行内科保守治疗,然而对于急性期病人来说,通过采取抗血小板、抗凝和调脂抗炎等相关治疗在促进患者血管再通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然而该内科保守治疗方案仍存在着不良反应较高,并且远期疗效不甚理想等缺陷。中医将缺血性脑卒中纳入到“中风”的范畴中,并且认为该疾病之本在于患者体虚,而风、痰、瘀等相关病理产物的不断蓄积均为标。由于患者脑络受损,使得元神失司,进而引发肢体偏瘫。痰浊蕴结则瘀血内生,再加上急性期内病人脑部血液流通不畅,致使痰瘀并存,因而该疾病的主要病理因素为风痰,而血瘀则是患者病情发展过程中的病理产物,因此治疗过程中应坚持祛风化痰和化瘀开窍等基本原则,进而实现祛除病邪和调和脑部气血等目标。现代研究指出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其血液长期处在高凝状态,这也和中医理论中的淤血理论相类似。中医学中定向透药疗法是比较常用的外治疗法,是指将热瓷技术、中频药物以及中频仿生按摩技术等相结合,能够降低病人皮肤电阻,有助于促进药物的渗透和吸收,可有效改善患者局部微循环。研究指出,中频电流所产生的一系列电场,有利于药物离子的定向移动[2]。通过将药物贴于患者足三里穴、曲池穴等处能够促进药物分子渗透到皮肤处,并在穴位处保持良好的药物浓度,因此可发挥药穴联合之功效。在此基础上通过和针灸疗法相配合能够进一步改善患者局部微循环[3]。本次研究结果提示,通过中医针灸联合中医定向透药疗法观察组患者FAM、NIHSS评分改善效果较对照组更优,同时该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效果均较对照组更优。本次研究结果进一步提示,通过联合应用中医针灸疗法和中医定向透药疗法能够进一步改善患者肢体功能,能够优化其高凝状态,对于患者治疗效果提升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针灸配合中医定向透药疗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疗效显著,可更好地促进肢体功能恢复并改善高凝状态。

参考文献

[1] 应海丽,胡凡,李淑玲等. 针灸配合中医定向透药疗法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效果[J]. 光明中医,2017,32(12):1734-1735.

[2] 陈昱,赵明明,苏振文等. 中医综合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J].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8,16(03):74-77.

[3] 刘军兵,陈蓉,任胜洪. 针灸配合中医定向透药疗法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及高凝状态的影响[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27(19):2129-2133.

猜你喜欢
肢体功能缺血性脑卒中针灸
Las nueve agujas de Fuxi Cómo surgieron estos implementos para practicar la acupuntura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on treating obesity and adipose-incurred illnesses
雌激素在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
早期肠内营养对缺血性脑卒中合并吞咽困难患者营养状况及结局的影响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经中风复元方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
内侧柱支撑重建对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肢体功能的康复效果
浅析早期健康教育对促进脑血栓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临床有效性
康复介入时间对小儿中重度颅脑损伤后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
中医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4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