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音乐教育的必要性

2018-02-22 12:32常金花
戏剧之家 2018年35期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审美能力音乐教育

常金花

【摘 要】音乐教育在高校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它对培养人们的思想品格,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培养创新型人才和提高人们审美能力等都具有极为深远的社会意义。

【关键词】音乐教育;精神品格;创新型人才;审美能力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35-0188-01

音樂教育不仅是一种审美教育,同时也是一种精神文明教育,它对培养人们高尚的思想品格,爱国主义精神等方面,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同时,音乐教育还有培养学生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的特殊功效,培养德才兼备及创造性人才离不开音乐教育,所以音乐教育既适用于中小学,又实用于高校。以下是我对高校进行音乐教育必要性的三点看法。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品格和爱国主义精神

音乐教育首先要培养高尚的品格和爱国主义精神,因为音乐是最具情感的艺术,它通过美的音响引起共鸣,美化心灵,使人身心愉悦。由于音乐的主要特征是通过声音来抒发人的内心感受特别是情感态度,因此音乐美的范畴是和人的精神,品格与情感的表现密切相关的。古今中外有很多作曲家把日常生活的一些行为规范,以及理想的道德行为等内容编成了童谣和歌曲,供儿童们传唱,让他们一边娱乐一边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事实证明音乐在培养学生高尚情操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是,当前社会由于拜金主义和不正确的三观充斥,致使一些年轻人爱国主义意识淡薄,信念和理想模糊不清,因而在高校开设艺术欣赏课势在必行,通过音乐教育,让学生都能够意识到我国民族文化艺术在世界上的重要位置,不断加强民族意识,从而激发他们对祖国的热爱,极大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为使祖国科学文化经济以及国防建设等整体实力进入世界级的行列而团结一致共同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学习不断拼搏。

在音乐教育过程中,老师首先要做到言传身教,以情感人,艺术作品所要体现的真善美传达给学生,让学生看到人间的真善美,比如欣赏《我爱你,中国》时,一定要使学生感受到海外游子对祖国的无限深情,体验到一种喷涌而出的激情,从而激发学生将艺术中所表达的情感融入到对祖国的深深依恋。

二、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

艺术史很多实例表明,优秀的艺术家往往具有强烈的表现欲望,表现出充沛的创造激情,这些就为我们提供了发展创造力和自我表现的机会,音乐教育在培养人们的创新意识,激发人们的创新灵感,彰显人们的创新价值等许多方面都独具魅力。比如从情智相互促进的方面来看,音乐审美活动既能够增强人们探索真理的热情,激发潜在的创造性思维,而且也能够拓展人的思维空间,启迪人的智慧,指导人们对其他科学规律等的探索。李四光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但很少有人知道他同时也是我国最早的小提琴协奏曲的作曲者。他特别提倡学理科工科的学生们也要学一些艺术,学艺术的也要学工科和理科。有一首乐曲就印证了音乐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广岛受难者的挽歌》,作者抨击了原子弹战争给平民百姓的伤害和深切哀悼。作者在乐器的编排和演奏时大胆进行了创新,音响特点独具特色,稀奇古怪的音响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听者想象无穷,幻化无边。创作手法独特,演奏方法古怪,各个层面都出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效果。

三、有利于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

美育是人类教育的重要内容,音乐教育是我们实施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它对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都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所以人们很早就开始重视音乐的审美教育功能。在音乐作品中,音乐家通过节奏、和声、节拍、力度、速度等音乐语言要素,活动创造出优美旋律,这些创造活动可以有效地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发展形象思维能力,激活灵感。音乐中的形象思维无疑给学生提供更为自由、广阔的想象空间。那些优美动听的旋律,可以使音乐与学生的心理相互融合与交流,经过形象思维和联想,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较为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审美创造力。

音乐教育可以通过对人的审美力的培养和发掘,逐步完善人的审美心理,陶冶人的心灵、塑造人的精神品格,唤醒潜能、沟通情感和增强智力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重视音乐教育对育人的社会功用,引导学生健康的音乐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意识,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高。

人们在欣赏音乐时,由于个人的生活阅历、文化水平,宗教信仰等不同,又由于音乐的非具象性和非语义性,所产生的理解与感受也是不同的,这不仅大大促进了人们的想象,还为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求异思想)提供了良好的途径。高校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文化底蕴,欣赏音乐所激发出来的想象力一定会使自己的专业水平有大幅度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它还有助于学生通过这些艺术鉴赏去发展他们的潜质,逐步提高他们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他们形成独特的创造性思维方式,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将来服务社会,报效祖国。

参考文献:

[1]史红彬.试析音乐创作与音乐欣赏中的通感[J].中国音乐,2004,(2):80.

[2]孙佳宾.论音乐审美记忆结构中的感觉记忆[J].中国音乐,2004,(3):59.

猜你喜欢
创新型人才审美能力音乐教育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如何在生理学教学中培养创新型人才
高校艺术专业打造“众创空间”模式研究
论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