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村协同下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8-02-19 05:25赵博
商场现代化 2018年23期
关键词:培养模式

赵博

摘 要:农村电子商务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是精准扶贫的重要载体,但在良好的发展情况下,缺乏拥有专业知识的电商人才成为农村电商发展中遇到的最大阻碍,国家和政府重视农村电商人才的培养,加快“电商新农人”的培养。高校具有的社会服务属性,应该承担起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的责任,本论文以重庆忠县黄金镇凉泉村为例,探求农村电商人才培养的体系,为农村电商的发展提供建议。

关键词:校村协同;农村电商人才;培养模式

据CNNIC发布的《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称截至2018年6月,我国农村网民规模为2.11亿,占整体网民的26.3%;阿里研究院联合《电商参考》发布《从“客厅革命”到“厨房革命”——阿里农产品电子商务白皮书(2016)》表明,2016年阿里巴巴平台农产品交易额超过1000亿元,同比增速超过40%。以上数据说明农村电商发展势头良好,农村电子商务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是精准扶贫的重要载体,但在良好的发展情况下拥有专业知识的电商人才缺乏成为农村电商发展中遇到的最大阻碍,国家和政府重视农村电商人才的培养,加快“电商新农人”的培养。2018年4月22日,农业农村部在首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农业农村部市场和经济信息司司长唐珂介绍将重点解决农产品上行瓶颈,加强电商人才培训,加快推进农产品电商的规模化、产业化。

一、重庆忠县农村电商人才现状

重庆忠县黄金镇地处忠县(重庆市市级贫困县)县城以北12公里处,幅员面积108平方公里,辖18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132个村(居)民小组,1585户(46239人),其中贫困户1563户(4542人),建卡贫困户167户(424人)。耕地面积38610亩。黄金镇凉泉村是市级贫困村,建卡贫困户61户(215人)。主要的农产品有豆腐乳、土鸡蛋、榨菜、拔山米、笋干、红薯粉、球盖菇、 脐橙、干豇豆、黄豆等。针对忠县凉泉村的贫困状况,实现精准扶贫,由村干部牵头来组建重庆忠县盛泉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重庆工程学院管理学院电子商务系和重庆琦志明慧电子商务事务所深度参与,实现“政、企、学、研、用”五力协同扶贫模式,对忠县的电子商务发展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在网上搭建了忠县网上集市的平台,于2016年2月开业,由最初的销售几万元到现在几十万,其中农产品占了40多万的销售额(如下图所示)。电子商务能够帮助减贫和促进共享繁荣。在2018年3月召开的第二次重庆市忠县电子商务发展研讨会会议中,盛泉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喻洪山总经理提出在忠县电商发展中,人才缺乏制约了电商的发展,现有的农村电商团队缺乏年轻化力量。根据重庆忠县农村电商发展状况,目前农村电商人才面临主要问题有:

1.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失,农村电商运营团队缺乏年轻化力量

这是当前我国农村面临的普遍现象,农村的收入较低,青壮年劳动力多外出打工,在农村留守的多是老人和儿童,农村电商发展中主要依赖的青壮年群体的流失,对农村电商发展不利。年轻化群体拥有良好的信息获取能力和主动学习能力,但是在当前农村运营团队中,重庆忠县凉泉村依赖村干部和年龄较大的村民,在电商知识和技能获取学习方面都力不从心,限制了忠县农村电商的发展。

2.当前农村电商运营团队技能单一,学习能力和动力不足

农村学历高的人不多,大多数人只有高中或初中文化水平,很多人对电子商务领域缺乏系统的学习,技能停留在单一的上传产品,对于比较重要的运营推广缺少相应的知识和能力。电子商务发展迅速,互联网营销推广方式更是眼花缭乱,借势营销、情感营销、短视频营销等流行的营销方式,农村电商运营团队往往出身农村,除了电商运营的工作外,还承担了其他农活,因此缺乏学习时间和精力,而年龄偏大在主动学习和技能方面的提升都缺乏动力。

3.电商培训内容设置随意,开展无序

各类农村电商培训机构培训水平参差不齐,培训机构管理混乱,在培训规模、培训能力上都无法满足农村电商的发展。在内容设置上比较随意,没有从农村电商人员的缺乏的知识和技能需求出发,从而影响了培训效果。

