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数学“学本简课堂”构建的新思考

2018-02-23 12:07
新课程研究 2018年34期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课堂

如今,活力课堂、魅力课堂、美丽课堂,生本课堂、生态课堂、生命课堂、智慧课堂、智趣课堂、智能课堂等各种新鲜的提法层出不穷。置身于当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样态中,笔者深切地体会到:还课堂教学最朴实简约的原生态,让数学课堂回归本真、数学教学回归本色是摆在广大小学数学教师面前亟待研究和解决的现实问题。

结合核心素养的内涵,立足学校实际,笔者大胆进行课堂转型和教学重构的实践,在思考与探索中创建了“学本简课堂”。“学本简课堂”是指以学生本体、学习本位、学科本色为核心,高度概括地设计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最终使学生能够有意义地进行主动建构的课堂。

一、守格:精于心,简于形,取舍之间留本真,教出数学本色

莎士比亚说:“简洁是智慧的灵魂。”但笔者在大量的听课、上课过程中发现,眼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尤其是公开教学,过分追求课堂教学的丰满与厚重、完美与时尚、创新与个性,使得原本简单的数学课变得千头万绪。因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做出冷静的思考:精于心,简于形,取舍之间留本真,用简单而切中要害的教学方式,教出数学本色,让数学课堂归真返璞。

1.尊重学生天性,设定简明适切的教学目标,实现智教慧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决定着教学行为和教学方式,不仅是教学的出发点,还是教学的归属点,既有定向功能,又有调控功能。然而,很多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往往忽视教学目标的设计,只重视自己的教学设计,导致课堂教学活动的偏差或失误。如,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一位年轻教师制订如下教学目标:①通过操作、比较、归纳,使学生感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②能根据特征从具体的情境中辨别出长方形和正方形。③让学生在实际操作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新知和学好数学的欲望,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上述目标,文字呈现空洞,缺乏科学性和可行性;教学理念陈旧,重知识传授而轻能力培养;角色定位偏差,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从教学效果的信息反馈和学生课堂的学习状态看,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认识模糊,学习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理解其特征,笔者潜心研究学生基础与能力、经验与个性,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①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感知并初步整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知道长方形、正方形边和角的特点,认识长方形长、宽和正方形边长;体会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联系和区别。②通过测量、比较、思考和交流活动,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加强数学思考。③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体会图形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受学习图形与几何的价值,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提高合作探究的能力。

在教学目标制订上,笔者紧紧围绕“学与教”两个重点,充分尊重和顺应学生“喜玩”“好动”“求趣”之天性,设计系列操作活动,让学生在“趣”中学、“做”中思、“玩”中练、“乐”中获,既激发了学习兴趣,调动了学习情感,激活了学习潜能,教会了数学思考,又为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做好了前瞻性准备。

2.尊重学生个性,设计简约适合的教学内容,实现差异发展。教学内容质的高低、量的多寡,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的进展及其效益。一部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内容容量过大,导致课堂结构臃肿,教学程序繁琐,学习活动肤浅,学生对知识难以完全吸收。笔者经过大量的教学实践,真诚呼唤:尊重教材本意,简简单单教数学;尊重学生个性,扎扎实实求发展。

(1)精选:化繁为简,深入浅出,简约内容。如今,一些教师一味地追寻对教学例题、习题的深挖、拓展,尤其是公开课不仅要深,还要全面。深和难驱动着每一堂课的教学,造成了教师教得费力、学生学得吃力的尴尬局面。实践证明,精选,简约内容是课堂教学的关键。精选,一方面要善于化繁为简,根据学情选择合宜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要敢于深入浅出,根据需要创生合宜的教学内容。如,“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圆的认识”,知识点多,颇难把握,如果教师不对教学内容进行精选“加工”,课堂就会显得臃肿不堪,重点不突出,难点也无法突破。因此,有经验的教师教学时,都会在简化教学目标的同时简化教学内容,抓住最有价值的教学问题“用圆规画出的圆有什么不同”作为课堂教学的突破口,重点引导学生研究圆的特征。这样,不但为学生创造了有利于思考和发现的氛围,让学生主动地去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而且还有利于学生经历探索、发现、创造、交流的数学活动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深刻体会圆的特征及其内在联系。

(2)精研:化浅为深,俗入雅出,简约素材。一堂数学课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素材”的选取与利用。因此,精研,简约素材对课堂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精研,一方面要化浅为深,科学合理地整合、重组素材,做到巧取智用;另一方面要俗入雅出,智慧有效地开发、利用素材,做到妙取慎用。然而,从小学数学课堂现实状况来看,教学素材的选取却是一个常被忽略的问题。如,“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三角形的面积”,教材直接为学生提供三组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让学生尝试拼成已学会面积计算的图形。这样的素材,其思维含量明显偏低;这样的操作,分明是应答式操作;这样的探究,缺失了学生主动寻找素材的过程。曾听一位老师教学时,将其拓展为让学生用一个三角形沿中位线剪开拼成平行四边形。这样的素材思维含量偏高,脱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跳一跳”也很难摘到果子。笔者执教时,将素材改为提供1个长方形、1个平行四边形和4个三角形,其中4个三角形又很“特别”(有的有2个完全一样,有的4个各不相同)。这样的材料,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发展和学习材料的发展,也有助于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较好地体现了“一材多变、一材多用、一材多效”。

