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县小麦早播与晚播利弊分析及配套栽培技术探析

2018-02-18 14:35江瑞柏李青王善荣胡高春
现代农业科技 2018年23期
关键词:利弊分析小麦

江瑞柏 李青 王善荣 胡高春

摘要    小麦是滨海县越冬栽培的主要农作物,近几年种植面积在5.33万hm2左右。随着气候变化、种植结构调整和栽培模式改变,小麦上茬玉米、水稻收获期发生较大改变。上茬为玉米茬口的早播(10月10—20日),面积为1.67万hm2;上茬为稻套麦播种(10月25日至11月5日),面积为6 666.67 hm2;上茬为水稻偏晚播及极晚播种(11月15日至12月30日)的稻后麦,面积为3万hm2。本文分析了滨海县小麦早播和晚播存在的问题及优势,提出了配套栽培技术,以期为该地小麦种植提供参考。

关键词    小麦;早播;晚播;利弊分析;配套栽培技术;江苏滨海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23-0066-02

小麦是滨海县冬季栽培的主要农作物,近几年种植面积在5.33万hm2左右,其中半冬性小麦品种种植面积为4.2万hm2,弱春性小麦品种种植面积为6 666.67 hm2;偏春性红皮小麦品种近年种植面积逐步上升,2017年秋播已达到4 666.67 hm2。随着气候变化,玉米、水稻种植结构调整和栽培模式改变,小麦上茬为玉米等旱地作物早播(10月10—20日)面积逐步减少,由20世纪90年代初的3.67万hm2减少至现在的1.67万hm2。上茬为水稻、棉花偏晚播面积由原来的2 000 hm2左右(原播种期在11月10—20日)增加至现在的3万hm2(现播种期在11月15日至12月30日),滨海县小麦早播、晚播存在明显的利弊问题。因此,近几年笔者组织试验和调查,初步探索滨海县小麦早播和晚播适宜的配套栽培技术,现总结如下。

1    小麦早播利弊分析

1.1    早播田改变情况

在20世纪80年代末,滨海县小麦种植的品种基本为半冬性品种,播种期为10月1—25日,集中播种期为10月10—20日。茬口主要为玉米、水稻、棉花,其中水稻全为人工育秧移栽早茬,成熟期为10月20—25日。但近30年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气候变化,种植结构调整和栽培模式改变,棉花已经不再种植;水稻已90%改为直播种植;小麦种植品种、茬口、栽培模式也发生了改变。目前,小麦生产上最早播种期为10月5日,旱茬早播田地集中播种期为10月15—20日。

1.2    早播小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播种量偏大田块多、基本苗偏高、地下虫害偏重。据调查,目前农户播种量仍然为225~260 kg/hm2,基本苗为450万~540万株/hm2。二是越冬期叶龄较大、群体偏高,抗寒性偏差、冻害偏重。越冬期(12月20日)考察叶龄8~9叶1心,群体达到1 500万个/hm2以上。三是返青拔节期群体偏高、拔节过早、抗倒春寒能力偏差,两极分化早、叶片褪色快。四是冬春施用氮肥增加2次、施用量增加225 kg/hm2。五是分蘖成穗率偏低,麦穗与籽粒大小差异明显,籽粒商品性差。六是播种较早的小麦生物产量偏高,秸秆量大,对下茬生产不利;株高较高、抗倒性和抗病性减弱,不利于绿色生产。

1.3    小麦播种偏早田地的优势

一是充分利用光热资源,减少用种量,发挥分蘖成穗优势,创建高产。二是成熟期早,利于下茬水稻提早播种或移栽。

2017年组织实施了徐麥35不同播种期和不同播种量试验,小区长6 m、宽5 m,小区面积30 m2,未设重复,四周设保护行。播种采用人工条播,统一施用基肥,分期播种,追肥按设计分期追施,统一做好病虫害防治。

试验结果表明,播种期早,随着播种量增加,产量逐步下降(表1)。因此,早播田块,控制适宜播种量是创高产的基础条件;增施磷、钾肥,施用控释性氮肥,精确追施拔节孕穗肥,是提高肥效,减轻病虫害,实现绿色生产,保证穗粒数、千粒重均匀,提高产量、籽粒品质的有效技术措施。

2    小麦晚播利弊分析

2.1    晚播田改变情况

滨海县随着水稻种植模式改变,水稻成熟期明显推迟,导致小麦播种偏晚。稻后麦较早播种时间为11月10日,集中在11月15日前后,如果11月上中旬遇到连阴雨天气,经常出现小麦播种期推迟到12月。2016—2017年进行2年不同播期对应的播种量考察试验。

2016年、2017年组织实施了淮麦28不同播种期和不同播种量试验,小区长6 m、宽5 m,小区面积30 m2,未设重复,四周设保护行。试验播种采用人工条播,统一施用基肥,分期播种,追肥按设计分期追施,统一做好病虫害防治。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及播种量的增加,生育期缩短(表2);随着播期的推迟,叶龄及分蘖成穗数均减少(表3)。

