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教育背景下的教师合作路径反思

2018-02-22 12:32郑玮
戏剧之家 2018年35期
关键词:教师教育

郑玮

【摘 要】全球化教育情景促使学校改革进入一个复杂多变、不可预见性的场域之中,教师教育作为这一改革场域中的重要元素,成为焦点。在纷繁复杂的解决方案中,创建专业学习共同体成为了一个重要论域。综观教师合作的路径,主要聚焦在同学科之间的教师合作、跨越学科之间的教师合作以及普通教师与管理者之间的合作,但在全球化的教育背景下,跨越国界的教师合作应成为教师合作学习的应然诉求及必然趋势。

【关键词】全球化教育;教师教育;教师合作;跨越国界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35-0160-02

学者们普遍认为,专业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是改革学校组织结构的重要抓手,可推进教师专业提升,构建学习型社区,从而更好地应对全球化教育场域中的不确定性。[1]值得指出的是,随着这一概念的引入,其与我国基础教育阶段长期以来的校本教研颇为相似。由此,有些学者将之冠名为“学习型实践共同体”,[1] 但对这一学习实践形态的概念多采取缄默态度,将其视为不言自明的概念,多数学者仍将其视为“教学研究组织”抑或“行政组织”,鲜有学者从教师合作之哲学意蕴层面对这一问题重新框定与解读。需要指出的是,全球化教育场域下的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形态已不仅仅是基于学校教研组同科教师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因此,本文将厘清教师合作的哲学意蕴,检视全球化教育语境下教师合作的多样形态,为我国全面融入全球化的教育情境构建健康与可持续的教师职业发展前景。

一、教师发展中的合作路径反思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教师专业发展强调教师角色、教师实践,[2] 在教师实践运动中教师可通过促进学校内部作为一个集体的教师合作来发展教师业务,以此来改善学校教育。纵观我国的教师合作形式,其规模不仅日益扩大,而且合作的路径也会因地制宜,不断创新。从现有文献可以看出,我国的教师合作类型主要基于四种基本形式:教师间的合作、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机构教师之间的合作、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合作、教师与管理者之间的合作。以下部分将就这四种基本的合作类型及这四种合作模式凸显出的问题加以反思。

(一)相同学科教师之间的合作之反思

在我国教育背景之下,基于校本教研的同学科教师之间的合作尤为普遍。该模式主要形式为同学科教师按照一定的时间约定,进行集体备课、说课、分享教学经验与心得。同学科之间的教师合作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首先,教师之间(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形成的圈子文化壁垒。教师之间并非完全独立存在,而是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小圈子。例如,有共同爱好的教师,抑或私下要好的朋友。如果这种人际小圈子被带入教师合作,必然会相互竞争、相互打压,甚至会阻碍教师之间的交流,造成彼此之间的冷落。之所以会造成以上问题主要是由于中小学教师的课程结构所决定的,教师之间的合作主要局限于同一学科或者教研组之内。此外,过分的个人主义倾向也会影响教师之间的有效合作。个人主义的主要表现是教师不愿意接受其他成员的意见与建议,在集体讨论过程中极力控制话语的主导权。正如雪普沙文和钱德奥特所指出,合作会强化突出的个人在集体中的主导地位,而压制其他合作同伴的声音。[3] 特别地,我国教师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在合作中往往表现出“中庸之道”、“独善其身”、“文人相轻”、“同行是冤家”以及“教会了徒弟,饿死师傅”等意识,这样的价值取向使得教师不愿意表达自我的心声。最后,各成员之间话语权的失衡也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在实际合作中,有经验或者职称较高的教师更容易占有学术对话中的话语权,年经教师或职称比较低的教师的声音往往被忽略。