(3)精整:化散为聚,平入精出,简约形式。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呈现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合宜的形式不仅有利于改善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促进其积极而能动地建构,还有利于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发展。因此,精整,简约形式是数学课堂教学理性回归的第一步。精整,一方面要善于化散为聚,合理有效地整合教学资源;另一方面要善于平入精出,大胆有度地开发教学资源。如,“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旧教材选用蛋糕,新教材改为人物集体照,通过直接比较两张照片长、宽的关系,从而揭示数学意义上的放大。学生很难看出形状的变化所导致的“数学本质”的变化,进而也就无法体会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数学本质”。为了把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数学本质”直观地呈现出来,笔者教学时选取个人照片,通过不同方式的拖动,设计成三幅图,告诉学生只有一幅是数学意义上的放大,让学生自己去判断并研究其是如何变化的。这种表现形式和呈现方式,不但突出了放大与缩小的本质意义,还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

3.尊重课堂生成,设置简洁适度的教学过程,实现教学相长。教学过程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生成过程,如果程序太多,环节太复杂,学生就没有了自由支配的时间、空间和独立思考的机会,也就不可能有丰富的课堂体验。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简化教学过程,注重课堂生成,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对话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用创新的记号、创新的思维、创新的感受充分地经历和体验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使凝固的课堂场景变成一幅幅鲜活生动的画面,流淌出生命的活力。

二、破格:重于思,落于学,破立并举塑风格,构建新型课堂

“学与思”是课堂教学的双翼,二者缺一不可。缺乏后者,前者无益;没有前者,后者无用。然而在现实中,由于种种原因,课堂教学被异化并走进了误区:重活动,轻思维;立于教,息于学。工作中,笔者直面问题,破立并举努力探索,积极构建“重于思,落于学”的新型课堂——“学本简课堂”,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基于学、展示学、交流学、深化学的“学堂”。

1.还权让位:着眼学生本体,构建自主探究、快乐发现的课堂。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学时,教师要善于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权利“交”给学生,营造浓郁的自主探究、快乐发现的氛围,让学生的想象飞起来、思维动起来、语言活起来,在探究发现的自主学习中,获得尽可能大的发展和提高。

(1)自主探究。学习归根到底是孩子自己的事,所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才最重要。教学时,教师要善于立足教学的重难点和学生学习的存疑点,巧妙地设置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产生强烈的解决问题的内部动机,从而主动地投入到知识生成、发展、运用的过程中,进而完善已有的知识建构,更好地开发学习潜能,发展学习能力。

(2)快乐发现。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究者、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善于不断地为学生创设富有探索性和新异感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发现新知识、新技能、新信息、新问题,从而保持浓厚的兴趣和兴奋的状态,快乐地享受学习。

2.转念变观:突出学习本位,构建为学设教、顺学而导的课堂。陶行知先生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可见,教师的责任在于教学生学会“学”。然而,教学中很多教师偏离了这一教学要求:以教定学、为教而教。实践中,笔者秉承“为会学而教”的理念,提出“为学设教,顺学而导”的教学主张,努力创造有利条件,突出学习本位,吸引学生主动地学、生动地学。

(1)为学设教。即确立以学生学习为“轴心”的学习方式,强调教是因为需要才去教。为学设教,需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基础,了解“学”在何处,找准教学起点;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确定“学”往何方,突破学习难点;关注学生的学习差异,思考“学”达何度,把握教学弹性。

(2)顺学而导。教育家陶行知说:“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教师教学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捕捉教学最佳时机;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引领学生智慧学习;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激发积极愉悦情绪;关注课堂的动态生成,适时调整教学思路,实现对预设教学设计的超越。

3.崇思倡问:围绕学科本色,构建大胆质疑、理性思考的课堂。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笔者在课堂教学中“以思为线索,以问为核心”,努力营造深刻思考、大胆质疑的氛围,鼓励学生理性求证,逐步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养成多思善问的习惯。

(1)大胆质疑。清代学者陈献章说:“学贵在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学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从不同的角度发散思维,说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积极求异创新,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主动进行探索,通过实践操作完善想法,构思反驳的依据和理由。

(2)理性思考。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它讲究用数据说话、用事实说话,一切结论都必须有根有据,经得起反复推敲和检验。因此,教师教学时不允许想当然,而要注重耐心培养,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在体验中理解;要注重细心培养,让学生仔细进行数字计算与逻辑推理、直观操作与空间想象、大胆猜想和小心验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习得相关知识与技能,掌握探究方法与技巧,发展理性思维和探究精神。

守住本真,从生命的高度指导教学行为,建立简约教学观;突破传统,从学科的高度思考课堂架构,建立学本价值观。还原课堂本色,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原野,是教者不断追求的目标。

猜你喜欢
数学课堂教学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