2.2    播种期偏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显著增加播种量、出苗率下降、出苗期推迟。据调查,农户一般播种量达到450 kg/hm2,基本苗为450万~525万株/hm2。二是越冬期叶龄较小、群体偏低。越冬期(12月20日)考察叶龄2~3叶1心,群体达到500万个/hm2左右。12月5日后播种田块,出苗期要推迟到春后3月5—10日。三是返青拔节期群体偏小、拔节过迟。四是穗粒数偏少、千粒重偏低,籽粒商品性偏差。五是成熟期略有推迟,11月15日播种较10月10日播种的成熟期仅推迟2 d,对下茬种植影响不明显。12月30日播种较10月10日播种的成熟期推迟达5~6 d。

2.3    小麦播种偏晚(11月10日前后)田地的优势

一是利用独秆成穗,成穗率高。二是施肥次数少,集中施肥,肥料利用率高。三是减少用工成本,易创高产高效。四是播种越偏迟,扬花期越集中,有利于小麦赤霉病防治,整体病害轻、有利于绿色生产。五是经济产量和生物产量比率高,株高低、抗倒性强,秸秆量少、有利于下茬播种出苗。

3    配套高产高效集成栽培技术

3.1    确定不同播种期适宜播种量

根据滨海县小麦上茬腾出时间,确定不同播种期绿色高效栽培适宜播种量。早茬口适宜播种期为10月15—20日,条播适宜播种量为150.0 kg/hm2,基本苗控制在300万株/hm2以下;水稻茬腾地较早,播种期在11月15日之前,条播适宜播种量为240~270 kg/hm2,基本苗控制在420万株/hm2左右;水稻茬腾地较晚,要抢时间争取早播[1-2],播种期在11月30日之前,条播适宜播种量为375 kg/hm2左右,基本苗控制在450万株/hm2左右。

3.2    确定不同播种期绿色高效栽培肥料运筹技术

早茬口播种期为10月15—20日,肥料施用运筹,基肥施45%复合肥(15-15-15)450 kg/hm2+尿素150 kg/hm2;在3.5叶(11月5日前后)追施苗肥尿素150 kg/hm2,返青期8叶1心(2月20日前后)追施尿素75 kg/hm2,拔节在九叶期、叶龄余数3.0~3.2叶(3月15日前后)追施40%复合肥(25-7-8)187.5 kg/hm2,在叶龄余数0.8~1.0叶(4月8日前后)追施粒肥尿素75 kg/hm2。水稻茬腾地较早,播种期在11月15日之前,基肥施45%复合肥(15-15-15)450 kg/hm2+尿素150 kg/hm2;這类田块冬前不再追肥,返青期(2月20日前后)补施尿素75 kg/hm2,拔节在六叶期、叶龄余数3.2~3.5叶(3月22日前后),重施拔节孕穗肥,追施40%复合肥(25-7-8)240 kg/hm2,看苗施肥。水稻茬腾地较晚,播种期在11月30日之前,基肥施45%复合肥(15-15-15)300 kg/hm2+尿素150 kg/hm2;冬前田块不再追肥,在五叶期前后拔节、叶龄余数3.5叶(4月5日前后),重施拔节孕穗肥,追施40%复合肥(25-7-8)300 kg/hm2+尿素150 kg/hm2 [3]。

3.3    小麦拔节期调控技术

小麦返青拔节期,是小麦生长量和生长速度最快的时期,这个时期小麦的群体数量增加迅速,受气候、肥力、密度等因素综合影响,变化不确定性较大。小麦拔节期群体大小、基部第一、第二节间长度是决定后期倒伏的最重要2个重要因素。因此,这个时期是小麦防倒伏,确保小麦高产、稳定、优质的一项重要技术。小麦抽穗前倒伏可减产30%~40%,灌浆期倒伏可减产10%~30%。倒伏表现在后期,问题潜伏在前期,具有不可逆性。因此,小麦在适宜基本苗的前提下,返青期化控是一项重要的调控措施。在看苗、看天的基础上,结合春季化除,加入20%水丰案300~450 mL/hm2,可提高小麦基部节间强度、缩短长度、调控旺长,起到防止倒伏的作用[4]。

4    参考文献

[1] 刘春梅.民权县沙地小麦高产栽培技术[J].中国农技推广,2018,34(7):32-33.

[2] 靳秋生,刘骏,刘国栋,等.焦作市优质小麦高产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18(7):246-249.

[3] 朱丽,韩凤阳.沭阳县小麦生产存在的问题及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8(13):25.

[4] 张灯彩.颍泉区小麦绿色高产模式化栽培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17,23(12):40.

猜你喜欢
利弊分析小麦
小麦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措施探讨
解读山东小麦栽培技术要点及发展前景
小麦,你好
防止小麦倒伏和增加穗数及穗重的措施
技术侦查措施运用利弊及对策分析
陪读现象产生原因及其利弊分析*
双重股权结构的利弊分析与立法建议
兄弟
我的英国朋友小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