(二)中小学与大学教师合作之反思

中小学教师与大学教师之间的合作是最近几年教师合作类型表现出来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作模式一方面拓展了中小学教师学习的空间、深化了中小学教师的知识、提高了科研能力。然而,该合作模式也存在诸多不足。第一,教师之间的合作地位不平等。目前在教学观摩、师资培训以及学术讲座的实践当中,普遍存在了合作主体地位不平等的现象。比如,大学教师在讲座时往往处于领导者与决策者的地位,而中小学教师往往处于从属地位。正如有些学者所指出,大学教师在与中小学教师的合作过程中,因为在教师教育、职业发展、实践批评等方面他们具有“法定”的地位,被认为是教育的权威,而中小学教师也在潜意识里将之视为应许的状态。[4] 这样主体之间不平等的地位使得中小学教师失去了话语权,双方信息交流由双向转变为单向传递,失去了合作互动性的本质。其次,合作内容层面缺乏针对性。有效的合作模式需要以高质量的合作内容作为基础,但大学教师与中小学教师之间的合作缺乏针对性,脱离了教学实践,难以满足中小学教师的实际需求。如合作的内容主要是以理论为导向,缺乏一定的实用价值。大学教师主要专注于先进理念的传授、应然的教学案例分析、语言表达偏重于学术性与专业性,而一些高谈阔论并不能真正解决中小学教师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其三,教师之间存在文化鸿沟。大学教师与中小学教师合作的实质是两种教师文化的碰撞与交锋,两者之间存在着异质性文化的张力。他们的合作存在着价值取向、工作语言和角色语言等方面的差异。鉴于此,目前诸多以大学为主导或者发起的合作活动很难以引起中小学教师的共鸣,不能为教学实践提供有效的指导。

(三)普通教师与管理者合作之反思

中国传统科层制度的管理结构使得学校系统中层级性凸显,学校领导与教师之间是处在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但普通教师与管理者之间的合作要求学校建立一种新型的管理组织模式,学校的整个生态系统需成为一个有弹性、适应性、创造性与合作性的开放管理系统。特别是管理模式需要创新,进行民主化改造。然而,建立这样具有民主性的管理合作文化并非一蹴而就,这一过程是新旧观念交锋、冲突不断存在,他们之间的合作关系是一个冲突与融合的渐变过程。正如刘振怀[5]所指出,普通教师与管理者合作的过程中,需要互相尊重、顾全大局、互相体谅。此外,广大教师要敢于向管理者阐释自己的教学观念,敢于向学校的管理者提出合理性的意见与建议,把自己的教学体察践行与实践,努力为开展和谐的合作关系创设机会,从而赢得管理者的支持与赞许。[5]

二、结语

在全球教育背景下,非母语国家语言教师的语用能力饱受争议,于是很多地区引进了一些本族语的语言教师和当地教师共同开展语言教学。除了教学层面,跨国性的科研项目也是教师合作的主题之一。教师之间抑或研究者之间的学术合作主要是以行动研究的形式展开。与此同时,学习共同体的概念被引入教师合作领域,强调教师学习和发展是社会共建的情景化的、可持续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王永亮.跨文化传播的症结及其消解—基于我國五套大学英语教材中的文化配置之检视[J].英语广场,2017(09):73-76+80.

[2]陈亮,党晶.中小学师生交往关系的失真与重塑[J].课程.教材.教法,2018(6):118-124.

[3]王永亮.Taking Stock of Grammar-Translation Teaching Method in Developing Intercultural Pragmatic Competence[J].疯狂英语(理论版),2017(01):44-47.

[4]文军萍.教师教育课程学习共同体的行动叙事[J].课程.教材.教法,2018(6):125-131.

[5]王永亮.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海外出版之旅——聚焦读者的文化意识及翻译作品出版的营销策略[J].出版发行研究,2018(04):59-63.

猜你喜欢
教师教育
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育转型发展的基本原则与路径选择
我国教师教育实践研究综述
中国—东盟背景下广西地区大学英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的问题和对策
当代法日两国中小学教师教育的共同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