二、校村协同下共同培养农村电商人才的问题

农村电商人才缺乏是农村电商发展的一大痛点。全国政协委员、苏宁控股集团董事长张近东说,农村电商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核心驱动,不断改进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模式,培养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尽快弥补农村电商的人才缺口,才是农村电商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高校尤其是应用型大学应该承担起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的责任。目前农村电商的大发展,农村电商的短缺,针对这样的社会现实,高校应该供社会所需,探求农村电商人才培养的体系,为农村电商的发展提供助力。目前在校村协同共同培养农村电商人才呈现的问题有:

1.缺乏权威的农村电商人才培养体系

在电子商务迅速发展背景下,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电子商务专业,但是培養的方向多从运营、技术、物流等方面,农村电商方面在部分课程内容设置方面可能有所涉及,农村电商人才培养目标缺乏,尚未形成农村电商人才培养体系和与之相对应的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体系。

2.具有实践经验的农村电商师资匮乏

高校在农村电商培养上,缺乏有实践经验的师资力量。在现有的电商师资上,多属于高学历高科研能力的“研究型”教师,缺乏行业实战经验,在农村电商发展中,所处的发展环境是根植于复杂的农村环境,研究型教师提供知识实用性不强,而除了师资力量缺乏,标准化的农村电商培养教材也存在短缺。

3.校村共建农村电商实习实训平台较少

在重庆工程学院和忠县凉泉村深度合作,和凉泉村共建电商专业实训基地,电商专业学生组成团队,深入凉泉村进行调研,营销推广凉泉村的农产品,帮助村民实现增收。从全国来看,目前已知悉的包括中国石油大学和辛安街道牛王庙社区共建的实习基地,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和金山区张桥村共建的实训基地等6个,校村协同共同培养农村电商人才平台缺少。

三、校村协同下农村电商人才培养建议

高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功能,承担政府智囊角色,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主体,高校应该主动参与贫困地区的规划制定,开展专项研究与服务,积极培养农村电商人才。校村协同下农村电商人才培养的建议有:

1.构建权威标准的农村电商人才培养体系

高校承载的社会服务功能,在实现精准扶贫、促进乡村振兴应发挥作用,为更好的输出高水平的农村电商人才应该构建相对权威标准的人才培养体系,包括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评价体系等,并加强农村电商师资培养的师资、教材和其他资源的建设。高校建立相关的研究所等来深入研究农村电商发展的实际问题,助力农村电商发展。

2.校村共建实习实训平台

高校应该树立社会服务意识,建立常规的社会服务体系,和周边贫困地区建立实习实训平台,通过调研、开展培训、实际操作农村电商项目,引流电商专业学生深入农村,解决农村电商在发展过程中的技术、运营、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如重庆工程学院电商学生团队,助力忠县农村电商的“智慧网农”项目,在忠县开展培训26场,培训农民950人,帮助农民开设微店23户,累计销售额12.2万,为每户平均增收1102元,在第四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荣获银奖,致力于巫山脆李销售的“巫山之巅”项目获得第八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意及创业”大赛中获得全国一等奖,通过这样的渠道既解决农村电商缺乏的人才问题,也提升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合作共赢结果。

3.政校共建远程教育平台,实现“共享教育”

互联网具有的无边界特征,高校可以和当地政府合作,在互联网上打造农村电商远程教育平台,电商课程上网,配套相关视频等资源,农村电商从业人员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和自身需求选择相应的课程进行学习,在平台上还应建立讨论版块,电商从业人员可以针对实际中的问题发起讨论,高校教师、学生和专家等回答,拓展农村电商培训的渠道,提升培训的实质作用。

农村电商的发展对实现精准扶贫、促进乡村振兴有重要意义,农村电商人才的缺乏是发展的掣肘,高校具有解决社会发展之需的社会服务责任,校村协同采用多项措施解决人才缺乏问题,助推农村电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魏延安,著.农村电商--互联网+三农案例与模式[M].電子工业出版社,2016.

[2]李宁,潘晓,等著.互联网+农业--助力传统农业转型升级[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3]赵晓萌等著.农业互联网[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4]祝君红.精准扶贫战略下农村电商扶贫的对策研究[J].电子商务,2017(6).

[5]颜强,王国丽,陈加友.农产品电商精准扶贫的路径与对策--以贵州贫困农村为例[J].农村经济,2018(2).

猜你喜欢
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探索与实践
实践创新驱动的计算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分析
融合APTECH体系的软件产业人才培养探究
陕西科技大学镐京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职会计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体系的重构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电子信息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小学高年级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模式探析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工科硕士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